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N2095

全新的校史館是這次參觀陸軍專校的重點。

 

 DSCN1970

陸專現任校長曹君範將軍,是少見有歷史感的主官,校慶典禮的最後,特別安排陸專「勇士之聲」合唱團演唱從第一士校到陸軍專科學校的三代校歌;並由其親自督導,指定負責教師帶著「校史研習社」學生,加上幾位有專長的替代役,耗時一年多才完成新校史館,雖然還有瑕疵,但是不掩其用心。特別是以學生社團方式來延續部隊史的蒐集整理與呈現,是非常好的方法,如此才能長長久久。大部分單位的隊史館與史政業務,都是長官重視時大張旗鼓弄得很熱鬧,長官換人後就無人聞問,不知多少珍貴文物史料就這樣消失。

 

 DSCN1964  

入口的籌館誌。

 

 DSCN2097

猛沃營參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5月15日是陸軍第一士官學校—陸軍士官學校—國立陸軍高中--陸軍專科學校58週年校慶,該校新的校史館也同時揭幕。既然校園難得開放,當然要去看看。

 

                                                                          DSCN1938.JPG   

                                   校門口的陸軍士官精神堡壘。

 

陸專以5月15日為校慶,依照軍聞社今天所發的新聞稿:「陸軍專科學校前身為「陸軍第一士官學校」,創立於民國46年;同年5月15日奉核定正式招訓,使士官教育邁入體制化,這也就是該校校慶日由來。」

DSCN2001.JPG  

但是校史館展示的資料卻說,5月15日是民國54年陸軍第一士校成立「新制常備士官班」的日期,而陸軍第一士官學校成立於民國46年2月1日。

如果以第一期常士班開辦日期為校慶,那今年應該是50週年而不是58週年。

 

猛沃營參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海軍陸戰隊475梯退伍的軍友KUDA,在其部落格寫了一篇大福顧問團(請參閱http://dadanono458.pixnet.net/blog/post/110451836)。        提出建議並促成這個「隱藏版美軍顧問團」成立的美國陸軍少將理查戚烈拉(Richard G. Ciccolella),為駐華美軍顧問團第八任團長,任期從民國56年6月15日至59年3月1日,共2年9個月,在前後14任的駐華美軍顧問團團長中,任期排名第三,但可能是對中華民國最為友好的美軍顧問團團長,他對台灣是真的是有情有義。

 

民國68年美國承認中共後,美國對台斷交、廢約(中美共同防禦條約)與撤軍(一年內盡撤駐台美軍人員)。曾任駐華美軍顧問團( the U.S. Military Assistance Advisory Group (MAAG)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團長的戚烈拉將軍,憂心國軍從此將面臨停滯不前的困境,主動向蔣經國總統提議,由其邀請美軍退役將校以個人身分來台,提供國軍諮詢建議(類似早前「明德專案」德國退役軍官來台擔任顧問的方式)。因該小組辦公室設於台北市中山北路的大福營區(海霸王餐廳與彩虹賓館招待所中間,原來是PX(美軍福利社),現在已拆除為公園。),所以稱為「大福顧問團」。大福顧問團實際僅存在兩年多,但以美軍退役軍官來台提供國軍諮詢與協助的形式,一直持續到今天。

                                                    戚烈拉將軍 

 駐華美軍顧問團第八任團長戚烈拉將軍到任。(圖片來源:美軍顧問團在台工作口述歷史,國防部史政室,民97年。)

 

戚烈拉將軍是紐約布魯克林人,義大利裔,哈佛商學院畢業。1942年11月美軍登陸北非,戚烈拉為第1步兵師(美國陸軍的著名單位,隊徽為一個大大的紅色阿拉伯數字1,所以暱稱大紅師 Big Red One)16團的步兵連連長 ,在突尼斯受傷三次,返回美國就醫。1944年10月回到歐洲擔任第141步兵團團長時,曾率部生擒德國西歐戰區指揮官倫斯特元帥(Field Marshall Karl Rudolf Gerd von Runstedt)二戰期間共得到3次銀星勳章、3次紫心勳章、2次戰場晉升,從中尉連長升到中校團長。 

 

二戰結束後,曾在喬治城大學教授軍事學,並陸續任職美國國防部參謀,以及駐土耳其、德國和義大利美軍單位1963年晉升為准將,擔任第101空降師副師長, 1966年晉升陸軍少將(當時最年輕的現役少將),並派駐韓國聯合國停戰委員會。 1967年擔任駐華軍事援助顧問團長,2年期滿後,應老蔣總統要求再延任1年,但因背疾先到琉球美軍醫院治療,後再返美就醫,未能做滿3年。1973年  退役,時任美軍第一集團軍副司令2004年12月31日去世,享年86歲。

