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到底曾有多少阿兵哥?
據金門縣誌記載,金門全縣總面積為150.456平方公里,大金門約130平方公里,小金門(烈嶼)約15平方公里,其餘曾有駐軍的,還有周圍十幾個小島或礁岩。
從以前到現在,駐軍數字都是機密,就算是在金門當兵,能夠知道明確數字的,大概只有金防部的少數人。大家都是聽謠指部說:以前有十萬大軍,後來有六萬大軍;甚至維基百科「金門縣」條目下,還引用新聞報導說,金門駐軍最多時有十二萬人。
也有人說,與以前比起來,現在金門駐軍不足五千,連以前的零頭都不到。
近年相關檔案陸續解密,網路上也可以找到許多資料,所以試試估算歷年駐軍比較精確的數字。
民國38年10月25日古寧頭之役,國軍當時在金門的單位,從番號上看,有兩個兵團4個軍,外加許多大大小小的單位,然而那時的部隊都是殘缺不全,能有編制的三分之一人數就算不錯了。兵荒馬亂中,可能連部隊長都不知道自己屬下有多少人?官方統計數字也不一定正確。有資料說當時國軍總數有40000多人,不過我個人存疑。
古寧頭戰後一個月,38年12月1日金防部成立,下轄3個軍、3個獨立師及1個砲兵團。之後金門的部隊有些調回台灣,有些就地整編。到了民國41年金門有兩個軍:金西的19軍,軍部駐地舊金城,轄45師、18師(駐馬祖)、196師;以及金東的5軍,軍部駐地山外,轄14師、75師、200師。依據國史館收藏的檔案,41年8月,19軍有19784人,5軍有18664人,合計38448人,平均每個師約6000人。這個數字不含當時在金門的其他單位(如第6、第9軍官戰鬥團),所以還要再加個幾千人,全金門估計有42000到45000人之間。(更正,新發現資料顯示當時金門地區駐軍應有51000人左右,請見下面的補充說明。)
--------------------------------------------------------------------------------
民國108年4月14日補充:
同樣在國史館解密公開的檔案中,發現民國41年金門國軍的總數,請見下圖:
這張表來自於民國41年聯勤總部的年度報告,詳列出當年各個月份金門地區接受國軍補給人數,平均每個月約63000人,遠高於之前估計的42000至45000人。不過當時馬祖地區也歸屬金防部作戰序列,所以要扣掉馬祖約10000至15000人,另外還有約10000人的差額,詳細原因還有待查證。
民國108年8月10日補充:
軍友安頭兄在其部落格發表"反攻時期金門地區駐軍人數"( https://ttt0920.pixnet.net/blog/post/119814699-%e5%8f%8d%e6%94%bb%e5%85%b6%e9%87%91%e9%96%80%e5%9c%b0%e5%8d%80%e9%a7%90%e8%bb%8d%e4%ba%ba%e6%95%b8#comment-62286180 ),又提出新發現的國史館檔案資料,承蒙安頭兄同意,轉引錄於此。
民國43年5月金防部司令官呈給參謀總長周至柔的報告中,列出當時金防部(當時馬祖防區也歸金防部)所轄約61000餘人,有兩個軍共6個師(其中馬祖1個師)、3個軍官戰鬥團、1個砲兵團、1個戰車大隊等等,還有游擊部隊(即是反共救國軍)10000餘人。此一資料解答了上面所提民國41年聯勤總部所列金門國軍受補人數,與我所估計的約10000人差額之謎,原來是我少算了反共救國軍。
這份報告提出後,上述這些已駐金門五年左右的步兵師與戰鬥團,就陸續調回台灣改編成9個預備師,而由台灣整編後的6個步兵師前往金門(及馬祖)接防,從此本外島部隊兩年換防輪調,直到民國74年實施陸精四號案。
----------------------------------------------------------------------------------------
為了戰備需要,也為了部隊能有最基本的生活設施,外島的阿兵哥幾十年來不斷構工,早年在金馬外島服役的官兵,最深的記憶就是永無止盡的構工與站哨。圖片來源:勝利之光月刊,48年8月。
民國43年韓戰停火,老共全面換裝俄式裝備的陸海空三軍部隊南下,在浙江福建準備開戰。共軍攻下一江山後,國軍收縮防線,從大陳撤退,金門、馬祖壓力驟增。此時在臺灣已改編完成的步兵師(每師編制約11300人),逐一與金門的部隊輪調。
民國44年成立國防部直接指揮的「馬祖守備區指揮部」(1965年改編為「馬祖防衛司令部」),金防部不再兼領馬祖防區。 因此之後的金門駐軍人數估算,都不包含馬祖。
民國47年823砲戰前,已有許多跡象顯示老共將要對金、馬動手,國軍緊急增援前線,到砲戰爆發時,金門總兵力為85787人(金門砲戰戰史,國防部史政局民國53年10月出版)。主要單位有6個滿編的步兵師、10個砲兵營、3個戰車營(感謝軍友Roach指正 : 戰車營分別是獨立戰車第一~三營,其中一個營混編M36砲車8輛)、5個空軍防砲營,還有大大小小幾十個單位。再加上當地動員的金門民防隊(後改稱自衛隊),號稱「十萬大軍」當之無愧,此時也應是金門駐軍最多的時候。(當時在澎湖的49師及台灣的34師(後由93師接替)已集結整裝待發,隨時可以上船支援金門。另外還有陸戰一師的1個團在基隆準備支援馬祖)
