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引進美造M14步槍

陸戰隊的美造M14步槍

 民國56年(1967)6月海軍陸戰隊第一師「騰海五號」移防澎湖,曾留下操作美造M14步槍的影像,這是國軍使用M14/五七式步槍最早的記錄。此一時間早於首枝國造五七式步槍出廠日期,傳聞是當時陸戰一師準備赴越南參戰,全師移防澎湖加強臨戰訓練時,直接從美軍獲得M14步槍與M60機槍換裝,但是未能找到確切的文字資料或檔案佐證。陸戰一師後來並未前往越南,而是在次年10月「鎮江演習」與陸戰二師換防,返回高雄林園。

圖51.jpg

民國56年(1967)澎湖陸戰一師士兵持M14步槍立射預習,是國軍首次使用美造M14步槍的記錄。(圖片來源:「建國百年陸戰映像」,海軍陸戰隊指揮部,民99年出版)

而前文所述國防部解密檔案及陸戰隊隊史館資料所載,陸戰隊換裝五七式步、機槍是在四年以後,兩個陸戰師總共換裝五七式步槍20425枝、五七式機槍686挺,此一數量應是兩個陸戰師的全部步、機槍總量,所以在陸戰一師取消赴越作戰後,美援的M14/M60應該已被美軍收回。不過在陸戰隊隊史館展示的歷年大事記中,還有一筆民國65年1月獲得美援9014枝M14步槍的記載,9014這個數字約略相等於陸戰一師在民國50年代末期全師步槍兵編制。因此有可能是民國57年在澎湖的陸戰一師的M14步槍被美方收回,但並未運離台灣,而在65年贈送給陸戰隊。

陸戰隊美援M14.jpg

陸戰隊在民國65年1月又再獲得美援9014枝M14步槍,是否57年美軍在澎湖收回封存的那批,有待前輩指教解惑。(陸戰隊隊史館)

 

採購美軍庫存M14步槍

文章標籤

猛沃營參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四、生產製造

 自製五七式步機槍計畫代號「建新十二號」,從簽約、引進技術資料、派員出國學習、採購機具、試製樣槍、建置量產生產線、新廠破土開工等等,都擠在兩年內要完成,時間十分緊迫,所以生產初期有許多權宜措施。例如五七式(M60)機槍的槍管,美造為三件式組成(槍管內有合金襯套以加強耐磨耐熱)),因製造機具有多樣未到貨或尚未採購,60廠計畫先以一件式槍管內膛及藥室鍍鉻代用,並加配預備槍管。但聯勤總部不同意代用,改以20萬美元向美國原廠採購1210枝M60槍管。

聯勤的故事9212-002 58年1月五七式步槍生產線.jpg

60兵工廠五七式步槍生產線。( 圖片來源:聯勤的故事,聯勤司令部編印,民92年12月)

57年10月參謀總長高魁元巡視60兵工廠,指示將五七式步槍年產量由6000枝提升為15000枝,以加速部隊換裝期程。因此59至61年度五七式步槍年產量提高為15000枝,機槍則為1200挺;60年2月聯勤總部再奉示,為因應戰備需要加速部隊換裝,提報將五七式步槍年產量提高為30000枝的工作計畫。

五七式增產60廠美軍顧問團-1.jpg

建新十二號計畫開始時,五七式步槍年度生產目標為6000枝、五七式機槍為600挺,但國防部一再要求聯勤儘快提升產能。當時美軍顧問團團長泰勒少將認為,60兵工廠不可能在民國60年7月前將年產量達到五七式步槍15000枝、機槍1200挺,聯勤總司令劉廣凱遂以一瓶威士忌酒與泰勒約賭,一年後泰勒服輸贈酒。( 圖片來源:自由時報)

 60年3月31日,60兵工廠提出增產計畫,計需新台幣1億2880萬元,增補軍官32員、技工700人,興建廠房、宿舍12棟,添購大小機具設備446部;預訂2年完成(戰時雙班制)年產量30000枝目標。由於投資金額龐大,聯勤總部要求60兵工廠先就現有設備提升產能,以每日雙班制(開工22小時)、年產20000枝為目標再作評估。6月,60兵工廠再提出年產量20000枝工作計畫,計需款台幣508萬餘元,預訂12個月可完成。國防部核准該計畫後,自62年度起連續四年,五七式步槍年產量均為20000枝,機槍則因需求較少,年產量降低為1000挺左右。

 也就是說連續七年,聯勤60兵工廠官兵員工日夜加班,擴廠加增產,共製造128500枝五七式步槍、6910挺五七式機槍,其中艱辛實非外人所能體會。66年度以後,大部分的部隊已完成換裝,下一代小口徑步槍(國造六五式)也定型準備量產,五七式步槍年產量減少為約10000枝,至68年度結束生產。

