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112)年初媒體報導,為配合後備軍人新制教召與義務役恢復一年役期,國防部「精進後備戰力」改革方案新編的5個甲種旅(新訓旅),最後一個249旅已在1月5日於苗栗頭份斗煥坪編成,平時負責新訓、戰時協助主戰部隊。

新編249旅成軍20230105.jpg

249旅當然是承續民國89年精實案裁編的機械化249師(代號龍虎部隊)的番號,隊徽也繼續採用249師的龍虎圖騰(軍聞社照片)。陸軍10幾年前起陸續恢復過去被裁編部隊的老番號,值得大家用力拍手稱讚 ! 只可惜各部隊許多珍貴的隊史文物早已不知去向。

 

先簡單說一下249旅沿革 :

陸軍步兵第249旅的前身,是抗戰後期「十萬青年十萬軍」編成的9個青年軍師之一,番號為「青年遠征軍第201師」,民國33年12月在四川璧山搭配「充編部隊」第94師編成,不過編練完成之前日本即已投降。抗戰勝利後,大部分的從軍青年選擇復員(35年6月3日第一期青年軍復員),留在軍中的則成為訓練「第二期青年軍」的班排幹部。同時配合政府裁軍,青年軍201師與203師於35年9月番號去掉「青年軍」併編為第203師,201師降編為203師第2旅;37年3月第2旅抽離203師改稱獨立第1旅,同年7月運至臺灣鳳山整訓,9月恢復201師番號,編入第80軍;38年8月201師調金門,10月24日古寧頭戰役201師為第一個接戰共軍的部隊,苦戰三日贏得勝利,獲頒「榮譽虎旗」。

國民革命軍青年軍軍史(民90年版)-1青年軍班長司登式衝鋒槍.jpg

201師班長手持司登式衝鋒槍,頭戴日式鋼盔,胸前彈袋裝著衝鋒槍彈匣與木柄手榴彈(國民革命軍青年軍軍史,國防部史政局(民90年版)。青年軍各師官兵對所屬部隊認同度與向心力極強烈,即使部隊改編番號也換過,仍然會自稱我是青年軍某某師。

201師虎旗.jpg

201師帶著虎旗凱旋回台。(拍攝者:羅超群先生,紀念古寧頭大捷70周年影像展)

文章標籤

猛沃營參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民國65年1月1日全國陸海空聯勤的番號全面大改編,造成作戰計畫、人事作業、財務會計、裝備帳冊、公文檔案、後勤補給等等業務一片混亂,混亂還未結束,7個半月後又因新舊番號對照表外流,65年8月16日又再重來一次番號大改編。

每一部隊都有上級賦予的正式番號(又稱「全銜」),例如: 陸軍步兵第206師617旅步6營第1連。除了正式番號外,為了保密欺敵或是不同場合、狀況的需要,也會使用其他代號。例如 :

部隊隊名 : 如206師代號威武部隊、333師代號埔光部隊。

守備地區或駐地銜 : 如馬祖防衛司令部莒光守備區東莒守備隊猛沃營大埔連;或是關渡師基隆旅外木山營、楊梅師、湖口旅等。。

部隊代號 : 如7693部隊、0213附3部隊。(由總政戰部政四處編訂,每年一換)。

郵政信箱 : 如花蓮郵政9172附5號信箱。(原為4碼,民國78年改為5碼)

為了傳承部隊光榮史蹟,凝聚官兵向心力與榮譽感,正式番號不會輕易修改,世界各國的軍隊都是如此。

210師軍旗.JPG

番號就是部隊的姓名,是所有曾在此服役官兵共同記憶的聯結,也是光榮歷史的傳承。

 