金門823砲戰前主要兵力佈署圖。圖片來源:金門砲戰戰史,國防部史政局,民53年10月出版。六個步兵師,大金門的金東27師、金南10師、金中41師、金西58師、總預備隊69師(圖中兩個紅圈);第9師在烈嶼(小金門)。
這個年代金馬外島部隊的兵力補充目標是100%,情勢緊張時,考慮到戰損補充不易,還要再加5%。
823砲戰結束後,參戰各部隊陸續輪調回台,金防部也調整布署。48年6月第9師回台灣,沒有相對移防的部隊來金門,從此25年都是5個步兵師在金門,直到民國72年金中師撤編。
據金門縣志所載,48年後金門從6個師減為5個師,但仍分為6個防區(金東、金西、金中、金南、烈嶼、太武),其中太武是原來布署在太武山周圍,擔任總預備隊的那個師。少了1個師之後,改由大金門的4個師各派出1個團級戰鬥群組成總預備隊,由金南69師指揮。本案是配合各步兵師即將陸續改編為"前瞻步兵師",由於前瞻師戰力增強,因此在美軍顧問建議下,金門駐軍減少一個步兵師。金門各師先就地改編為前瞻師編制(代號515案),編餘人員返台後,與第一軍搜索701營、第二軍搜索704營,合編為第202裝騎團。各師在金門完成組織改編,待依序移防返台後再進行前瞻師改編訓練。
---------------------------------------------------------------------------
民國108年8月10日補充:
軍友安頭兄文章所引國史館檔案: 民國51年1月,金防部司令官王多年呈給蔣中正總統的報告中,金門駐軍總人數為71528人。
---------------------------------------------------------------------------
54年6月24日"擎天演習",金東、金南防區合併,駐軍稱金東師,各師派出的戰鬥群歸建,原金南師專責太武防區總預備隊之責,南雄師即源自於此。
民國50年代,5個在金門的步兵師都是前瞻師,每師編制約10700人,輪調外島兵力撥補目標平均在九成以上,所以5個師共有約50000人;4個戰車營(由裝一、裝二師輪調),以及8個砲兵營(由本島各軍砲兵輪調),加上許多後勤、支援單位,估計這一時期金門駐軍約65000至70000人。(感謝軍友阿信回應 : 民國50年代,5個在金門的步兵師都是前瞻師,每師編制11353人,這一時期金門駐軍滿編約70000人,實際駐軍約67000人。 資料來源:國防部國軍史政檔案影像借調閱系統)
金門守軍地區代號
金東師--長江部隊
金西師--黃河部位
南雄師(太武師)--黃海部隊
金中師--天山部隊
烈嶼師--武昌部隊
一個地方能駐多少兵,與當地的自然與人文環境息息相關,大批國軍進駐後,加上原有50000多人的居民,十幾萬人的軍需民食,是很大的壓力。民國70年代中期以前,每個月從台灣有4個航次運補金門,每個航次有3、4艘LST運輸艦搶灘料羅灣。灘頭岸勤搬運物資的辛苦,是金門兵的共同回憶。圖片來源:中華民國陸軍,82年6月。
台灣來的接防部隊在料羅灣上岸。圖片來源:中國陸軍畫刊,61年9月。從民國40年代中期到民國70年代初期,前後30年間,本、外島部隊除了戰車、火砲、車輛等大型裝備現地交接外,兩年一次大換防,幾成定律。雖然有人批評勞民傷財,但這種全師全員全裝移防,是機動作戰必要訓練。
民國57年是823砲戰十週年紀念,老共揚言還要再打一場,國軍增援金門,駐軍人數回升,再次超過70000人。
---------------------------------------------------------------------------
民國108年8月10日補充:
軍友安頭兄文章所引國史館檔案: 民國58年,金防部司令官馬安瀾呈給蔣中正總統的報告中,金門駐軍編制為76320人,實際總人數為70743人。
---------------------------------------------------------------------------
民國57年開始的嘉禾案,將各步兵師改編為重裝師與輕裝師兩種編裝,重裝師編制約10500人,輕裝師的編制只有4500人左右。金中師從58年由輕裝57師接防,5個步兵師為4重1輕配置;又因為各重裝師都增編1個戰車營,原來從台灣裝甲師輪調金門的3個戰車營裁編。推估嘉禾案之後的民國60年代,金門駐軍總數約55000人至60000人,是所謂「六萬大軍」時期。
---------------------------------------------------------------------------
民國108年8月10日補充:
軍友安頭兄文章所引國史館檔案: 民國60年,金防部呈給蔣中正總統的報告中,金門駐軍編制為總人數為60233人。
