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軍史扎記 (3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國軍撤退來台,逐漸重整軍備,最初幾年部隊都是大陸來台的官兵,台灣籍的役男只有部分接到補充兵或常備兵的徵集令,常備兵服役2年,補充兵則是入營4個月新兵訓練後即返鄉,之後不定期教育召集或臨時召集時,再入營短期服役(時間長短不一),因此稱為補充兵員,簡稱「充員。請參閱http://andro0918.pixnet.net/blog/post/163015628-%E5%85%A5%E4%BC%8D%E6%A2%AF%E6%AC%A1%E8%88%87%E6%96%B0%E5%85%B5%E8%A8%93%E7%B7%B4

目前查到的資料,民國45年之前,不定期徵集的常備兵有3期,補充兵則有4期。

此外,民國40年開始,大專畢業的男生要入營接受預備軍官訓練。 

 

民國45年1月起,台灣開始普遍徵兵,及齡役男依抽籤兵種,分梯次入伍接受新兵訓練後,分發各部隊服役2或3年。

 

普遍徵兵的基礎在建全的戶政與役政制度,過去在大陸沒有完整的戶籍登記,所謂徵兵,其實是招兵與抓兵;也有規定名額由各地攤派,或是所謂「抽壯丁」,1家有2個以上成年男子,須有1人當兵,也有每3家、5家自行協調出1名壯丁當兵。台灣在日據時期即已建立完整嚴密的戶籍登記制度,政府遷台後繼續維持,也因此才有推動普遍徵兵的基礎。

 

大陸時期的壯丁入伍後,有些會集中訓練,有些直接分發基層班排,跟著老兵邊做邊學,沒有一定做法。民國44年7月,陸軍在台灣各地成立9個「新兵訓練團」,準備負擔45年1月開始普遍徵兵的新訓任務;46年1月改稱「新兵訓練中心」(另設有砲、工、裝新訓中心),在美軍顧問的協助下,引進美式新兵訓練制度。

勝利之光5707-3新訓.jpg

猛沃營參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4) 人氣()

之前的文章中,不只一次提到東莒的戰車排,一直以為那是福正營所屬的地區裝備,也一直記得是有4輛M18驅逐砲車。沒想到一錯就是30年,到最近才被網友指正,原來戰車排是西莒搜索連派駐的,而且有5輛。

(106年6月17日補充,最近又看到一位與我同時在東莒服役軍友的回憶,他就是當時戰車排的車長,在東莒時編制在步三營營部連搜索排。也就是210師69年初移防到莒光時,是將步三營(福正營)營部連的搜索排改編為戰車排,71年3月移防回花蓮後,全排又移撥回師部搜索連。

那個年代花蓮台東地區沒有編制的裝甲單位,而是由輪駐的輕裝步兵師所屬搜索連暫時改編為戰搜連,讓花東地區保有最基本的裝甲戰力。)

 

最近軍友柯董來留言,柯董就是那第5輛戰車的車長

以前東莒戰車排是屬西莒搜索連,民國76年3月我報到時,已經改隸屬193師戰搜連(師部在北竿,連部在南竿牛角嶺),所以我們是配屬在東莒,由莒指部節制,米糧油料等補給,向步三營申請,像個小媳婦一樣,爹不疼娘不愛地跟雷達站、5補點等幾個小單位,輪流擔任丙組各項評比最後一名的任務。

排上5部M-18,在77年由猛沃港開進開口笑的肚子裡,後送返台除役。

M-18砲塔不但能轉向,還有電動砲塔呢,轉起來超快,而且火砲神準喔。

 

看來老鳥道聽途說而來的記憶真的靠不住,下次去東莒,要好好數數路邊的戰車掩體到底有幾個。(106年10月24日補充: 這次回東莒,認真的數數戰車掩體,果然是5個。)

文章標籤

猛沃營參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國軍將於民國105年全面實施募兵制,常備部隊官兵全部都是招募的志願役。義務役役男只要經過4個月軍事訓練後,即可提前退伍,轉為後備軍人身分,稱之為「軍事訓練役」。

 偶爾翻到老資料,才知道原來太陽底下真的沒有新鮮事,這4個月的軍事訓練役,不是新發明,60年前就有了。

 那時稱作「留學生軍訓,對象為大專及高中畢業生,取得出國留學資格,但未具有後備軍人身分者(沒當過兵),施以4個月軍事訓練(預備軍官入伍教育階段),結訓退伍以預備士官列管後,才可以申請出國留學。