文章標籤

猛沃營參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民國40年美援恢復後,因應台灣及外島防空需要,空軍高砲部隊陸續接收美製裝備與增編部隊。43年駐防金門、馬祖的陸軍第5軍、第19軍調回台灣併編為第4軍,兩個軍的砲兵共6000人則撥入空軍,與空軍原有的高砲單位配合美援裝備到達而快速擴編。45年5月時空軍總司令王叔銘呈報,已接收各式美援武器裝備19000多噸,防砲官兵總數達21581人,編成13個90高砲營與17個40高砲營,共30個營與1個補充兵營;12個高砲團(第1(53年9月30日裁撤)、2、3(53年11月15日裁撤)、4、5、6、7、8(49年5月1日裁撤)、9、10(46年11月1日裁撤)、11、12團) ;2個高砲旅 (台中以北單位為第1旅、以南為第2旅)(57年10月撤銷旅級);1個防空砲兵學校;最高指揮機構為高射砲兵司令部(51年4月更銜為防空砲兵司令部)。

90高砲營通稱大砲營,轄營部連及第1-4連,每連4砲(90高砲)4槍(四管50機槍),番號為1XX營;40高砲營通稱小砲營,轄營部連及第1-4連,每連8砲(40高砲)8槍(四管50機槍),番號為2XX營。

1956俞大維巡視新接收90高砲.jpg

民國45年國防部長俞大維巡視空軍美援M1A1 90高砲接裝訓練(空軍防警建軍紀念特刊,民84年)。90高砲最大水平射程將近20公里,因此布署在金馬外島的90高砲也兼負反砲戰任務。

中國的空軍405-2.jpg

42年開始接裝雷達導引的美援M1A1 90公厘高射砲,第一個完成戰備的第101營,布署在臺北周邊的蘆洲、板橋、南港、景美。90高砲為人力操砲,砲班9至16人(視機動或固定陣地不同編制),每連4門砲,搭配 SCR-584雷達車由M9指揮儀指揮射擊。M9指揮儀可統一遙控4門砲的方向、高低與引信測合。

 

45年初空軍增援金門、馬祖外島(泰山計畫),金門、馬祖各布署1個高砲團(金門砲6團、馬祖砲4團,各團所轄高砲營數量不同時期有所不同),擔任外島地區主要防空任務,並以營或連為單位每一年與本島單位相互換防,團番號則不移防但人員輪調。

67年擬訂「天祥一號」案,將裁撤大砲營並換裝35快砲。68年9月防砲108營(90高砲營)改編為301營並接裝35快砲,70年9月完成換裝訓練,之後陸續裁撤90高砲營,而以新編的35快砲營取代。防砲108營汰換下的18門(2門備用砲)90高砲,併同射控雷達與指揮儀移交給陸軍接收(初期保修作業仍由空軍支援),布署於東北角海岸福隆海灘旁的荖蘭山、淡水河出海口周邊的港子坪、觀音山,以及宜蘭龜山島各4門;原布署於台北淡水河口由海軍移交給陸軍的3門3吋艦砲任務由90高砲接替。空軍並擬之後每年換裝1-2個90高砲營,至74年共汰換10個90高砲營。

 

文章標籤

猛沃營參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陸精七號

陸精六號在民國78年底告一段落,陸精案到此已進行十年,此時國內外情勢卻是快速且劇烈變化,牽動陸軍仍繼續調整組織。

先是蔣經國總統去世前半年,76年7月14日總統頒佈解嚴令,自次日起解除實施38年又2個月的戒嚴。接著在老兵返鄉探親運動造成的輿論壓力下,政府在11月2日開放當年隨政府來台的大陸籍軍民經第三地返回大陸探親,以及有限度的兩岸間接往來,沒有多久難以抵擋的民間力量就衝破了政府的小小窄門,接下來幾年兩岸之間的民間往來及經貿投資飛快發展。

接著蔣經國總統在77年1月去世,副總統李登輝依憲法繼任總統大位,然而最初幾年李總統的權力並不穩固,直到79年5月20日李登輝當選中華民國第8屆總統,80年5月宣佈終止廢止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推動制定憲法增修條文並全面改選中央級民意代表後,政局才逐漸穩定。