---------------------------------------------------------------------------
103年5月15日補充 : 據國防部史政檔案資料,民國61至63年度金防部撥配員額為55012至55075員。但是這個數字不包括不在金防部麾下的好多個"中央駐金單位",所以應該還要加個兩三千人。)
(附註:各步兵師在不同階段的大改編之間,編制人數常有小幅調整,例如民國62年的輕裝師編制為4142人。)
------------------------------------------------------------------------------------------------
幾萬大軍湧入,連最基本能睡覺吃飯的地方都沒有,只能借用或徵用民家房舍,借住民宅軍民共處的情形,一直到民國60年代中期都還存在。上圖是民國43年蔣經國視察金門時所攝,部隊就住在民間小廟中。圖片來源:蔣經國總統照片集,國史館91年出版。
民國69年起實施,延續10年的「陸精案」,陸軍再一次全面整編,金馬外島駐軍逐步縮減。
民國69年「陸精二號案」金防部砲指部轄下原有8個砲兵營,減少為6個營(610營、639營、641營、643營、618營、638營)。
(104年12月16日補充: 民國69年6月國防部公文檔案註記金門駐軍為58189人。)
民國72年10月「陸鵬四號案」,金中的輕裝146師返台,金門駐軍減為4個師;同時「陸精四號案」從73年1月開始,4個金門的重裝師分兩梯次減編、減裝為「外島步兵師」,各師編制不一,金東(319)、金西(127)、南雄(284)3個師各約8600人,烈嶼(158)師較多,有約8700人。原有師屬支援指揮部縮編為支援營,轄下各營縮編為連;戰車營裁編(感謝軍友坦克貓提供 : 大金門3個重裝師戰車營已先於69年5月「陸精一號案」集中成立戰車701群,留在金門;烈嶼師戰車營移回台灣);師部直屬單位也有所調整,如憲兵連改為憲兵排等。
因應陸精四號金門1個輕裝師調回台灣,4個重裝師編制員額減少,72年10月起,金門步兵師的步兵營兵力補充目標調高為100%。
民國76年9月空軍防砲撤出外島(「天祥案」),金門的空軍防砲六團裁撤(之前已從50年代的5個營,逐漸縮編為3個營),金防部砲指部接收裝備及部分人員,改編為陸高連。(感謝軍友大俠提供 : 79年到金時有4個陸高連。)
(感謝軍友大山提供資料 : 民國76年金門實際駐軍約35000人。)
民國78年4月「陸精六號案」擔任預備隊的南雄284師之步兵第3、6、9營改為基幹營,又再減少約1500名員額。
民國70年代,金門駐軍單位持續減少,兵力補充目標也調降,基層連隊實有兵員往往只有編制數的八至九成,到70年代末期,總兵力下降到約32000人。但遇兩岸情勢緊張時,編現比會臨時提高而大量撥補新兵,造成一年多後所謂「外島大退潮」。
金門擎天水庫,來源:勝利之光月刊,65年8月。物資可以從台灣運來,但缺水是金門數十年的難題。阿兵哥雙手萬能,攔溪築壩、築堤圈海,闢建許多人工湖塘,如太湖、蘭湖、慈湖、雙鯉湖、榮湖、陵水湖、田浦水庫、金沙水庫、擎天水庫等。
民國82年「十年兵力精簡案」,金門駐軍分兩個梯次實施組織調整。83年1月,裁撤砲兵601營、638營及各陸高連(後另成立防空營);步兵師所屬9個步兵營裁為7個、4個砲兵營併成3個,4個師的工兵營併編為1個金防部工兵營;後勤單位也依「精實後勤體制案」實施精簡,如師屬通信營縮編為通信連等。(感謝軍友NICK DU提供 : 因應十年兵力精簡案實施,82年底金門地區的兵員撥補已經減少,如烈嶼的158師各步兵連實際員額只有編制數一半左右,83年起158師裁編一個旅,9個步兵營裁掉第8、9營,第7營改為基幹營。) 此時全金門編制大約30000多人,實際人數還要打個8折。
民國86至88年「精實案」,分兩個期程五個階段實施組織再造暨兵力調整,由原編4個師、2個指揮部(砲指部、後指部)及直屬營、連,減編為4個聯兵旅(南雄284旅後改編為裝甲584旅)、2個指揮部暨直屬營、連。此一時期駐軍人數快速減少,估計剩下16000-18000人。
感謝網友提供91年金門駐軍約有14000多人。
93年4月「精進案」裁撤砲指部的2個砲兵營及目標連;3個步兵旅再裁約三分之一兵力;裝甲584旅裁砲兵營;後指部移聯勤改為地支部。營、連及防衛部直屬單位編制也有所調整,總兵力應不到12000人。
96年4月裝甲584旅移防台灣,11月金門駐軍取消旅級單位,砲指部改為砲兵群,119旅、127旅及158旅降編為金東、金西、烈嶼守備隊,各轄二到三營。
60多年來,曾經在金門當兵服役的,總數應該超過200萬人。「十萬大軍在金門」的日子早已不再,金門營區、據點每年都要拆掉幾十個,記憶與故事成為逐漸消逝的傳說。
----------------------------------------------
本文發表後,有許多軍友提供資料,使歷年駐軍數量推算更為精確,謹此致上最大謝忱。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