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瞻計畫--陸軍現代化的第一步

「前瞻計畫」是中華民國政府撤退來台灣,陸軍部隊經過初期的混亂與整編,大致恢復元氣後,由國防部俞大維部長策劃,在美軍顧問的協助及指導下,從「一次世界大戰的型態,轉變為二次大戰(及韓戰)美軍的型態」,提升火力、機動力與核子戰場生存力,所改編的步兵部隊,為過渡時期編制,目標是繼續向現代化陸軍轉型,故稱「前瞻(Forward Look)」。

前瞻計畫分師、軍及軍團三個層級,而以步兵師整編為核心。從民國47年1月到50年6月,以19師為試驗部隊,三年半之間共完成15個前瞻師(番號依序為第17、19、26、27、32、33、34、41、58、68、69、81、84、92、93各師),以及5個軍部、2個軍團部的改編。另外6個未經改編的步兵師(第9、10、46、49、51、57各師),則從50年7月開始,參照前瞻計畫編裝精神,以邁進計畫為代號,由第9師為試驗部隊,陸續改編為輕裝師。

本文於民國102年9月發表於「突擊」月刊(已停刊)99期,這幾年又陸續蒐集資料、檔案、照片修正補充,重新編排後再次刊登,期待網友多多指教

 

關鍵人物--國防部長俞大維
 
要談前瞻計畫,必須從俞大維部長說起。

民國43年9月20日,俞大維接任國防部長,此後直到54年1月14日卸職,是中華民國在任最久的國防部長。10年3個月的時間中,在美援的幫助下,主持建軍備戰大計,使國軍脫胎換骨,成為東亞勁旅。

俞大維出身浙江紹興望族,生於清光緒22年(1897年),為清末名臣曾國藩之外曾孫,是天才型的人物。民國7年22歲時留學美國哈佛大學哲學系研修數學,僅3年就取得碩士與哲學博士學位,隨獲哈佛大學獎學金資助,至德國柏林大學深造,專攻數理邏輯與哲學。留德期間興趣逐漸轉向彈道研究,成為國際知名彈道學專家。

文章標籤

猛沃營參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民國38年前後,陸續從大陸及沿海島嶼撤退來台的陸軍單位番號繁多,但大多殘缺不全,人員不到編制數的三分之一,而且大多數的部隊戰力貧弱,徒具其名而已。據王俊昌、陳亮州整理,在陳誠將軍的主政下,此時期陸軍整編可分為:

第一階段:38年8月15日東南軍政長官公署成立前,大陸撤台及台灣原有部隊之整編,整編出高級指揮單位有江蘇浙江綏靖總部、福州綏署廈門警備部、台灣省警備總部,部隊則有第6、8、12、13、22兵團,其下編併成21個軍。

第二階段:東南軍政長官公署成立後,高級指揮單位均隸屬長官公署指揮,並改編為:福州綏署、舟山指揮部及防衛部、台灣防衛部、澎湖防衛部、廈門警備部,兵團則有第6、8、12、22兵團,共下轄16個軍。

第三階段:38年10月底古寧頭戰役之後,再行精簡,高級指揮單位有:舟山指撣部、台灣防衛部、金門防衛部、澎湖防守部,部隊由16個軍編併成11個軍。

第四階段:39年3月陳誠就任行政院長之後,海南、舟山部隊陸續撤台,陸軍裁併6個軍、24個師,裁撤華中、華南、東南3個軍政長官公署、海南防衛司令部、舟山防衛司令部,及其所屬機關89個;海軍成立、改編成立49個單位、撤銷79個單位;空軍則成立、改編成立20個單位、撤銷58個單位。

當年國軍來台部隊的總數,各方研究、推估不同,即使國防部檔案中的數字也未必完整,大致而言民國40年代初期,總人數約在50餘萬至60餘萬人,其中陸軍約50萬人上下。國史館收藏的檔案中記載,民國42年國軍預算員額為597713人,多年以來「六十萬大軍」的説法即始於此。