一連串內外情勢變化,等同宣告國防政策告別攻守一體,正式進入防衛固守階段。

國內外情勢變化之外,國軍也面臨役男逐年減少的現實困境。民國50年代初期每年新生人口超過420000人的生育高峰期已不再,民國60年新生人口數為382797人,之後十年大致維持平均每年約400000人,73年為3711008人,從此一路下滑;原來大陸來台留在軍中長期服役的幾十萬資深官兵,到了此時也幾乎完全退光,持續裁軍是必然的事。國防部訂出將民國80年會計年度國軍編制總員額513882員(實際員額488760員),降至83會計年度500000員的政策目標。

計畫研擬

民國79年5月2日國防部頒布國軍「七十九年精簡計畫作為訓令」,其中依部長郝柏村指示「陸軍應達成精簡10000人之目標」,並於該年7月31日前呈報實施計畫,12月31日前完成精簡作業。

國防部指示具體內容為:

一、以精簡常備士官、兵為主。

文章標籤

猛沃營參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陸精五號第二階段尚未正式生效時,為持續進行精簡,陸軍總部已開始陸精六號改編案的規劃,但是陸精六號的決策過程卻是一波三折。

陸精六號原訂77會計年度(76/7/177/6/30)緊接著陸精五號之後執行,不過因涉及陸軍全軍兵力結構調整與員額大幅減少,外部環境又有76715日戒嚴令解除,以及77113日蔣經國總統去世等重大變化,研擬過程幾經轉折,內容也不斷變動,從民國76(1987)年研議到實際開始執行的787月歷經兩年,計畫內容多次變化才定案。

005-030208-00006-007-071p.jpg

國軍一級上將在圓山忠烈祠向蔣經國總統靈位致敬(國史館)。陸精六號研議期間蔣經國總統去世,高層權力結構與國內外情勢的變化,不只延宕規劃流程,更因蔣經國之後沒有可以對國軍建軍方向一錘定音的權威人物,讓陸精六號整編方案反覆多次,將近兩年才定案。

 

國防部對陸精六號原始指導原則為:

一、編併預備師與常備師,預備部隊應全部以基幹編成作為動員母體,常備部隊宜編實為緊急應變。

二、在任務無法減少狀況下,戰鬥部隊無法裁減,故改編部分常備戰鬥支援與勤務支援部隊為基幹編組,以達成近程目標。

三、重行設計兵力結構,精簡指揮層級、增加指揮幅度。

 

文章標籤

猛沃營參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民國74年初陸精四號案改編完成後,69年開始的陸精案計畫均已執行,原本應就此告一段落,但因內外環境變化,陸軍仍需繼續精簡。接下來幾年的精簡案,雖然不在原始規劃範圍,但仍以「陸精」為代號。

 75年2月13日參謀總長郝柏村在第四次作戰會報指示:「應本在精不在多的原則,積極汰除無效裝備,持續精簡部隊。陸軍部隊概自今年7月開始,持續精簡18個營(10000至15000人),海、空軍亦應檢討汰除無效裝備與兵力。」依照總長指示,陸軍開始研擬下一波的精簡計畫,代號「陸精五號」。

 75年4月陸軍總部計畫署曾研究裁減第五作戰區(台灣中部)第10軍團 1個預備步兵師的方案,因為當時9個預備師新訓能量一年有124780人次,由於部隊員額下降等因素,74年度實際訓量為113657人次(包括代訓空軍、警總、聯勤、警察役新兵,不包括大專集訓學生),所以有裁減空間。

7404畫刊203大專集訓成功嶺.jpg

民國74年初成功嶺104師大專學生寒訓持槍基本教練(中國陸軍月刊,民74年4月)。陸精四號之後預備師任務除了新兵訓練、動員召集,大部分的預備師都有部分單位編實負責海防及兵科學校教勤;「固安」作戰狀況三生效後則由後備軍人動員編實,負責台灣全島海岸防衛。