文章標籤

猛沃營參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之前寫過陸軍在民國60年代初期,在「明德專案」的德國顧問建議與指導下,曾指定由輕裝步兵第10師第3營擔任「山地實驗營」的實驗驗證(請見「山地實驗營」)。而在此之前,陸軍同樣也是因德國顧問孟澤爾將軍的建議,成立「實驗步兵營」。不同的是,第10師的山地實驗營在1年多的實驗任務結束後,即恢復原有編裝與任務,而實驗步兵營則從56年到61年先後5年,是有番號、編裝、印信的正式單位。

 

 

精銳勁旅-日本德國顧問2-1

「明德專案」德國顧問從民國52年至64年共13年,先後有24位德國退役軍官來台13次。照片中為德國顧問訪問陸軍特戰部隊,前排蹲坐者為穿著共軍制服的特戰官兵。(照片來源:精銳勁旅,國防部編印,民100年。)

 

民國56年3月22日,國防部長蔣經國至陸軍總部與高級將領座談時指示:「編成一個實驗步兵營,員額先由國防部支援,長期擔任訓練作戰發展司令部之實驗示範,並受衛戌師之作戰管制。」

 

蔣經國部長的指示,源自之前曾由68師204團第2營臨時編成實驗部隊,由德國顧問指導進行各項演練,在階段任務結束,團長孟澤爾將軍向老蔣總統報告時,建議應長期保留此一單位,以利陸軍編裝及戰術驗證。總統指示:「該營應照原編制長期保留。」

猛沃營參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兩個互換防區的部隊各就定位,但事情還沒結束,有許多交接爛帳仍然扯不清。我的210師兩年前(69年1月)也是從花蓮到馬祖莒光與249師交接,那次的帳還沒算清,雙方又再碰面,新仇加舊恨可不止一點點。更沒想到一年半後(72年8月)的「陸鵬三號」,雙方第三次交接防區,這次部隊動、番號不動,210師到莒光成了249師,249師回花蓮變成210師;還沒完,74年10月「陸鵬十號」,兩個師第四次交接,又換回原來的番號,這筆帳越算越糊塗,誰是誰都搞不清楚了。接下來部隊不再移防,改成兩個師的志願役軍官、士官兩年對調,於是也不知道這些爛帳該罵誰,怕一不小心就罵到自己。

一次本外島大移防,兩個師從師部到各連,各式各樣的移交清冊怕不只上千種,每種要油印或複寫6份以上,造冊時如何掩蓋問題,點交時怎樣讓對方蓋下會銜章,當中不知多少眉角。想到這個,慶幸當時自己已經退伍,不需要與249師的先遣人員鬥智;也不必當留交人員,大部隊都走了,剩下自己被威脅留在馬祖當不完的兵。

 

雙方爾虞我詐,衝突必不可免。第三梯次上船前,應該由馬防部的督導組實施內運檢查,但卻交由249師派員代勞,249師球員兼裁判,「造成雙方誤會與衝突,嚴重影響部隊和諧」。

249師手持防衛部尚方寶劍,不採抽查方式,而是大批人馬毫不客氣徹底翻找,查出一堆有料無帳或是超額攜帶軍品。被查出的違規軍品有63項、大大小小近700件。第三梯次中有支援營,光看項目名稱也猜得出是支援營所屬汽車、衛生、兵工這幾個連的私房家俬。彈匣、彈藥,或是藥品、針劑這種敏感軍品也就罷了,連超額的小鐵槌1枝、水壺2個、口罩3個、拋棄式塑膠針筒3支,都能清點出來。同一梯次的步五營兵器連則因連上水管是自費接通,不願無償移交249師接防單位,在上船前將水管割破3處,差點要送軍法處理。

其實當年大移防,每個部隊都是能帶走的儘量帶走,養的豬種的菜要吃光賣光。編制內或是規定攜行裝備固然不能少,沒有帳的、自己花錢的,更是不能便宜接防部隊。所以曾有接防部隊進駐後,晚上要點蠟燭,因為燈泡與燈座都是原部隊出錢裝的,當然要拆了帶走。

 步五營參一回憶:

一天閑來無事,到二級廠串門子,軍械士對著滿桌的M16步槍零件若有所思的問我,要把多餘沒有M16零件給249師嗎?