 

1950年代初期軍事反攻計畫-39-42年國軍員額-2.jpg

國史館檔案記載民國39年初國軍總員額有80萬人,但是當時狀況混亂因此應非確實數字,之後經過多次點校整編,到41年時總員額為597713人。(1950年代初期國軍軍事反攻之研究,陳鴻獻著,國史館,民104年)

 

文章標籤

猛沃營參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過去陸軍部隊只有個別單位自取代號或自訂隊徽,並無一致的作法,官兵的階級章都掛於衣領而無臂章。民國48年1月1日,參謀本部下令7月15日前各單位須全面配戴官兵團體臂章,以增進部隊團體精神與官兵榮譽感。各單位臂章圖樣均須呈報國防部統一核定,並配帶於左臂(金馬外島駐軍後為保密,54年5月起改為在外島時不配戴,澎湖駐軍則於55年初起不配戴),士官兵階級章則配戴於右臂。同一時間各部隊也選訂榮譽代號,以配合團體臂章的圖樣設計。

 

民國25年陸軍臂章.jpg

抗戰前的民國25年曾制定陸軍各單位臂章式樣,直接以文數字列出番號,而沒有代號或圖樣。圖中的新10D(新編第10師)與後來台灣的步兵第10師沒有淵源關係。(圖片來源:國史館)

 

勝利之光4703-1戴克參觀前瞻師19師臂章.jpg

在48年7月全軍統一配帶團體臂章之前,已有部隊配掛隊徽臂章(通常出現於軍便服或軍常服)。圖中為美軍太平洋地區總司令戴克上將(圖右)於47年初來台灣,由國防部長俞大維(中間戴墨鏡與大盤帽者)陪同,參觀正在進行前瞻步兵師編裝實驗訓練的步兵第19師,最左邊的19師軍官軍便服右臂上即配帶19師「虎軍」臂章(紅圈處),而且是圓形,而非48年後統一規定的左臂上掛盾型團體臂章。(圖片來源:勝利之光月刊,民47年3月)

48年起三軍配戴的團體臂章(又稱部隊章),原來規定三年一屆,也就是每三年要重新設計新圖樣報請核定。但57年第三屆期滿時,又以防止軍隊個人化,且考量保密因素,下令57年7月1日全面停止佩戴團體臂章(空軍飛行員等單位隊徽臂章不受限),士官兵階級章則改配帶於左臂。團體臂章雖然不再配帶,但仍保留以傳承隊史,因此臂章圖樣也成為各單位的隊徽。

87年4月國防部令「團體臂章自87年7月1日起恢復佩帶」,除將級軍官配合國防部暫緩實施外,上校(含)以下官、士、兵均全員佩帶,佩帶位置於軍服右肩下三公分處。


文章標籤

猛沃營參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光武部隊歷任部隊長

青年軍第208師時期 (34.04—35.07)
  黃珍吾中將 34.04.1—35.02.01
  吳嘯亞少將 35.02.01—35.07.01

整編第208師時期 (35.07—37.09)
  吳嘯亞少將 35.07.01—36.11.01
  段  澐少將 36.11.01—37.09.01

第87軍時期 (37.09—39.07)
  段  澐中將 37.09.01—38.09.01
  王永樹中將 38.09.01—38.10.01

文章標籤

猛沃營參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花東防衛司令部及步兵第128旅

花東地區屬第二作戰區,原由警備總部東部警備司令部兼任作戰區指揮之責,陸精四號與永固案後,花東地區的警總單位大多移編陸軍,210師成為花東地區唯一的地面作戰部隊,屬陸軍第10軍團。但第10軍團司令部遠在台中新社,警備總部也將裁編,因此民國78年7月1日「陸精六號案」,第32軍從新竹移駐花蓮,併編步兵第210師師部及陸勤部第二指揮部,改編為「花東防衛司令部」接替東警部,統一指揮第二作戰區三軍各部隊。