 民國39年政府辦理遷台後首次的出國留學考試(公費及自費都要考),除大專畢業生外,也開放國內高中畢業生,如獲得國外大學入學許可及4年全額(學雜費、食宿費)獎學金,也可報名自費出國留學考試。

 大專畢業生出國留學很正常,而高中畢業生能出國留學,在當年卻是特例。先將當年高中生自費出國留學考試的人數列出:

第一次高中畢業生自費出國留學考試於39年8月4日舉行,錄取29人(男生13人)。

第二次40年4月30日,錄取30人(男生11人)。

第三次40年7月30日,錄取62人(男生39人)。

第四次41年6月9日,錄取109人(男生71人)。從本年開始,錄取留學考試之未役男生,都須入營接受4個月留學生軍事訓練。

第五次43年7月20日,錄取190人(男生91人)。

猛沃營參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特約茶室、831、軍中樂園、軍樂園,都是同一件事,多年來始終是個話題。網路上很容易找到資料,也有人出版專書,連我自己都寫過一篇東莒的「831」(http://andro0918.pixnet.net/blog/post/163015634-831),不過大部分資料都是近年的,而且集中於金門,其他地區,尤其是台灣本島的特約茶室,幾乎找不到相關記述

     

    以下是從「國防部史政檔案影像借調閱系統」及民國47至50年度的「陸軍年鑑」中整理有關台灣本島各地的特約茶室資料,時間為民國紀元:

    民國40年軍中樂園首先出現於金門,另有一說最早是設立於澎湖,都是地區性措施。

    41年9月,國防部簽請總統同意,擬普遍設置軍中樂園。

    要上大簽給總統批核,可見主事長官也是怕日後有爭議,畢竟這件事由官方來辦實在尷尬。

    42年3月,國防部令頒「設置軍中樂園暫行辦法」;5月試辦3所軍中樂園開幕;8月87軍、10月26師分別試辦軍中樂園。

    43年,鳳山、中莊、屏東、花蓮等地部隊分別試辦軍中樂園;但前一年試辦的87軍、26師停辦。5月,檢討各部隊軍中樂園辦理情形,6月令頒「設置軍中樂園實施辦法」,軍中樂園正式由各地駐軍(陸海空軍都有)開辦,並按月發給侍應生主副食;各地軍人服務社為協辦單位。

    按月發給侍應生主副食,就是將侍應生視同軍中約僱文職人員,但經營型態是「官辦民營」,軍方與承包商簽約,由承包商招募侍應生經營。

    43年年初起,陸軍陸續在后里、桃園、台北三張犁、湖口、楊梅、苗栗、台東、湖口、基隆、員山、林口、嘉義、潮州、龍潭等地成立軍中樂園,負責單位有軍級也有師級;空軍在新竹,海軍在左營、馬公、基隆等地海空軍基地附近,也各自設立軍中樂園。10月,總長辦公室轉請台灣省政府通令各縣市,免徵各地軍中樂園一切稅賦;11月,依台灣省政府建議,各地軍中樂園不得雇用山地籍女子為侍應生。

猛沃營參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民國38年底共軍席捲大陸,國軍除了浙江、福建、廣東沿海島嶼,大陸本土只剩西南的西康、雲南幾萬辛苦掙扎求生的部隊。撤退到舟山、台灣、海南各島的雖然還有幾十萬部隊,大都是潰敗重建,士氣渙散械彈不全補給無著,幾無戰力可言。若不是共軍缺乏兩棲作戰的裝備與訓練,在金門與登步吃了兩場敗戰,內部又有大量的新佔領區問題要處理,台灣早已不守。

 人心惶惶朝不保夕之際,老蔣總統喊出:「一年準備、兩年反攻、三年掃蕩、五年成功」口號以振奮人心。從此年年的國慶文告、元旦文告及重要講話,無不一再重複「反攻大陸」之志。

 年年都說是反攻準備年、反攻勝利年,反攻大陸終究未曾實現。然而今天說老蔣的反攻大夢是騙局,是集權統治台灣的藉口。老蔣真的是作夢嗎?