570190 (1)

 西莒田沃步五營二級廠

猛沃營參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7) 人氣()

3月1日陸軍總部的「新疆演習」實施計畫上呈參謀本部下頒各部隊,兩個移防師也依上級計畫,各自訂頒實施計畫。

第一梯次(先遣)3月12日啟運,210師步指部、步一營、步四營第一連(接蘭嶼連)、步五營第一連(接花蓮機場連)及各單位先遣人員由副師長楊上校領隊,共1040人(1艘LST,東莒猛沃裝載)。

 第二梯次(本隊)3月27日啟運,210師師部暨直屬單位、步三營、步四營、砲兵營,由師長徐少將領隊,共1678員(2艘LST,東莒猛沃、西莒田沃裝載)。

第三梯次(後衛)4月12日啟運,210師步二營、步五營、支援營,由副師長康上校領隊,共1255員(2艘LST,南竿馬港、西莒田沃裝載)。

步五營參一回憶:

 雖然我們是後衛梯次,但營部與各連要先派出先遣人員與249師留交人員交接,營部組有兩個名額先遣,我還算是菜鳥,所以輪不到本營回台後,有一步兵連負責花蓮機場守衛,第一連在西莒是第二線預備集中連沒有地區防衛武器裝備需要交接,所以被派為先遣部隊先回花蓮接機場連全營都回到台灣,再由第二連接花蓮機場。 

210師返台接防花東地區,師部駐美崙、步指部駐利家、步一營駐榕樹、步二營駐南華、步三營駐利家、步四營駐玉里、步五營駐民意、砲兵營駐國富里、支援營駐南美崙。

 

兩個部隊交接,最麻煩的就是裝備與營產的清點,有帳無料、故障待修、零配件不全,筆墨官司可以一打好幾年。3月10日馬防部派員來西莒師部訪視,師部提出9項有問題的裝備,希望馬防部能同意「以現況交接」。我們步一營就佔了2項,一是第二連的AN/TVS 4 星光夜視鏡,這在當年可是國寶級的裝備,全師也只有兩具,可是兩具都壞了(影像無法持久會自動消失)。之前聽第二連文書說,這具夜視鏡配發兩顆電池,一顆損壞,另一顆是戰備品非戰時不得啟用,擺在海邊據點毫無作用,早就是個廢物。

IS3004B0033im  

猛沃營參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今天是民國104年1月25日,退伍33年整;距離上次寫退伍回憶--參一雜憶之五--退伍25週年,也有8年了。

光陰似箭流年偷換,竟然已經過了這麼久!

71年1月25日退伍令生效,那天是農曆除夕,因為1天之差,所以不能搭上過年前的航次,在東莒過了第二個年,多當了6天兵。回到台灣才一個多月,3月中旬忽然接到電話,是東莒接我業務的瑞吾,電話那頭興奮得大聲說:「師父,我們移防回花蓮了!」

部隊移防回來了!!!

 

210師69年1月從花蓮移防到馬祖莒光,71年1月滿兩年,是到了該回台灣的時候,但1月底我退伍返台時,都還沒有聽到消息,沒想到才過不到6星期,全師移防的第一梯隊就回到花蓮。

那時義務役除了入伍前已婚者每6個月有一次探親假,以及當兵滿兩年的一特兵、到馬祖滿一年的預官有一次慰勞假之外,絕大多數阿兵哥除了公假與喪假,是沒有返台假的,想回台灣只有等部隊移防或是退伍。我從新訓中心下部隊到馬祖,盼了整整20個月,等不到移防。

5f829f32602531c3d5b82d5f95e22b8c

部隊本外島移防是極機密等級的大事,所以很難找到圖片。這張是借用民國61年的金門部隊移防,地點應是金門料羅灣,不是10年後「新疆演習」的馬祖各島沃口。(圖片來源:中國陸軍畫刊,61年9月) 

等了20個月,卻未曾經歷當年大部分外島兵都曾有過的大移防,其實心中頗為遺憾。尤其我們幾個一起分發到步一營的1256梯次新兵,退伍日是71年3月11日,如果不是成功嶺大專集訓扣抵45天役期提早退伍,3月12日我將會與同梯在東莒猛沃港攤頭登上LST,隨著全營3月13日花蓮登岸,從港口到榕樹營區,走完最後一趟行軍,領退伍令後換上便服,圓滿地結束兩年兵役。

猛沃營參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

在研擬陸軍接手前,警備總隊兵員已經因老士官屆齡退伍快速減少,為免台灣海防開天窗,義務役常備兵出現「警備兵」。與之前已有的「聯勤兵」相同,警備兵並不是役男抽籤時增加新的籤種,而是從陸軍「一般及第二特種兵」入伍的2年役期新兵中,視需求數量,排訂某一梯次新兵的為警備兵。警備兵梯次有優先權,以當年應入伍陸軍的役男中,具高中職畢業學歷者,依原抽籤號順序列冊,該梯次警備兵額滿後,才接著徵集陸軍梯次。