32軍隊史.jpg

                     32軍沿革簡史

步兵第210師平時不列花防部序列,但保留番號,並維持常備步兵師型態(7個實兵步兵營及2個基幹步兵營),師部與花防部併編,628、629、630旅及砲指部直轄於花防部;通信連擴編為花防部通信783營;主支連、汽車連及衛生連併入第二後勤指揮部。

 因為戰時將立即恢復210師番號及師部,所以原屬210師的各旅、營、連繼續使用原來軍旗、印信,沒有換發,也仍以「光武」為代號(與澎湖防衛司令部併編的步兵168師也是相同模式);而32軍番號也保留(戰時恢復),隨32軍軍部移防過來的部隊及花防部直屬單位,仍使用原32軍的「正義」代號。

78年的陸精六號同時增編花防部一個戰車785營以及一個裝騎連(分別由292師戰搜連、裝甲86旅及109師第三戰鬥群781營抽出部分單位編成),以因應花東260公里海岸線的機動打擊任務。

花東防衛司令部下轄除原210師的三個步兵旅、砲指部、後指部,與第二後勤指揮部外,花東兩縣的空軍東部指揮部下轄的花蓮聯隊、台東聯隊,以及海軍花蓮指揮部、台東警備司令部等單位也受其作戰管制。

花東防衛司令部組織系統表.jpg

  花東防衛司令部組織系統表。但是圖中三個步兵旅的番號卻錯了兩個,應該是628、629、630旅,寫成608、629、603旅。

文章標籤

猛沃營參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陸精四號併編305師

民國67年12月底,美國通知中華民國政府將於68年1月1日起斷交,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代表中國唯一合法政府,並建立外交關係;且在1年內廢止中美協防條約與撤退駐台美軍。國際環境的重大改變,兩岸軍事形勢也有根本改變,國防戰略必須調整以面對新的挑戰,過去從民國40、50年代的反攻大陸攻勢戰略,到60年代的攻守兼備戰略,如今都已無實現的客觀環境,面臨中國大陸的強大壓力,陸軍不僅進行組織調整,整個戰略構想也重新修正為防衛固守。

68年1月30日,陸軍總部向蔣經國總統簡報「陸軍師級兵力結構改進方案」,計畫代號「陸精案」,於69年開始實施。陸精一號為裝甲部隊改編,陸精二、三號為砲兵部隊改編;72年11月國防部核准「陸軍兵力結構調整案(陸精四號) 」實施。

陸精四號將原步兵單位的12個重裝師、6個輕裝師及9個預備師,共27個師整編為統一編裝的21個步兵師及2個機械化師。21個步兵師雖然戰時滿額編裝相同(13,816員),但平時的減額編裝區分為6個外島師、6個本島師、9個預備師,本、外島部隊不再相互移防;而且即使同一型態的師,也因任務、駐地不同,平時減額編裝與員額有所差異。

同時,原警備總司令部所屬負責台灣海岸守備的4個總隊與澎湖的2個獨立大隊,也改編為4個警備步兵旅與1個步兵營(代號「鵬程案」),暫先寄編於4個本島師及澎湖的168師,仍編配於警備總部,2年內陸續納入步兵師建制。

依陸精四號計畫,73年9月16日,210師與台東的預備305師合併,番號為「陸軍步兵第210師(預備)」,下轄步兵628、629、630旅及砲兵指揮部。

 兩師併為一師,為求平衡與減少阻力,師司令部的師辦室、參一三科、政本部及政二四科、政戰隊及軍法組,以210師原有單位為主編成;參辦室、參二四科、政一三科及主計組,以305師原有單位為主編成。

師部直屬部隊的師部連、戰搜連(原搜索連改編)、工兵連、通信連及支援營各連由210師編成;憲兵連、警衛連(排)由305師編成。

併編後的210師9個步兵營中,步1至5營為原210師部隊;步6、9營為原305師所屬之新訓營(步5營、步2營);步7、8營為原305師所屬之基幹營(步1營、步8營)。