----------------------------------------------

文章標籤

猛沃營參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這篇原來是民國103年向尖端科技雜誌投稿的「國造五七式步機槍的故事」,承蒙該刊分三期刊出,如今轉眼已超過十年。這期間有許多軍友先進的指教,自己也陸續蒐集一些新的資料,重新整理並修正錯誤而成。

------------------------------

仿製美造M14步槍與M60機槍的國造五七式步、機槍,是政府遷台後首次大規模自製量產,並配發部隊的制式兵器,也是民國40至60年次大多數阿兵哥的共同記憶,行軍站哨射擊刺槍,又長又重讓人咬牙切齒,退伍後卻懷念五七式的沉穩精準。從定型、製造到配發部隊,五七式步機槍是許多國軍前輩心血汗淚的結晶。雖然材質不佳故障不少,阿兵哥抱怨也不曾停過,但國造輕兵器得以從中累積經驗與技術,今天國軍才能夠握著刻有「中華民國國造」的各型槍枝保衛台灣。

中國陸軍畫刊167期65年12月聯勤自製國造五七式步槍槍.JPG

五七式步槍在國軍服役二十多年,是民國40至60年次大多數阿兵哥的共同記憶。(中國陸軍畫刊167期,65年12月)
 

    一、 M1步槍之後的選擇

  民國50年代中期,陸軍在美援協助下完成初步現代化改編,整編後的15個前瞻步兵師、6個輕裝步兵師、2個裝甲師,以及5個軍、2個軍團的砲兵、通信、工兵等單位,大致達到二戰與韓戰時美軍相對單位的戰力水準。然而這些美援二手裝備畢竟已落後20年,對岸共軍也全面換裝俄系裝備,如何進一步提升戰力,成為下一階段目標。

 當時陸軍步兵制式步槍為美造半自動M1 Garand步槍,另外還有手動槍栓的M1903步槍、M1/M2卡賓槍、M1918A2自動步槍、湯姆生衝鋒槍、M3衝鋒槍等,三軍合計總數超過380000枝;機槍則為美造白朗寧M1919系列(A1、A4、A6)等各式30口徑機槍。種類繁多補保不易,且落後「突擊步槍」及「步兵武器系統」的世界潮流甚多;性能也不如對岸共軍已普遍配發的56式槍系(仿俄造AK47的「56衝」、仿俄造SKS的「56半」與仿俄造RPD的56式機槍)。

圖4.jpg

文章標籤

猛沃營參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中華民國陸軍82年版-30陸總大漢營區.jpg

桃園龍潭陸軍總司令部。(圖片來源: 中華民國陸軍,陸軍總司令部編印,民82年版。)

依國防部與陸軍司令部官方網站所載:民國39年4月16日陸軍總司令部奉命恢復,於高雄鳳山〈現陸軍官校位置〉以臺灣防衛司令部改組編成,同年9月,遷駐台北市上海路二段一號營房〈現中正紀念堂位置〉;民國61年5月實施「北碇演習」,復遷至桃園縣龍潭大漢營區迄今。

這段敘述中,將民國61年陸軍總司令部遷至桃園龍潭現址稱為「北碇」演習是錯的,應該是「北定」演習。

是「北定」不是「北碇」 ! 這話恐怕幾十年來百分之九十九曾在陸軍總部服役過的軍官都不相信,但是有圖有真相,請看下面兩張圖片:

于豪章上將紀念集(民89年版)-22陸總部大漢營區破土動工.jpg

民國59年6月24日陸軍總司令于豪章上將主持「北定」計畫破土典禮,身後帳篷上懸掛的橫幅,明明白白寫著「北定」不是「北碇」。(圖片來源: 于豪章上將紀念集,國防部史政局,民89年。)

 

北定計畫.jpg

文章標籤

猛沃營參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聯勤創制66週年專輯10106-11 CM31六輪甲車.jpg

勝利之光8812-CM31裝甲車B.jpg

國造CM31六輪裝甲車(圖片來源: 聯勤創制66週年專輯,民101年6月;勝利之光月刊,民88年12月)

 

民國70年代中期,陸軍戰甲車發展中心開始研製六輪裝甲車以裝備機械化步兵師,因此派員前往愛爾蘭TIL公司受訓學習甲車設計與製造技術,民國81年首輛國造六輪裝甲車樣車出廠,型號為CM31人員運輸裝甲車,但因性能不符未獲採用。然而期間累積的經驗與技術,經過十多年的努力,94年CM31後續的CM32雲豹八輪裝甲車定型,再經幾番波折後終於在100年開始交付部隊。

