原始的前瞻計畫包括2個軍團、6個軍、21個步兵師及2個裝甲師的改編,幾乎是陸軍當時全部的戰鬥單位。在美方將步兵師改編縮水為15個師之後,2個前瞻軍團及2個前瞻裝甲師計畫不變,6個軍則減成5個軍。但我方決定仍維持6個軍21個步兵師的編制,所以有1個軍與6個師由我方參照前瞻計畫自行改編。
前瞻計畫仿效美國陸軍的攻勢型編裝,而非國土防衛的守勢型,部隊要能夠在遠離基地的境外自給自足作戰,因此不僅前瞻步兵師大幅增加戰鬥後勤支援能力,軍團與軍的組織也調整擴充。
前瞻軍
前瞻軍團與前瞻軍的改編計畫初稿雖然在47年5月就已完成,但因優先改編步兵師,再視步兵師改編進度與結餘員額,逐一改編軍與軍團,預定每完成3個師前瞻訓練後,改編1個前瞻軍。47年底已有3個步兵師(19、84、34師)完成改編後,第一個改編的軍是第二軍(第二軍原為登步之役立下戰功的六十七軍,也是41年第一個接受美軍顧問團訓練的軍)。第二軍於47年12月16日完成組織調整,48年1月進行改編訓練4個月,但是因為裝備不足,實際進行訓練的只有軍司令部、軍部連、衛生連、憲兵營及通信營等5個單位(3月份再加上新編的155加砲營)。之後為配合編組「精選軍」計畫,第二軍優先撥補裝備,到48年底除缺裝1個8吋榴砲營外,各單位裝備都已撥補,並完成改編。
前瞻軍改編前後組織及戰力比較圖,這是初期的規劃,最後許多編裝因無法實現而取消,如軍部連航空排(7架L19觀測聯絡機),軍之下轄1個裝甲騎兵團等。但是前瞻軍的砲兵火力大幅增強,從2個105榴砲營及1個155榴砲營,改成3個155榴砲營、1個155加砲營。原訂每個軍各1個8吋榴砲營則未編成,因為當時全軍只有12門,且全部布署在金門,直到57年新到美援26門,才在2個軍團砲兵中各增編1個8吋榴砲營。(國史館)(感謝網友DEN指教,渠尊翁50年12月至52年8月任職於第二軍軍砲兵指揮部時,上圖新編裝中列為裁編的40高砲仍在役,也有牽引式4管50機槍,顯然第二軍砲兵原有的高射機砲連(陸高連)仍然在編裝內。)
第二個改編的前瞻軍為第九軍,雖然從49年2月16日就已開始改編,但因裝備不足未能完整編成。其餘3個前瞻軍(第一、三、八軍)的改編,也到54年才全部完成,主要原因是許多支援與後勤單位要等美援裝備逐年到達後,才能開始編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