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貼出後,承蒙許多先進指教,除已陸續修改內容外,對於個案的狀況,或是有待繼續追蹤查證的,請容我慢慢修改。

     國軍幾十來的軍官來源與養成途徑,可謂多如牛毛,本文僅記其犖犖大者,掛一漏萬實屬必然,尚請見諒與指教。

民國38年底,戡亂作戰大勢已定,國軍撤退來台。據台大鄭為元教授的考證,來台陸軍單位的番號,多達18個軍、58個師,但是絕大多數人員不足,武器裝備殘缺,一個師往往只有一個團的兵力。接下來的幾年,經過幾次大的整編後,陸軍大約有20個實兵師的規模,外加預備師、獨立的砲、化、裝兵等,以及各級補保、後勤單位,兵科學校等等,規模仍十分龐大。當年號稱60萬大軍,扣掉中央單位與海、空軍員額,陸軍大概有40多萬人左右的編制。

要維持60萬大軍的編制,並儲備反攻作戰動員幹部所需,如何獲得足夠數量與經驗的基層軍、士官幹部,一直是國防部幾十年來的頭痛問題。

軍官基本條件較高,且難以速成;同樣是軍官,基層連隊幹部與長期建軍骨幹的培養,也有不同層次的作法。在需求量大、來源又有限的情形下,陸軍基層軍官長期存在缺員的問題。(缺員有兩種,一種是「計畫缺員」,平時部隊只維持有限人力,如85%,動員時補足,目的在平時養兵少、戰時用兵多;另一種是因獲得不足,而造成的真正缺員。此處指後者。)

以下依年代概略分述不同時期的基層軍官來源,不是很精確,也缺少完整考據,大家參考參考,有錯的地方請指正,不要客氣:

 民國40年代:

此一時期,由於撤退來台的軍人中,軍官占相當大比例,部隊經過整編,出現大量編餘軍官。這些軍官多半是行伍出身,雖未受正規軍官養成教育,但具有相當作戰經驗,然而部隊併編後,又無足夠編制容納,如果直接遣散也十分可惜。於是編成幾個「軍官戰鬥團」、「軍官戰鬥大隊」這樣特殊的單位,從團長(大隊長)到班兵,全部都是軍官。「軍官戰鬥團」曾被派往金門,也曾參與舟山及大陳作戰。

 另外,也有許多軍官被編為「無職軍官」,顧名思義,就是沒有職務卻也沒有退役、仍具軍人身分的軍官。這些「無職軍官」可以在社會上自謀生活,規定要居住在軍營附近,部隊動員或作戰時,就要回部隊報到。「無職軍官」(俗稱「假退役」)也是一個奇特現象,一直到民國49(47?)年,國防部才將「無職軍官」辦理退役,同時運用部份美援經費,分3年(5年?)每年發給幾百元台幣的退伍金。

       然而,即使軍官的總員額足夠,但為保持基層部隊領導幹部的年輕精壯,仍需補充新血。民國40年代新進軍官來源大致可分為:

猛沃營參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2) 人氣()

        民國69312天剛亮就醒了,一夜沒睡好。爸媽應該也醒了,在房間裡沒出來,他們對這個兒子私自決定休學去當兵,一直無法理解,也很痛心。但是木已成舟,只能接受。一個人默默的出門,沒有與爸媽道別。

 


         集合地點在鎮公所,離家有一段路,時間還早,不坐車用走的。只帶了一個小旅行袋,裡面主要是一把刮鬍刀、信紙與一百個寫好收件人與地址的信封,身上大概只有幾百塊錢。入伍之後就是國家的人,衣食住行都給國家包了,什麼都不用自己帶,不是嗎?