 

第10軍團轄有9個預備師中的4個:104師與151師(成功嶺)、146師(官田)、257師(大林),所以被列為優先裁減。綜合部隊歷史、近三年戰力評比、現行任務等因素,計劃署建議裁編257師。不過此議並未成案,也沒有納入陸精五號規畫,257師反而編實2個步兵營,接替海防任務。

 裁減預備師(除了裁減257師,當時一度還有將108師恢復番號、104師改為陸戰動員師的擬案)沒有列入陸精五號,原因在於守勢戰略下國軍員額持續減少,國防經費所佔國家總預算比例也不斷降低,陸精四號後陸軍實際減員27497員,同一時間其他軍種也在精簡,以致役男人數超過國軍需求。而國防部預估76會計年度(75/7/1-76/6/30)將累積歷年超額未徵役男40000多人,形成社會問題,要求陸軍擴大新兵入伍訓練能量,因此預備師無法裁減。

勝利之光7912-新訓中心關東橋.jpg

新竹關東橋206師616旅役男入營(勝利之光月刊,民79年12月)。各軍種每年分配有一定的預算員額,不得超過。增加新兵入伍員額,必須減少現役在營人數,於是陸軍將原訂75年7月1日至75年12月31日之間退伍的2年義務役士官兵,役期一律減少2個月提前退伍。同一時期也將原服役3年的陸軍一特兵(第三年為臨時召集役期),從1481梯次之後,逐梯遞減15天臨召役期,形成後入伍卻先退伍的怪異現象,也造成基層部隊管教問題叢生(75年11月15日國防部宣布一特兵取消第三年臨召役期)。

文章標籤

猛沃營參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7) 人氣()

陸精一號全面調整陸軍裝甲部隊的組織與編裝,將裝甲兵力高度集中,形成攻勢戰力的核心,步兵師則以守勢作戰為主,這是陸軍戰術觀念的大轉變。陸精二號縮減步兵師的砲兵人數,陸精三號將軍團與裝甲旅的火砲自走化,基本上是陸精一號延續的小規模改編。

 民國70年陸精三號完成後,下一階段的步兵師改編規劃持續進行,因涉及全部27個步兵師(含預備師),所以反覆修訂。72年4月22日陸軍總部呈報「陸軍兵力結構調整案(陸精四號)計畫概要表」,主要是步兵師大整編,其他還包括各級司令部(軍團、軍與空降特戰司令部)精減10%員額、增編政戰連、成功嶺訓練中心改編、專設澎湖防衛司令部等大小10多項個案。國防部6月24日核覆「准予照辦」。

 72年9月26日陸軍總部正式令頒「陸精四號案實施計畫」,11月3日國防部同意實施,不過第一梯次改編9月16日已經開始進行。

執行時間原訂24個月,後縮短為15個月,分為7個梯次進行,各梯次改編生效日期如下:
73年度第一梯次:72年9月16日生效。
73年度第二梯次:72年10月16日、11月16日生效。
73年度第三梯次:73年3月16日生效。
73年度第四梯次:73年4月16日生效。
74年度第一梯次:原訂73年9月16日,部分部隊延後於73年10月16日生效。
74年度第二梯次:73年11月16日生效。

文章標籤

猛沃營參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本文之前已先於95年11月貼出,為求敘述連貫,整理補充後改置於此。

--------- 

民國69年到71年陸軍進行的陸精二號、三號,是專屬砲兵的改編案。夾在全軍裝甲部隊大改編的陸精一號,以及全部27個步兵師大重組的陸精四號之間,陸精二、三號顯得十分不起眼,相關的資料也很少,以下整理手邊有限的資料提供參考。

