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山演習

民國52年11月一年一度總統親校三軍部隊的「嵩山演習」,陸軍由北部第一軍團(司令羅友倫中將)擔綱演出,以步兵第68師(虎賁部隊)與93師(擎天部隊)為主,加上軍團、軍、裝甲師、裝騎團派出的航、砲、裝單位,還有空降步兵連傘降與神龍小組特技跳傘,卯足全力向最高統帥展現前瞻計畫的成果。

此時雖然尚未完成前瞻軍團及裝甲師的全部改編,但主要單位與武器裝備多已齊備(8吋榴砲營仍缺裝),口徑最大的軍團砲兵240榴砲營雖然已經編成,但全部布署於外島,不在受校之列。

5211嵩山演習68師國史館-2d.jpg

52年11月16日蔣中正總統52年度親校陸軍的嵩山演習(地點為龍潭機場,現為陸軍航空601旅龍城營區),可以視為總統對前瞻計畫的總驗收。(國史館)

 

5211嵩山演習68師國史館-4.jpg

68師(202、203團)、93師277團,以及砲兵632營(155加砲)、戰車703營(M41戰車)、202裝騎營各一,第三軍化兵連、529工兵連、527框衍橋連各一,一字排開接受校閱,空中還有高空跳傘組與輕航空隊(國史館);另外在旁邊龍崗營區還有93師279團與技勤部隊的校閱。

 

5211嵩山演習68師國史館-13f.jpg

嵩山演習戰技操演之萬人劈刺(國史館)。國軍刺槍術原稱劈刺,自黃埔建軍以來即為訓練重點,但不同部隊各有淵源傳承,而無統一槍法,接受美援後改練美式槍法。民國50年代中期,由陸軍作戰發展司令部及陸軍步兵學校資深教官,將日式刺槍中的突刺法及美式刺槍之托擊法,融合於我國固有槍法「刺、防」動作,制定新式刺槍術以剋制共軍的「刺殺操」。之後經過多次招式改良,並由陸軍步校體幹班培養師資,推動全軍刺槍術訓練。

 

5211嵩山演習68師國史館-9.jpg

68師師砲兵的105榴砲營與155榴砲營(國史館)。前瞻步兵師有3個105榴砲營與1個155榴砲營,共有48門中大口徑火砲,如果再加上3個步兵團直屬42迫砲連的36門42迫砲,是建軍以來步兵師前所未有的最強砲兵火力。

 

5211嵩山演習68師國史館-10a.jpg

前瞻步兵師單兵步槍編裝仿照美軍1950年代步兵師編裝,只有步兵連的步槍兵使用M1半自動步槍,其他單位如圖中的砲兵或是技勤部隊都是配發卡賓槍。當時卡賓槍「持槍」(左圖)姿勢也是美式教範的右手握槍口、下方槍托著地;右圖則為「提槍」敬禮姿勢,右手握彈匣後來卡賓槍取消持槍姿勢,提槍則改成右手握槍托握把處置於腰部。(國史館)

 

5211嵩山演習68師國史館-5e.jpg

軍砲兵的155加砲營(國史館)。M59 155公厘加農砲是陸軍射程最遠的火砲(23,513公尺)。43年9月3日金門「九三砲戰」時,國軍火砲射程明顯不足以壓制共軍,11月美援緊急運交4門155加砲編成1個連,完成訓練後立即前運金門。47年八二三砲戰時全軍只有28門155加砲,編成7個連(金門5個連、馬祖1個連、砲校1個教勤連),砲戰後美援加速運交,次年本島3個軍各抽出1個砲兵營換裝155加砲移防外島,全軍共64門。前瞻計畫在每個軍砲兵增加1個營,到54年全軍共有96門,約有一半布署在外島。 

 

5211嵩山演習68師國史館-3.jpg

陸軍航空大隊的L19觀測聯絡機空中分列式(國史館)。前瞻軍團編裝原在直屬部隊中有1個航空連,但後來是以陸航大隊配屬軍團的方式編成。

 

5211嵩山演習68師國史館-12.jpg

裝1師戰車703營的M41戰車(國史館)。戰車703營原番號為獨立戰車第3營,是4個駐金門的獨立戰車營之一,4個營分別與台灣的裝1師、裝2師的戰車營兩年輪調,703營調回台灣後納入裝1師序列。

 

5211嵩山演習68師國史館-15.jpg

第一軍團202裝甲騎兵團的M18驅逐砲車(國史館)。前瞻計畫原來要在每個軍編1個裝甲騎兵團,每個軍團編1個裝甲兵群,實際上只編成2個軍團各1個裝騎團(202、208團)。

 

中華民國陸軍82年版-29嵩山演習渡河攻擊.jpg

嵩山演習中渡河攻擊實兵演習。當年在反攻大陸的攻勢戰略下,各步兵師兩年外島兩年本島大移防,兩年外島期間是永無止盡的站哨、構工、搶灘清運與反擊案演練;兩年本島則是山海防、衛戌、下基地,外加兩棲、攻堅、山地、渡河、空海運等專精訓練,還要輪流參加每年總統親校的國慶閱兵與三軍聯合作戰演習,很少能在同一駐地停留半年以上,真的十分辛苦。(中華民國陸軍專輯,民82年版)

 