 在民國13年擔任黃埔軍校校長前,老蔣只是國民黨的一個年輕後輩,論聲望資歷排名,遠遠落後於黨內諸多大老之後,職位是有名無實的粵軍參謀長,更無實力可言。但是不到兩年,打垮廣東軍閥,聯合廣西桂系開始北伐,民國17年結束開國以來10多年的軍閥割據,完成全國形式上統一,前後也不過4年。接下來10年,弭平各地軍頭反抗、五次圍剿共軍,成為實質的全國領袖;再來是領導抗戰,8年苦撐到日本投降。要說「聯合次要敵人,打擊主要敵人」的「統戰陰謀」,這20年老蔣玩得淋漓盡致,政治手腕大大優於其軍事才能。

 如果老蔣只是許多人口中的「清幫混混」,豈能有如此大本事?這樣的人會不知道以台灣一島之力反攻大陸是癡人說夢?

 老蔣說反攻大陸要「七分政治、三分軍事」,這話不是隨便喊喊的口號。

 民國37年5月「柏林危機」,美蘇兩大集團正式決裂,冷戰就此開始,40年間世界幾次逼近全面核戰邊緣,而韓戰、越戰與多次中東戰爭與衝突,都可能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如今說老蔣想重演二次大戰美國參戰而打敗日本,藉第三次世界大戰而反攻大陸是在作夢,實在是以今非古的事後諸葛亮。

 民國39年6月底韓戰爆發,促不及防的駐韓、駐日美軍被打的節節敗退,才幾個星期,就只剩朝鮮半島最南端的釜山周邊一小塊沒有被北韓攻下。駐日美軍總司令麥克阿瑟曾想要國軍參戰救急,老蔣也想趁此機會反攻,準備派出當時戰力尚稱完整的52軍3個師,接受美軍裝備與補給後,開赴韓國戰場。但這只是麥帥個人想法,華盛頓不支持,所以並未成真。

 但是韓戰也讓美國人知道,共產主義的擴張已迫在眉睫,美國以「圍堵」戰略,從北美到歐洲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向東經土耳其到亞洲,沿著中南半島、菲律賓、台灣、琉球、日本、南韓,構築一條軍事同盟防線。

 民國40年起美援恢復,撤退來台的殘破國軍部隊元氣漸復,西方國家結盟反共的國際局勢也有利於台灣。反攻大陸既然不是單憑台灣之力可以完成,那就要藉力使力,不但要「待機」,更要「創機」。而機會來臨時,手邊要有可以馬上可用的力量,才能制敵機先。

猛沃營參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之前的文章中,不只一次提到東莒的戰車排,一直以為那是福正營所屬的地區裝備,也一直記得是有4輛M18驅逐砲車。沒想到一錯就是30年,到最近才被網友指正,原來戰車排是西莒搜索連派駐的,而且有5輛。

 

最近軍友柯董來留言,柯董就是那第5輛戰車的車長

以前東莒戰車排是屬西莒搜索連,民國76年3月我報到時,已經改隸屬193師戰搜連(師部在北竿,連部在南竿牛角嶺),所以我們是配屬在東莒,由莒指部節制,米糧油料等補給,向步三營申請,像個小媳婦一樣,爹不疼娘不愛地跟雷達站、5補點等幾個小單位,輪流擔任丙組各項評比最後一名的任務。

排上5部M-18,在77年由猛沃港開進開口笑的肚子裡,後送返台除役。

M-18砲塔不但能轉向,還有電動砲塔呢,轉起來超快,而且火砲神準喔。

 

看來老鳥道聽途說而來的記憶真的靠不住,下次去東莒,要好好數數路邊的戰車掩體到底有幾個。

 以前每天早上跑5000,必然經過戰車排,幾個兵在戰車上摸摸弄弄爬上爬下,平常也少見戰車開出掩體,不知道他們在忙甚麼。

 步兵營測驗行軍時,戰車排也要配測,不過戰車沒有開出來,而是5人1車(還是4人?)跟著步兵走路。東莒兩個步兵營下基地,戰車排都要跟,雖然是配訓單位,步兵營長與測驗官不會要求太多,但一個晚上繞著東莒海岸線走7圈,實在也是辛苦。還好是繞圈走,每次走回出發地,就看到有幾個戴著戰車兵防撞膠盔的兵從路邊竄出插入行軍縱隊,同時幾個身影閃入路邊草叢,一氣呵成無縫接軌。

猛沃營參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4) 人氣()

金門到底曾有多少阿兵哥?