警備兵入伍訓練也在陸軍新訓中心,但梯次另外排序;海上警備隊的新兵則由海軍陸戰隊代訓。

(不過在民國67年有正式的「警備兵梯次」之前,已經有年輕役男撥入警備總隊,由各總隊實施新兵訓練與警備任務訓練。)

 

勝利之光6602-1警備老士官兩種小帽

民國66年初總政治作戰部主任王昇視察警總哨所,圖中都是上了年紀的老士官,反映出當時警備總隊的成員結構。這張照片很有意思,排頭的老士官仍戴著陸軍軟式小帽,身上也還是草綠服,可能是剛從陸軍調過來,還沒有領到深藍軍服,其他人則是警總硬式小帽;第二、第三位衣領上沒有士官領章,右胸的兵籍名牌也歪歪的。不知道是不是王上將突然蒞臨,大家匆匆著裝集合。(圖片來源 : 勝利之光月刊,民66年2月。)

 

第一梯次警備兵於民國67年6月12日入伍(約相當陸軍1165梯),從此每月一個梯次,到了該年底已有約2500名義務役常備兵分發到各總隊及獨立大隊。隨著老士官越退越多,三、四年後基層士官兵已多是義務役。除警備總隊的海防橋隧單位之外,義務役警備兵也有分發到警總的其他單位,如警總本部或直屬各單位、職訓總隊的岩灣、東成、泰源、坪林、綠指部等地,還有縣市師、團管區與各海空港口檢查站。

 

除了從其他軍種轉調,早期警備總隊基層軍官主要來自警總幹訓班(入伍教育由陸軍官校代訓,之後回到警總幹訓班(青溪山莊)受訓,也有由步兵、憲兵、通信等兵科學校代訓)。民國64年入伍的預官25期已有醫科預官分發至警備總隊,而65年的預官26期,則可能是步科、政戰科預官首次分發警備總隊(目前已知在民國55年入伍的預官16期,已有預官分發到警總所屬其他單位,如機場安檢等。)

文章標籤

猛沃營參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4) 人氣()

小時候住在彰化溪州鄉,就在西螺大橋的北端,大概小學四年級時曾經夥同幾個小朋友,瞞著父母偷偷走了一個多小時路,去西螺大橋橋下玩水。橋頭哨所有一個穿著深藍色制服的老兵執勤,手上拿著一種沒見過的衝鋒槍,老兵說拿這槍要小心,掉到地上很容易走火。長大後才知道老兵是警備部隊的老士官,那枝槍是司登式衝鋒槍。

DSC05715

 

仿英國Sten的國造司登式衝鋒槍,構造簡單造價便宜,基本上就是鐵管與鐵片沖壓銲接而成,也因為機械結構簡單,所以上膛後很容易走火。

 

警備總司令部在戒嚴時期負責台灣內部安全,職掌龐雜任務包山包海,其中的政治偵防與流氓管訓最為人熟知,也讓警總留下惡名;此外負責後備軍人動員業務的各縣市師、團管區,以及出入境管制;還有后里馬場、軍犬中心等等,也都屬於警備總部。然而警總所轄各單位中,組織最大、分佈最廣、人員最多的警備總隊,卻較少有人知道。

勝利之光6102-1警總海防部隊

警備總隊海防班哨,哨兵身旁的軍犬也是由當時在台北景美的警總軍犬中心(今捷運萬隆站)育成。(圖片來源:勝利之光月刊,民61年2月。) 

 

 

文章標籤

猛沃營參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2) 人氣()

  • Dec 02 Tue 2014 10:15
  • 莒拳

DSCN1433

  

DSCN1297-1

  上個月去左營海軍軍區參觀,陸上戰力展示中陸戰隊莒拳隊也有表演。其他軍種早就沒練莒拳了,但陸戰隊仍然維持光榮傳統。

 

(以下圖片來源為中國陸軍畫刊及勝利之光歷年各期) 

民國66年上成功嶺大專暑訓時有幾節莒拳課,只記得馬步正拳、弓步正拳,天地型有沒有打就記不清楚了。69年在617旅新訓,完全沒有莒拳,下部隊也沒有打過,當時以為陸軍已經停練莒拳,三軍只剩下海陸在打。

 

民國55年國防部長蔣經國赴南韓訪問,看到南韓軍隊普遍練習跆拳,南韓派到越南作戰的兩個步兵師,也屢屢以跆拳立下戰功。而跆拳招式剛猛直接,適合戰場近戰肉搏,相對其他拳術學習過程也短,因此返台後立刻指示推廣。

 

猛沃營參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