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原來是民國103年向尖端科技雜誌投稿的「國造五七式步機槍的故事」,承蒙該刊分三期刊出,如今轉眼已超過十年。這期間有許多軍友先進的指教,自己也陸續蒐集一些新的資料,重新整理並修正錯誤而成。
------------------------------
五七式步槍在國軍服役二十多年,是民國40至60年次大多數阿兵哥的共同記憶。(中國陸軍畫刊167期,65年12月)
一、 M1步槍之後的選擇
民國50年代中期,陸軍在美援協助下完成初步現代化改編,整編後的15個前瞻步兵師、6個輕裝步兵師、2個裝甲師,以及5個軍、2個軍團的砲兵、通信、工兵等單位,大致達到二戰與韓戰時美軍相對單位的戰力水準。然而這些美援二手裝備畢竟已落後20年,對岸共軍也全面換裝俄系裝備,如何進一步提升戰力,成為下一階段目標。
當時陸軍步兵制式步槍為美造半自動M1 Garand步槍,另外還有手動槍栓的M1903步槍、M1/M2卡賓槍、M1918A2自動步槍、湯姆生衝鋒槍、M3衝鋒槍等,三軍合計總數超過380000枝;機槍則為美造白朗寧M1919系列(A1、A4、A6)等各式30口徑機槍。種類繁多補保不易,且落後「突擊步槍」及「步兵武器系統」的世界潮流甚多;性能也不如對岸共軍已普遍配發的56式槍系(仿俄造AK47的「56衝」、仿俄造SKS的「56半」與仿俄造RPD的56式機槍)。
換裝五七式步機槍前,國軍各式輕兵器種類繁多,圖為民國61年「龍平演習」,當時還有一半的重裝步兵師尚未換裝五七式步機槍,前方士兵所持為加裝槍榴彈發射器的M1步槍,右方臥倒軍官持M1卡賓槍,後方士兵則為張開兩腳架的M1918A2 BAR自動步槍。(圖片來源:中國陸軍畫刊,民61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