據金門縣誌記載,金門全縣總面積為150.456平方公里,大金門約130平方公里,小金門(烈嶼)15平方公里,其餘曾有駐軍的,還有周圍十幾個小島或礁岩。

從以前到現在,駐軍數字都是機密,就算是在金門當兵,能夠知道明確數字的,大概只有金防部的少數人。大家都是聽謠指部說:以前有十萬大軍,後來有六萬大軍;甚至維基百科「金門縣」條目下,還引用新聞報導說,金門駐軍最多時有十二萬人。

也有人說,與以前比起來,現在金門駐軍不足五千,連以前的零頭都不到。

近年相關檔案陸續解密,網路上也可以找到許多資料,所以試試估算歷年駐軍比較精確的數字。

民國381025日古寧頭之役,國軍當時在金門的單位,從番號上看,有兩個兵團4個軍,外加許多大大小小的單位,然而那時的部隊都是殘缺不全,能有編制的三分之一人數就算不錯了。兵荒馬亂中,可能連部隊長都不知道自己屬下有多少人?官方統計數字也不一定正確。有資料說當時國軍總數有40000多人,不過我個人存疑。

古寧頭戰後一個月,38121日金防部成立,下轄3個軍、3個獨立師及1個砲兵團。之後金門的部隊有些調回台灣,有些就地整編。到了民國41年金門有兩個軍:金西的19軍,軍部駐地舊金城,轄45師、18師(駐馬祖)、196師;以及金東的5軍,軍部駐地山外,轄14師、75師、200師。依據國史館收藏的檔案,418月,19軍有19784人,5軍有18664人,合計38448人,平均每個師約6000人。這個數字不含當時在金門的其他單位(如第6、第9軍官戰鬥團),所以還要再加個幾千人,全金門估計有4200045000人之間。(更正,新發現資料顯示當時金門地區駐軍應有51000人左右,請見下面的補充說明。)

--------------------------------------------------------------------------------

民國108年4月14日補充:

同樣在國史館解密公開的檔案中,發現民國41年金門國軍的總數,請見下圖:

猛沃營參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2) 人氣()

本篇所說的山地作戰,是指在山地中進行的正規作戰,不是藍波式的特種部隊作戰。

當年在馬祖服役,耳聞與我們步一營(猛沃營)同在東莒的步三營(福正營),曾經是山地作戰的實驗營,但是詳情如何不得而知。我們210師原來就是適合山地與特殊地形作戰的輕裝步兵師,在台灣期間,各步兵營都要輪流進谷關山訓基地與合歡山寒訓基地,不知為何還要特別編一個山地實驗營

 

                           

山地作戰是反攻作戰必然會遇到的狀況,所以早就有山地戰的演練。民國51220日,老蔣總統在高雄美濃山區親校「南雄」山地裝備攜行及作戰演習,據稱這是陸軍來台後首創。圖片來源:中國陸軍畫刊,民513月。

 

不管別人怎麼說,民國四、五十年代的陸軍是很認真在準備反攻大陸的,各種演習訓練一年到頭沒有停過,下基地是整個步兵師一起下,還有攻堅、渡河、山地、兩棲等等各種專門訓練但是沒有專責山地戰的部隊。

 

 

                          

猛沃營參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為革命當家

做部隊主人

進步緩慢 就是落伍

只有第一 沒有第二

萬事莫如訓練急 訓練就是作戰

問題考驗我們 我們解決問題

樂觀奮鬥
多做不錯

先公後私

猛沃營參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1) 人氣()

    
    以治軍嚴格著稱的郝柏村,從民國67年起,擔任兩任4年的陸軍總司令,接下來又當了破紀錄的8年參謀總長。不論是非功過,他對陸軍的改變與影響,絕對占有重要地位。

    會想到寫郝柏村將軍,不是因為認識他,也不是上將總司令與小兵之間,有過什麼樣的奇妙機緣,甚至我在服役期間見都沒見過郝總司令。只是單純的想記下這位在我當兵的絕大部分期間,擔任陸軍總司令的將軍,如何讓我這個不知隔了多少級的基層士兵,也感受到郝大將的威力。

 

 

            

    退伍前兩個月,郝升任參謀總長,蔣仲苓接任陸軍總司令,所以退伍令上的署名也換成蔣仲苓。這讓我有點不爽,我可是在郝伯伯麾下當兵,吃過苦頭的人,蔣仲苓?您哪位啊?