陸軍在民國60年代末期淘汰200多輛美造M2A1及M3A1半履帶裝甲車後,裝步單位只有M113系列履帶裝甲車約360輛,而無其他輪型裝甲車。不但無法滿足當時陸精一號改編案之後編成的6個裝甲旅編制,更遠遠不足下一階段計畫編成的裝步師(或機械化師)所需。民國69年第一批外購的50輛V-150輪型裝甲車到貨,由裝甲第86旅裝步161營接裝,並在70年10月10日的國慶閱兵正式公開,並將繼續採購改進型的V150S;履帶型裝甲車則選定陸軍戰甲車發展中心仿美造M113裝甲車的國造CM21裝步戰鬥車。

中國陸軍畫刊6908-1 V150裝甲車A.jpg

民國69年參謀總長宋長志與陸軍總司令郝柏村參觀新購入的V150四輪甲車演示,當時V150尚未正式對國人公開,照片只露出V150的右前車頭,文字說明也只寫"陸軍新型戰鬥車輛"(圖片來源: 中國陸軍月刊,民69年8月)。V150四輪裝甲車是由美國凱迪拉克汽車公司製造的V100系列4X4裝甲車,但美國陸軍認為V150不適用於高強度的戰場環境,因此只有少量裝備憲兵單位,美國空軍也曾採購當成機場警衛使用。我國在長期沒有更好輪型甲車的選擇下,只能持續採購V150S,據維基百科所述,最終共買了792輛,不知這一數字從何而來(可能是M41戰車的數字誤植),因為依照國防部公開的檔案中記載,國軍擁有的V150系列甲車應該只有330輛(50輛V150與280輛V150S)。

 

民國73年陸精四號改編案,計劃6個裝甲旅的裝步單位配裝履型裝甲車(M113或CM21),2個機械化師每師則配裝輪型裝甲車485輛,加上陸軍其他單位與海軍陸戰隊,輪型甲車的需求超過1000輛。但當時陸軍全部的V150系列甲車僅有約130輛,還不到新編109機械化師編制的三成。後編成的249師V150則全部缺裝,要從裝甲旅抽調M113甲車給249師,分配各裝步營一個連作為種子部隊,才能進行裝甲步兵訓練,其餘裝步單位仍為徒步步兵。由於V150裝甲車遲遲未能列裝,249師還曾以木板釘成V150模型進行訓練。2個機械化師成軍後多年輪型裝甲車都未補足編裝數量,因此一直到十多年後2個機械化師解編時,裝步營都採輪型與履帶甲車混編。

文章標籤

猛沃營參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國造六管機槍是聯勤造兵史上的異數,原來只是意外獲得後拆解試著仿造,作為內部研究之用,並未正式建案與編列預算研發,連試作品的型號都沒有訂。類似的槍砲裝備試製軍品聯勤有一大堆,最後絕大多數都進了聯勤歷史館成為展示品。沒想到因緣際會公開後,陸軍卻有很大興趣,多次測試評估性能與戰術運用方式,但最後並未量產配發部隊。

大家都知道國造六管機槍是仿製美造M134 7.62公厘六管機槍(M134 Minigun ,美國空軍型號GAU-2B/A),樣槍獲得的經過也早為人知,不過還是要交代一下。

民國64年3月北越軍隊發動「胡志明戰役」,越過北緯17度線大舉南下,南越政府軍兵敗如山倒,眼看南越首都西貢(現改名胡志明市)即將不保,3月底政府緊急派出2批4艘中字號登陸艦(LST)前往南越撤僑,代號「同濟支隊」。其中2艘(LST205中建艦、LST218中啟艦)因為倉促受命,油水糧彈儲備不足,到了越南又因南越情勢似乎尚有轉機,等到4月26日奉命先行返台,只載回10多名華僑與駐越大使館部分館產財物。另2艘(LST229中萬艦、LST230中邦艦)則於4月8日抵達越南後,暫泊於西貢外港頭頓海面待命。4艘中字號停留期間,曾接受美軍統一指揮調度,出過幾次運補任務。

勝利之光236期6308-金門料羅灣LST229230搶灘.jpg

LST229中萬艦與LST230中邦艦於民國47年金門八二三砲戰期間,在金門料羅灣搶灘運補物資。十七年後兩艦再次同時奉派前往越南撤僑。(圖片來源 : 勝利之光月刊,民63年8月)中字號前往越南算是熟門熟路,因為從民國57年9月起,國軍開始接收越南美軍戰損報廢的武器裝備,運回台灣整修後撥補充實國軍編裝(代號「勤業案」)。海軍各艘中字號輪流前往越南峴港、金蘭灣及西貢等地的美軍基地載運車輛物資返台,累計超過一百餘航次。