蜂王二號演習則是砲兵在陸精二、三號後,為了驗證新編制與新裝備,於71年3月在澎湖舉行的實彈射擊演習。 

 

 陸精二號

68年11月5日國防部核准陸軍總部呈報的「陸軍野戰砲兵105及155牽引榴砲營編組調整案」,代號「陸精二號」。

步兵師屬砲兵營的編組調整,原來是陸精一號規劃中的一部分,但後來切割出來單獨成案。69年4月國防部核定陸精二號在陸精一號編成一個月後,於69年6月1日生效。

相對於陸精一號將全軍裝甲部隊全面調整重組,陸精二號計畫單純,規模也有限。任務目標是將12個重裝步兵師每師所屬3個105公厘、1個155公厘榴砲營,以及9個預備師每師所屬3個105公厘榴砲營,每營所轄的3個砲兵連併成2個連,原來每連4門砲增加為6門砲,全營12門火砲總數不變;第3個連則視日後火砲獲得狀況再復編。

 整編後每個砲兵營可精簡1個砲兵連連部組的員額,但各砲兵連的前進觀測組從3組增加為5組(全營共10組,原來為9組),營部連則增加射擊計算兵及水平作業兵各1人,以作為將來增編第3個砲兵連的準備。總共12個155榴砲營與63個105榴砲營可精簡員額1338人(官312、士444、兵582),節約的員額部分提供陸精三號增編8吋自走榴砲營使用。

文章標籤

猛沃營參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陸軍師級兵力結構改進方案」(陸精案)原來要與高司單位調整的崑崙案,在民國68年7月同時執行,但蔣經國總統指示暫緩並分階段實施,所以延後一年,到69年5月開始進行第一階段的裝甲部隊整編,代號「陸精一號」。

 陸精案在68年1月30日奉蔣經國總統指示,先執行崑崙案後,再視整體環境與裝備獲得情形分階段實施;參謀總長宋長志也指示:「陸軍6個裝甲旅應優先予以編成,12個重裝師戰車營可研究集中編組與運用。…裝步師因缺戰車及裝甲人員運輸車,似可暫緩考慮。」並指示陸軍研究將步兵師統一為重裝師型態,將6個輕裝師及反共救國軍等7個單位合併,改編為3個重裝師的可行性。

因為現實環境的限制,陸精案勢必修正且分階段執行,而以裝甲部隊整編列為優先。

 

最初規劃

早在47年起陸軍將15個步兵師改編為前瞻師時,就想在每一個師編進一個戰車營,但當時連裝甲師的戰車都缺裝不少,自然沒有可能再給每一個步兵師編成戰車營。到了59年嘉禾二號案改編,12個重裝師編制上雖然都有一個戰車營,但同樣因為裝備來源不足,實際只編成9個營,幾年後因為裝甲旅換裝M48戰車汰換下的M41等型戰車,才補足12個重裝師戰車營。

陸精案計畫目標達成的關鍵,就在於「裝備獲得情形」。陸精案開始規畫時,中華民國與美國外交關係已經搖搖欲墜,美軍顧問團人數減少到幾十人,不可能大規模獲得美援裝備,政府財政也無法負荷高額軍購費用。

陸精一號以裝甲單位改編為重點,依照陸軍擬定的陸精案原始構想,要將4個裝甲旅及2個裝騎團,編為6個裝甲旅及4個戰車群;6個輕裝師,依裝備獲得情形,逐次改編為5個裝步師;加上步兵師編裝調整,改編後全軍裝甲兵力將有33個戰車營、11個戰搜(裝騎)連、26個裝甲步兵營、21個裝甲砲兵營、23個防空砲兵連。與之前編裝比較,減少36個步兵營(相當於4個重裝步兵師之步兵營總數),但增加21個裝步營、8個戰車營、25個砲兵營,加減之後會增加18個營級作戰單位,在總員額不增加前提下,大大提高陸軍戰力。