 3個步兵旅中,628旅編實,629、630旅則為基幹旅。

文章標籤

猛沃營參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再戌金馬

 民國64年11月第10師相隔17年再次駐防金門,從台中谷關移防金門為金中師,師部駐小徑。

65年1月第10師改番號為第38師。

金中師師部中正堂遺址.jpg

金中師位於金門小徑村的師部中正堂(武威電影院、實踐堂),如今已荒廢。

金中師守備位置西起後盤山與金西師交接,東至斗門和金東師洋山營相隔,南經雙乳山至尚義機場,北至太武山核心陣地的北麓夏興。主要任務為防守大金門島蜂腰地帶,防止共軍從全島最窄的瓊林,以及中蘭的洋山灣登陸,切斷金東、金西守軍聯絡,直攻太武山金防部;並以乳山高地為防禦重點,掩護尚義機場與料羅灣。由於輕裝師只有一個砲兵營,所以由金防部砲指部與金東師分別指定一個砲兵營支援金中師。

金中師防區界碑.jpg

        金中師防區界碑(感謝軍友阿信提供照片)


 第38師移防金門不久,8月16日番號再改為第210師。謠傳是因三軍番號變更計畫與對照表被洩密到對岸,所以不到8個月全軍番號再改一次,這次陸軍各師番號都從2位數改為3位數,第38師改為第210師,可以看的出是延續第10師,其他各師也都是在舊番號前加一個百位數,如第58師改為158師、19師改為319師等。

文章標籤

猛沃營參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嘉禾案改編     

民國56年5月24日,蔣中正總統手訂「建軍綱領」,國防部依其要旨,於57年2月21日令頒「建軍計畫構想」,這是三軍全面的改編,定名為「嘉禾案」。

 

005-010100-00096-001-007a.jpg

民國56年5月24日,高齡81歲的蔣中正總統在時不我與的急迫感下,以「絕對機密」的最高保密層級,將親筆手訂「建軍綱領」交國防部研處。(原件收藏於國史館「總統副總統文物檔」。)

 

「建軍綱領」不是完整的論述,而是手扎筆記的彙集,格式參差且詳簡不一,甚至相當雜亂。內容涵蓋兵學原理、建軍目的與程序、三軍整編、國防科技發展、軍工建設及武器自製、人事與預算制度改革等。陸軍相關項目比較詳細具體,甚至還有基層連隊的伙食改革,海空軍與其他範疇則多為條列式綱目。

依照總統「建軍綱領」精神要旨,經過7個月研議,57年2月國防部陳報「國軍建軍計畫」,這是政府遷台後規模最大的建軍計畫,包括精神建設、制度革新(人事、情報、作訓、後勤、主計、軍法等)、部隊建設、國防科學與兵工生產等四大建設。奉總統核定後,2月21日國防部頒佈「建軍計畫構想」,代號「嘉禾計畫」(嘉禾案)。

「嘉禾計畫」其中陸軍的部隊整編部分,要到58年5月才全部定案。陸軍依此建軍計畫,將常備步兵師從20個減為18個(第32師及第41師改編為預備師),並廢除「團」之編制,將步兵師分為1個裝步師(3個裝步旅)、12個重裝師(3個步兵旅)、6個輕裝師(5個步兵營)三種編制。陸軍經過嘉禾案整編,戰術思想及部隊組織大幅調整、武器裝備換裝,堪稱攻勢戰力最強時期。

58年11月15日,第10師(師長王興詩)依嘉禾案輕裝步兵師編制改編完成,下轄5個步兵營、1個砲兵營、1個支援營,師部直屬師部連、工兵連、搜索連、通信連及憲兵排:另撤銷3個步兵團部,增加有1個編制只有6名軍官的步兵指揮部,為旅級之指揮機構,其下無編制單位,戰時視任務需要再予編配。全師滿額編制5,811員,平時(減額)編制4,597員(編制員額之後有多次小幅度修改)。