4月28日南越政府軍防線崩潰,北越軍隊已攻入西貢近郊,中啟、中邦兩艦緊急撤離1500餘人,其中華僑800餘人,越南人民700餘人,還有一架南越空軍UH-1B直升機擠了18人降落在中邦艦。2艘中字號先航行到菲律賓蘇比克灣美國海軍基地,卸下越南籍難民後再返台。這架UH-1B直升機雖然塗銷越軍標記,並噴上「中國海軍」及「230」(中邦艦舷號)塗裝,但還是在靠泊菲律賓時被美軍索回。不過機上搭載的M134 六管機槍卻被我海軍拆下另藏,沒有隨直升機交還美軍。

中國海軍6406-越戰越南撤僑同濟演習中字號.jpg

海軍派出四艘LST到越南撤僑前後40天,最後僅撤回華僑不足千人,監察院為此還曾立案調查。(圖片來源 : 中國海軍月刊,民64年6月)

西貢越戰紀念館M134UH1B.jpg

國造六管機槍

文章標籤

猛沃營參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民國66年10月8日國慶前夕,軍方實施迄今最大規模的「金湯二號」後備軍人動員召集,三軍總共動員後備軍人近18萬人(對外宣傳號稱20萬人),以驗證行政院蔣經國院長「24小時完成動員」及參謀總長宋長志「立即動員,立即作戰」指示的後備動員能力。

民國60年代初台灣國際環境快速惡化,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石油危機、台美外交搖搖欲墜、美方公開宣布金馬外島不再列入美軍協防範圍等等。61年11月蔣經國就任行政院長後調整國家戰略,將國軍任務轉向以防衛台澎金馬為主,尤其要在沒有外援條件下能夠「自力保台」。

自從民國40年代開始徵兵到60年代中期,台灣地區已累積超過200萬名後備軍人,每年由縣市團管區辦理的動員點閱召集,以及三軍部隊辦理的教育召集也持續進行,但是在同一天三軍同時進行如此大規模的動員演習,卻是空前絕後,直到40多年後的今天也未曾再現。

金湯二號—史上最大規模後備軍人動員召集

金湯二號—史上最大規模後備軍人動員召集

民國65年10月9日的「金湯」後備動員演習,由台灣軍管區主辦,大部分是借用各地學校與大型運動場進行後備軍人點閱召集,應召員也沒有換穿軍服與分發武器裝備。因為此次大規模點召的成功,軍方在第二年進行更大規模的「金湯二號」後備軍人教育召集。(圖片來源:國史館)

 

由於65年的金湯後備點召演習成效良好,所以決定66年國慶日前夕再擴大實施「金湯二號演習」,動員規模對外宣稱20萬人(實際約18萬人),依戰時動員方式實施,也是台灣建立兵役及動員制度25年來,首次將台澎地區三軍作戰部隊,在同一天以後備軍人全部編實的測驗。

金湯二號依蔣經國院長指示,定位為「政治性」與「動員戰鬥意義」之後備軍人教育召集,目的在測驗後備動員應變能力與對國內外展示國軍戰力,以鞏固民心士氣。

66年9月19日國防部召開金湯二號演習準備會議,21日採「有預警無預告」方式頒發演習命令,各軍總司令部受命後,分別成立演習指揮部並發布實施計畫;台灣軍管區司令部(警備總司令部兼)也同時協調地方政府役政、警政與交通單位,進行各項籌備工作。

文章標籤

猛沃營參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民國112年9月24日更新

狂賀!!! 249旅已經從馬祖莒光迎回當年201師的榮譽虎旗!!!

---------------------------

今(112)年初媒體報導,為配合後備軍人新制教召與義務役恢復一年役期,國防部「精進後備戰力」改革方案新編的5個甲種旅(新訓旅),最後一個249旅已在1月5日於苗栗頭份斗煥坪編成,平時負責新訓、戰時協助主戰部隊。

新編249旅成軍20230105.jpg

249旅當然是承續民國89年精實案裁編的機械化249師(代號龍虎部隊)的番號,隊徽也繼續採用249師的龍虎圖騰(軍聞社照片)。陸軍10幾年前起陸續恢復過去被裁編部隊的老番號,值得大家用力拍手稱讚 ! 只可惜各部隊許多珍貴的隊史文物早已不知去向。

 

 

