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74年初陸精四號案改編完成後,69年開始的陸精案計畫均已執行,原本應就此告一段落,但因內外環境變化,陸軍仍需繼續精簡。接下來幾年的精簡案,雖然不在原始規劃範圍,但仍以「陸精」為代號。
75年2月13日參謀總長郝柏村在第四次作戰會報指示:「應本在精不在多的原則,積極汰除無效裝備,持續精簡部隊。陸軍部隊概自今年7月開始,持續精簡18個營(10000至15000人),海、空軍亦應檢討汰除無效裝備與兵力。」依照總長指示,陸軍開始研擬下一波的精簡計畫,代號「陸精五號」。
75年4月陸軍總部計畫署曾研究裁減第五作戰區(台灣中部)第10軍團 1個預備步兵師的方案,因為當時9個預備師新訓能量一年有124780人次,由於部隊員額下降等因素,74年度實際訓量為113657人次(包括代訓空軍、警總、聯勤、警察役新兵,不包括大專集訓學生),所以有裁減空間。
![7404畫刊203大專集訓成功嶺.jpg 7404畫刊203大專集訓成功嶺.jpg](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pimg.tw/andro0918/1629465328-2035069219-g_n.jpg)
民國74年初成功嶺104師大專學生寒訓持槍基本教練(中國陸軍月刊,民74年4月)。陸精四號之後預備師任務除了新兵訓練、動員召集,大部分的預備師都有部分單位編實負責海防及兵科學校教勤;「固安」作戰狀況三生效後則由後備軍人動員編實,負責台灣全島海岸防衛。
第10軍團轄有9個預備師中的4個:104師與151師(成功嶺)、146師(官田)、257師(大林),所以被列為優先裁減。綜合部隊歷史、近三年戰力評比、現行任務等因素,計劃署建議裁編257師。不過此議並未成案,也沒有納入陸精五號規畫,257師反而編實2個步兵營,接替海防任務。
裁減預備師(除了裁減257師,當時一度還有將108師恢復番號、104師改為陸戰動員師的擬案)沒有列入陸精五號,原因在於守勢戰略下國軍員額持續減少,國防經費所佔國家總預算比例也不斷降低,陸精四號後陸軍實際減員27497員,同一時間其他軍種也在精簡,以致役男人數超過國軍需求。而國防部預估76會計年度(75/7/1-76/6/30)將累積歷年超額未徵役男40000多人,形成社會問題,要求陸軍擴大新兵入伍訓練能量,因此預備師無法裁減。
![勝利之光7912-新訓中心關東橋.jpg 勝利之光7912-新訓中心關東橋.jpg](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pimg.tw/andro0918/1629466570-974646427-g_n.jpg)
新竹關東橋206師616旅役男入營(勝利之光月刊,民79年12月)。各軍種每年分配有一定的預算員額,不得超過。增加新兵入伍員額,必須減少現役在營人數,於是陸軍將原訂75年7月1日至75年12月31日之間退伍的2年義務役士官兵,役期一律減少2個月提前退伍。同一時期也將原服役3年的陸軍一特兵(第三年為臨時召集役期),從1481梯次之後,逐梯遞減15天臨召役期,形成後入伍卻先退伍的怪異現象,也造成基層部隊管教問題叢生(75年11月15日國防部宣布一特兵取消第三年臨召役期)。
猛沃營參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