後續改編

49年11月,陸軍總部以最後一個前瞻師改編即將於半年後完成,函令各相關單位,依部隊實務運作與演訓經驗,提報檢討修編意見,各部隊提出主要問題多集中於增編人員與調整職務、編階等。之後幾年都有小規模調整,全師員額在不同時間也出現10461、10738、10791、10819、10840、11353等不同數字。 

中國陸軍月刊5205前瞻營房圖A.jpg

美援協助的前瞻計畫改編,不只提供武器裝備與教育訓練,還有基地建設。由美援經費資助建設,52年5月位於楊梅高山頂的前瞻營房落成,是陸軍撤台10多年來興建的第一批永久營舍。營區有四棟鋼筋混凝土三層樓房,可容納一個前瞻步兵團進駐。(中國陸軍畫刊,民52年5月)

 

因前瞻計劃部隊均為美援單位,依照51年7月6日美方新修訂「美援機構編裝核定表」(美軍顧問團陸軍組通報第310-2號),美軍顧問團要求必須遵照此一新規定所訂的人員、職務及階級設置標準,調整前瞻師員額、階級。如此每一前瞻師將有910名中士、下士的編制降低階級,佔全部士官編制4610員的19.7%,其中如駕駛士、傳達士、自動步槍士、食勤士等大多降為士兵。我方認為對基層士官兵士氣影響太大,幾經折衝後,美方同意於53年1月先降編485員,其他待全面檢討前瞻師編裝表時再一併處理。 

 

DSCN2183-1士官制度的建立.jpg

陸軍原無完整士官制度,由各單位自行提升士兵為「軍士」,但軍士在編制中也是列為士兵。民國40年代中期仿美軍建立士官(NGO)制度,訂定統一訓練標準與晉升資格。上圖中所列士官學校與士官訓練隊,都是選拔大陸來台的資深優秀士兵施以9週士官訓練,而在台灣徵召入伍的義務役士兵則是適用另一套「預備士官」制度。(陸軍專科學校校史館)

 

54年11月9日,陸軍總部彙整改編建議,擬訂前瞻師改編方案初稿,向總統簡報,主要內容如師部連增編便衣偵查隊、步兵營增編工兵排(工兵營減1個連)、步兵團增106無座力砲連等(同案也建議依作戰特性區分,將前瞻師改稱打擊師,輕裝師改稱突擊師,但總統裁示維持原名。)又經過將近一年的研擬並與美軍顧問溝通協調,55年10月以第68師為試驗部隊開始改編,全部14個師(第81師已於55年9月「興夏案」改編為陸戰第2師)分四個梯次,於56年1月底前完成改編。此次局部改編重點為: 

師部增設航空組,作為增編航空連之準備。 

工兵營增設橋樑排;通信連擴編為通信營。 

步兵團集中原各營營部連兵器排之106無座力砲,合編為直屬106無座力砲連。 

步兵營將分散營部連及步兵連之81迫砲、75無座力砲集中,新增1兵器連;營部連增設搜索排、補給組各1。 

全師車輛減少為972輛。 

增航空連、戰車營各1(暫缺編)。 

步兵班改為10人班(暫以9人班編成)。 

前瞻師車裝106無座力砲。(中國陸軍畫刊52年1月).jpg

前瞻師106無座力砲車。(中國陸軍畫刊,民52年1月)前瞻步兵師編裝設計為半摩托化,步兵營、連即編有吉普車、軍械車及兩噸半載重車,以載運重型武器與彈藥輜重。但實際上因車輛不足,龐大而沉重的編裝影響基層單位戰備訓練。56年前瞻師中期改編,將各步兵營的106無座力砲集中為團直屬連;分散在各連的75砲與81砲則集中於新成立的兵器連。

 

前瞻計劃原本就定位為過渡性改編方案,目地在為更進一步的現代化編裝作準備。56年5月24日,總統手訂「建軍綱領」,關於陸軍有「以營為作戰補給單位,以團改為戰鬥群,…務以適合敵情與戰況作彈性之編配。…前瞻師的師數可酌量減少」的指示。陸軍總部立即組成專案小組,開始研撰步兵師編裝改進擬案。 

國防部依「建軍綱領」之要旨,於57年2月21日令頒「建軍計畫構想」,陸軍依令開始進行組織調整,定名為「嘉禾案」。58年7月,以第69師為試驗部隊,14個前瞻師開始陸續改編,稱之為「前瞻二號」計畫。此次改編美軍顧問團角色淡出,步兵師編裝構想與組織結構也有不同,但仍延續強瞻師加強支援單位,以增加持續作戰能力的編裝概念: 

步兵師編裝分為裝甲步兵師、重裝師、輕裝師3種。 

14個前瞻師中,第33師改編為裝步師,第32師、第41師改編為預備師,其餘11個師改編為重裝師。 

師以下廢團改旅,取消「團」編制,改以「旅」。旅為作戰指揮機構,團原有的各項支援功能,向上移給師或向下移給營,營取代團成為基本戰術單位。 

支援指揮部下設補給運輸營、保養營、衛生營。 

師砲兵之上設砲兵指揮部,統一指揮協調各砲兵營。 

重裝師增編1個戰車營(暫缺編)。 

重裝師全師平時減額編制9998員。 

 

58年9月以後,陸軍改編計畫統一稱為「嘉禾案」,不再使用「前瞻二號」代號;59年6月,全軍改編完成,前瞻師完成階段性任務,走入歷史。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前瞻案 前瞻師 嵩山演習
    全站熱搜

    猛沃營參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