文章標籤

猛沃營參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首次駐防澎湖

第10師於民國51年初完成基地訓練並改編為輕裝師後,隨即於2月13日實施龍翔演習輪調澎湖,接替第57師,改隸澎湖防衛司令部,以2個團駐馬公本島,1個團駐各離島;同時駐澎湖的還有步兵第17師。3月,總統抵澎湖視察防務;「雄風案」挑選官兵524員,分四個梯次接受空降傘訓;4月,完成「龍騰案」操舟訓練及步兵營渡河攻擊演習;5月,陸軍總部51年度年終校閱,獲全軍非戰備師第一名;7月,進行武裝游泳訓練;11月30日,總統再次巡視第10師部隊。

萬人傘訓雄風案.jpg

   民國49年蔣中正總統手令參謀本部進行萬人傘訓計畫(代號雄風案),於50-51年執行雄風一、二號案,抽調陸軍各部隊及海軍陸戰隊(1200人)官兵至屏東大武營區接受跳傘訓練,第10師有524名官兵分四梯次返台受訓。(圖片來源:國史館)

52年1月5日,第10師參加「樂成演習」。「樂成」為美軍協防台澎之聯合作戰計畫代號,由中美軍事幕僚在美軍第7艦隊旗艦「樂成Rochester」號商訂,故名「樂成計畫」,國防部俞大維部長與第7艦隊司令蒲萊德(Alfred M. Pride)中將,在中華民國國防部代表雙方政府簽訂。「樂成計畫」是美軍協防的具體作戰計畫,歷次中美聯合演習多是樂成計畫的一部分。

52年2月,苟雲森接任師長。同時國防部奉蔣中正總統手令,加強輕裝步兵師山地寒地及夜間行軍訓練,第10師各團於2月16日起分批實施山地夜間行軍訓練。10月28日蔣中正總統再度巡視第10師。

002-050101-00052-229-001p.jpg

民國52年10月28日蔣中正總統再次巡視澎湖的第10師,聽取師長苟雲森簡報。(圖片來源 : 國史館)

 

民52第10師駐澎湖新聞.jpg

文章標籤

猛沃營參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移防返台

民國47年12月26日鴻翔演習,駐防金門27個月後,第10師將防區移交第69師,全師集中待命,於48年1月10日內運返台,返台前夕師長馬安瀾率官兵代表,於太武山公墓公祭第10師砲戰殉國官兵。

第10師返台在高雄上岸,在仁武營區休整1個月後,48年2月23日進駐嘉義中庄進行第四次基地訓練(12週),3月1日由吳嘉葉上校接任師長。4月選派官兵380人分兩梯次參加虎賁計畫(3000人空降訓練計畫)。因部隊歷經金門砲戰後調回台灣,未及完全休整,且砲戰期間訓練中斷,48年度總部年終校閱時評比成績不佳,各單位射擊成績多不及格。

 完成基地訓練後,6月20日接替第57師再次擔任台北衛戌師(師部駐六張犁),改隸第3軍,受警備總司令部作戰管制。

48年12月,第10師奉命擔任「輕裝師加強營人力輸具」實驗單位,歷時三個月,至49年2月完成。

49年度總部年終校閱,名列師級第7名。8月與69師交接衛戌任務,移駐林口下湖,實施第五次基地訓練(16週)及核生化專長訓練。7月參加第3軍射擊比賽,獲步槍、手槍組冠軍,以及第1軍團射擊比賽,獲步槍組第三名、手槍組第一名,一雪前一年總部年終校閱射擊成績不及格之恥。

 

第10師48-49年官兵(馬蹬尊翁).jpg

民國48-49年第10師官兵留影。(感謝軍友馬鐙提供其尊翁服役時照片)

 49年12月組織小幅調整,師部增設化學兵組,原搜索連改編為裝甲騎兵連。完成基地訓練後,接替第19師為軍團預備隊,師部駐桃園龍潭九龍村,28團駐龍崗、29團駐凌雲崗、30團駐楊梅高山頂、砲指部駐崎頂。

文章標籤

猛沃營參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