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時期的陸軍總員額接近300萬人,但武器裝備及戰術觀念落後,缺乏火砲、裝甲與防空戰力,後勤補給能力也難以維持長期作戰,只能靠為數眾多的步兵奮勇衝鋒白刃博殺,所以兵力運用大多以「軍」為單位,以人數優勢彌補戰力的不足。抗戰時面對裝備其實也只能算二流的日本陸軍,常常以幾倍兵力圍攻日軍卻無法得手,戰損比卻高達六比一。
國軍從民國13年黃埔建軍以來,長期處於困窘不足的狀態,連年戰亂也無法持續循序漸進的建軍規劃。民國20年代在德國顧問協助下,雖然完成三個德式步兵師(36、87、88師)的整編、成立特種兵科(裝甲、通信、交通等兵科)先導單位,並編練中央教導團作為全軍示範,但是這幾萬人在抗戰第一年就損失殆盡。抗戰後期由英美兩國支援,在印度編練的新一軍、新六軍,可以算是陸軍現代化的濫觴,在此基礎上預定再編練33個步兵師的「阿爾發部隊」(合計13個軍39個師),作為反攻東南各省的主力,因為日本投降而未竟全功;新一軍、新六軍也在之後幾年的國共戰爭中陸續耗損。
二戰大戰期間美英德蘇等國陸軍編裝均已進入機械化,講求多兵種的協同作戰,因為機動力與火力的加強,「師」的戰力更強大也更靈活,取代「軍」成為戰略單位。而我國陸軍從抗戰到撤台,雖然幾經整編,仍然是俞大維所說的「一次世界大戰的型態」。民國45年軍改為指揮機構,其下不再編配固定的師。軍團、軍、師之間沒有編制隸屬關係,而以步兵師為戰略單位,軍團與軍為作戰指揮機構,並提供各師的支援。雖然調整編裝,擴充砲兵與技勤單位,但沒有足夠裝備,以致戰鬥部隊與戰鬥支援部隊、勤務支援部隊之間戰力不平衡,缺乏火力、機動力與持續作戰能力。
「師」是現代化戰場的主角,因此師的改編是前瞻計劃核心,所以國防部長俞大維特別重視。美軍顧問團陸軍組應俞部長要求,提供美軍1957年步兵師編裝表,作為陸軍整編參考。俞大維知道,想要讓陸軍藉著一次大整編,就要趕上40年的落後,不論在硬體軟體,都是好高騖遠不可能的事。所以此一階段目標是將陸軍轉變為「二次大戰的型態」,而之所以稱為「前瞻師」,因為這是過渡時期編制,完成火力、機動力與「原子戰場生存力」提升後,再研擬第二階段整軍計畫,以逐步完成現代化陸軍之整建。
46年上半年改編計畫開始啟動,預訂次(47)年1月先試編2個實驗師,並陳報總統核准。8月陸軍總部提出「戰力增強及編裝現代化方案」呈報國防部,原訂名為「神州計劃」9月23日國防部函令更名為「前瞻計劃」。
蔣中正總統十分重視「前瞻計劃」,多次聽取國防部、美軍顧問團的簡報,各個階段的進度與變化,國防部都要上「大簽」陳報總統;總統也多次視察前瞻師編練與親校成軍後演習。50年4月,規劃反攻大陸作戰的「國光計劃室」成立,6月前瞻計劃完成15個前瞻師,二者時間上的銜接絕非巧合。

民國46年11月30日前瞻師改編計畫定案,被選為試驗部隊的步兵第19師即將進入后里基地改編,陸軍總司令彭孟緝向蔣中正總統簡報計畫內容。(國史館)
「前瞻計劃」包括軍團、軍、師三個層級的整編,俞大維部長特別重視「前瞻師」的整編,多次親自與美軍顧問團團長及陸軍組長會談,聽取陸軍總部改編進度簡報並作政策裁示。更高層級的軍團及軍的改編,反而授權陸軍總部直接與美軍顧問洽商協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