 

    郝伯伯手訂的「教戰總則」,曾經要求全陸軍背誦默寫,升任參謀總長後,更要求三軍官兵一起背,還要寫心得。18條條文又多又拗口,大家背得唉唉叫,背不過的不准放假,所以大家恨死郝伯村。但是,我不用背,沒有那麼恨。

 

猛沃營參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0) 人氣()


本文最早於民國96年發表於部落格,民國108年8月因"軍物特搜"雜誌製作"輕裝師"專題,又重新整理補充。

                                                          

光武隊徽說明.jpg

  民國69-71年服役的輕裝步兵210師(代號光武部隊)隊徽,210師是當時陸軍6個輕裝師之一,這是第三代隊徽。   

          

  永遠的陸軍步兵210師~光武部隊(曾參加八二三砲戰,78年7月1日長眠花蓮美崙營區),這是民國70年代在花蓮美崙師部塑立的隊徽立體雕像。圖片來源 : 葉綠素長官的部落格http://blog.udn.com/hr53511                            

 

輕裝步兵師,顧名思義就是武器裝備較輕便,單位及人員編制較少的步兵師,以其輕便靈活的特性,適合在山地及特殊地形作戰。

猛沃營參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66816日報到,民國66年大專學生暑期集訓第二梯次,陸軍步兵104311旅五營七連第一排第一班,學號001,受訓六週。


猛沃營參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69年3月12日於陸軍步兵206師617旅六營兵器連第二排第五班入伍,學號041,駐地新竹埔頂。為陸軍1256梯次常備兵,並為該梯次授槍代表。受訓九週。

 

206師,原為民國44年改編成立的預備第6師,代號「威武部隊」。據說最早是黃埔軍校的教導第三師,後由鄂軍17師改編而來。

 

預6師/206師/206旅沿革

民國43年,台灣本島的各步兵師完成初步整編後,與已駐金門、馬祖近五年的第5軍(14師、75師、200師)、第19軍(45師、18師、196師)陸續換防。調回台灣的6個師,除第45師撥入陸戰隊改編為陸戰第1師,另外5個師先是併編為第4軍的22、23、24等3個師,到了44年7月第4軍司令部再改編為陸軍預備部隊訓練司令部,所屬的3個師及4個軍官戰鬥團拆散,改編為預備第1師至第9師。

預6師以第4軍司令部、23師工兵連及通信連、22師64團、第4軍砲指部合編而成。此一時期陸軍各預備師任務為後備軍人動員召集及訓練,入伍新兵訓練則由另外的12個新兵訓練中心(步兵9,砲裝工各1)負責。民國45年7月實施「同德案」,以一個預備師搭配一個常備師的方式,平時預備師配置於常備師進行在職訓練,每年另有一個月進入動員基地,進行後備軍人教育召集。由於常備師需輪調外島,所以所搭配的預備師經常變動,預6師第一個搭配的常備師為步兵26師。

民國58年「嘉禾案」改編,原有9個預備師及12個新兵訓練中心合編為7個預備師,加上2個前瞻步兵師改編(32師為預3師、41師為預4師),預備師仍為9個。其中   7個預備師(預1、2、3、4、6、7、8師)依重裝步兵師型態編成,平時員額3000人;2個師依輕裝師型態編成(預5、9師),平時員額1500人。(民國65年11月9個預備師統一型態,均比照重裝步兵師組織略減編成。) 預6師合併新竹的第一(關東橋)、第二(埔頂)新兵訓練中心,以及工兵新訓中心(頭份斗煥坪),為重裝預備第6師,原來三個新訓中心,改編為三個新兵訓練旅(關東橋16旅、埔頂17旅、斗煥坪18旅)。

民國65年1月1日,國軍各軍種上校級主官(陸軍為旅級)以上番號重編,預6師番號改為59師。但同年8月16日全軍番號又再改編,預6師再改番號為206師,所轄三個旅同時變更番號為616、617、618旅。

文章標籤

猛沃營參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