龍虎部隊隊歌

青年從軍日寇降 金馬揚威匪膽喪

文章標籤

猛沃營參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民國65年1月1日全國陸海空聯勤的番號全面大改編,造成作戰計畫、人事作業、財務會計、裝備帳冊、公文檔案、後勤補給等等業務一片混亂,混亂還未結束,7個半月後又因新舊番號對照表外流,65年8月16日又再重來一次番號大改編。

每一部隊都有上級賦予的正式番號(又稱「全銜」),例如: 陸軍步兵第206師617旅步6營第1連。除了正式番號外,為了保密欺敵或是不同場合、狀況的需要,也會使用其他代號。例如 :

部隊隊名 : 如206師代號威武部隊、333師代號埔光部隊。

守備地區或駐地銜 : 如馬祖防衛司令部莒光守備區東莒守備隊猛沃營大埔連;或是關渡師基隆旅外木山營、楊梅師、湖口旅等。。

部隊代號 : 如7693部隊、0213附3部隊。(由總政戰部政四處編訂,每年一換)。

郵政信箱 : 如花蓮郵政9172附5號信箱。(原為4碼,民國78年改為5碼)

為了傳承部隊光榮史蹟,凝聚官兵向心力與榮譽感,正式番號不會輕易修改,世界各國的軍隊都是如此。

210師軍旗.JPG

番號就是部隊的姓名,是所有曾在此服役官兵共同記憶的聯結,也是光榮歷史的傳承。

 

文章標籤

猛沃營參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民國40年美援恢復後,因應台灣及外島防空需要,空軍高砲部隊陸續接收美製裝備與增編部隊。43年駐防金門、馬祖的陸軍第5軍、第19軍調回台灣併編為第4軍,兩個軍的砲兵共6000人則撥入空軍,與空軍原有的高砲單位配合美援裝備到達而快速擴編。45年5月時空軍總司令王叔銘呈報,已接收各式美援武器裝備19000多噸,防砲官兵總數達21581人,編成13個90高砲營與17個40高砲營,共30個營與1個補充兵營;12個高砲團(第1(53年9月30日裁撤)、2、3(53年11月15日裁撤)、4、5、6、7、8(49年5月1日裁撤)、9、10(46年11月1日裁撤)、11、12團) ;2個高砲旅 (台中以北單位為第1旅、以南為第2旅)(57年10月撤銷旅級);1個防空砲兵學校;最高指揮機構為高射砲兵司令部(51年4月更銜為防空砲兵司令部)。

90高砲營通稱大砲營,轄營部連及第1-4連,每連4砲(90高砲)4槍(四管50機槍),番號為1XX營;40高砲營通稱小砲營,轄營部連及第1-4連,每連8砲(40高砲)8槍(四管50機槍),番號為2XX營。

1956俞大維巡視新接收90高砲.jpg

民國45年國防部長俞大維巡視空軍美援M1A1 90高砲接裝訓練(空軍防警建軍紀念特刊,民84年)。90高砲最大水平射程將近20公里,因此布署在金馬外島的90高砲也兼負反砲戰任務。

中國的空軍405-2.jpg

42年開始接裝雷達導引的美援M1A1 90公厘高射砲,第一個完成戰備的第101營,布署在臺北周邊的蘆洲、板橋、南港、景美。90高砲為人力操砲,砲班9至16人(視機動或固定陣地不同編制),每連4門砲,搭配 SCR-584雷達車由M9指揮儀指揮射擊。M9指揮儀可統一遙控4門砲的方向、高低與引信測合。

 

45年初空軍增援金門、馬祖外島(泰山計畫),金門、馬祖各布署1個高砲團(金門砲6團、馬祖砲4團,各團所轄高砲營數量不同時期有所不同),擔任外島地區主要防空任務,並以營或連為單位每一年與本島單位相互換防,團番號則不移防但人員輪調。

67年擬訂「天祥一號」案,將裁撤大砲營並換裝35快砲。68年9月防砲108營(90高砲營)改編為301營並接裝35快砲,70年9月完成換裝訓練,之後陸續裁撤90高砲營,而以新編的35快砲營取代。防砲108營汰換下的18門(2門備用砲)90高砲,併同射控雷達與指揮儀移交給陸軍接收(初期保修作業仍由空軍支援),布署於東北角海岸福隆海灘旁的荖蘭山、淡水河出海口周邊的港子坪、觀音山,以及宜蘭龜山島各4門;原布署於台北淡水河口由海軍移交給陸軍的3門3吋艦砲任務由90高砲接替。空軍並擬之後每年換裝1-2個90高砲營,至74年共汰換10個90高砲營。

 

文章標籤

猛沃營參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