但是民國68年陸軍擁有堪用的戰、甲、自走砲車數量為:
    1. 戰車1231輛,其中M48A1 237輛、M41 637輛、M24 207輛、M18 108輛、國造64式 42輛。以每一戰車營44輛編制計算,約可編成26至28個戰車營。

文章標籤

猛沃營參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陸精案」為「陸軍師級兵力結構改進方案」的代號,自民國67年7月開始規劃,69年實施後因國內外環境不斷變化,國軍戰略目標調整,因而持續進行至民國80年代初期。同一時期陸續還有「崑崙案」(陸軍高級指揮機構編組改進方案)「靖安案」(特戰總隊、空降53旅移撥憲兵及成立飛彈指揮部)「陸鵬案」(本外島部隊換防改進方案)「鵬程案」與「永固案」(陸軍納編警總海防部隊)、「天祥三號 案」(陸軍納編外島空軍防砲單位),以及國防部「十年兵力整建規劃(中原案)」等相關整編專案。

陸軍原計畫以陸精案進行一次全軍全面大改編,但因變動太大且裝備獲得困難,奉高層指示分階段進行。原始構想在實施過程中,因為國內外情勢快速變化,期間曾多次檢討修訂;原訂目標在陸精四號完成後,又繼續以「陸精」為名,進行下一階段的整編,使陸精案成為陸軍建軍以來時間最長的整編案,實施範圍遠超過原來設定的「師級兵力調整」,最後結果與計畫初期規劃也有相當差距。

 

背景與構想

依據國防部歷年發布的「國防報告書」所載,國軍撤台後的戰略指導原則,從民國38年至57年(1949-1968)為攻勢戰略時期,57年至81年(1968-1992)為攻守一體時期,81年(1992)之後為防衛固守有效嚇阻時期。其中的變化與兩岸情勢、國際關係及國內政局息息相關。陸精案即是因應內外情勢變化需要,戰略目標與軍隊組織的轉型調整。

民國60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中華民國在聯合國中的席位,61年2月美國總統尼克森訪問北京,在台灣的中華民國國際處境迅速惡化;64年4月蔣中正總統去逝,67年3月蔣經國當選總統,68年1月美國與台灣斷交,中止協防條約、撤退駐台美軍。兩岸軍事形勢也有根本改變,過去以軍事力量反攻大陸的攻勢戰略,已無實現的客觀環境,國防戰略必須調整以面對新局面,陸軍不僅進行組織調整,整個戰略構想也重新修正為攻守兼備。

 自民國38年以來,國防經費佔中央政府總預算比例居高不下(參謀總長賴名湯回憶,民國60年代初期國防預算占中央總預算46%),隨著經濟發展與戰略形勢轉變,國家需要投入更多資源進行建設,守勢戰略也不需要數量過於龐大的軍隊,裁減國防預算降低國軍員額,已是政府既定政策方向。

 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兵源。民國60年代(1971-1981),早年隨軍從大陸來台,經過幾次整編後總數約60萬人的資深官兵,30年間陸續退除役,現役三軍官兵絕大多數都是在台灣出生、長大的青壯年。因此國軍能否維持原有的規模與編制,關鍵是有無足夠的役男入伍。

 資深常備軍士官大量退役,同時因推廣家庭計畫及經濟發展,役男來源卻持續減少,人員精簡與組織再造也是不得不為。據內政部人口統計資料,民國36年時出生人口約24萬人,44年首次突破40萬人,之後12年大致穩定在40至42萬人,56年開始低於40萬人,61至64年每年約37萬人。

由於民國40年代出生人口大增,20年後的民國60年代役男人數一度超過國軍預算員額,造成入伍大塞車(請參見自訓自用—另類的入伍新訓 )。之後役男人數開始下降,國防經費所佔國家總預算比例,以及國軍總員額,也因政策改變逐漸下修,陸軍精簡勢在必行。

文章標籤

猛沃營參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