       後來才知道真的不是,要用自己、花自己的地方還真不少。


 


           我是48年次,當時已是49年次的入伍年,所以在新店鎮1256梯次陸軍「二特及一般兵」常備兵入伍名冊中排第一。(一般兵徵調次序依照當初軍種抽籤的籤號順序,從年滿20歲的當年年初起,依該鄉鎮市分配到的每梯次入伍名額,依序發出徵集令。因在學或其他原因延期入伍者,延期原因消失後,優先列入最近之入伍梯次。)因為要回學校辦理延長休學,徵集令是我自己到鎮公所領的。上面寫的入營地點是新竹埔頂617旅,陌生的地名,有點意外。不是關東橋、車籠埔、成功嶺這些大家熟知的新訓中心。

猛沃營參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1) 人氣()

       如果依照時間序列,入伍新訓應該是最先該寫的,但是一直很猶豫。大家新訓中心的經歷都差不多,我也沒有什麼特殊,更沒有什麼可得意的,簡單說就是一個俗仔自以為聰明的摸魚日記而已。想了很久,還是寫了,主要的目的是趁還記得的時候,替自己留下些紀錄。不然這個以當兵為主題的部落格,獨獨缺了入伍新訓一段,也有點怪怪的。

 

        入伍新兵訓練中心的206617旅埔頂營區,正式名稱為日新營區(當年新竹市公車2路的終點站),早已走入歷史。大略的位置是在中山高速公路新竹交流道旁,如今的交通大學光復校區。民國971月重遊舊地,原來營區及教練場地,分別成為交大、清大的校區及新竹科學園區用地,地形地物完全改變,一點都認不出來。

   

在網路上亂逛,發現南部也有一個日新營區(照片如有侵權請告知,立刻移除)。而且500障礙場還真像當年的埔頂,右邊的小路也與那時的清交小徑神似,所以就借用一下吧。

下面這張大約是民國75年照的,那是第一次回埔頂。營區當然進不去,只能在營區外的戰鬥教練場偷偷照,不敢照到操課中的新兵與教練場的設施,所以就成了這張沒有主題不知所云的相片。

 

                

猛沃營參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2) 人氣()




雖然我在外島當兵,但是都在營部,除了夜巡、查哨或是檢查內務,蜻蜓點水的去過幾個第一線海防據點外,其實並不知道據點的日子是怎麼過的。東莒的一線據點,絕大多數是班據點,一個步兵連灑出去10個左右的據點,最遠的離連部要走20幾分鐘。說是班據點,但很少滿編,少的56人,多的也不過89個人,白天單哨,夜間雙哨,衛哨勤務很重,並且操課、構工一樣都不少。而據點多半簡陋狹小,生活環境與條件都很差,日子應該是很艱苦。


 


後來有個在據點待過一年的葉一兵,調來營部接業務,從他口中,我才知道據點雖然衛哨勤務重,操課、構工累,但阿兵哥自有應對之道,日子也可以過得有滋有味。


 

猛沃營參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一年半的參一生涯,到猛沃港接領新兵後,帶回營部分發各連,每個月都有兩三次。7-10月大專兵下部隊的時間,更是熱鬧,每一航次都有新兵到部,一般兵加上大專兵,一梯最多有近20人。


      新兵經過一天一夜的折騰,大船換中船、中船換小船、小船換舢舨,從基隆經南竿、西莒,顛沛流離到東莒時,多半已近黃昏。人人疲憊不堪,一身全新的混紡草綠服又髒又臭,背著黃埔袋,手腳並用的爬下交通船時,真是狼狽。遇到風浪,全身溼透,暈船抓兔子也是常見。


      



這張東西莒交通船的相片,來自馬祖資訊網,右下角的時間是19953月,船與當年同型,不過是深藍色。以前沒有救生衣穿,幾十個人或蹲或坐的擠在甲板上,風浪稍大,就會一身濕。風浪再大,不但原來15分鐘的航程加倍,船首衝浪時,前半船身還會騰空而起,再重重落回,比雲霄飛車還刺激。

猛沃營參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上圖是東莒靶場的精神堡壘,至少有三十年了。


猛沃營參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這一篇原來是在60砲長部落格上的回應留言,砲長指示要在自己的地盤發表(就是不要隨便跑到他的地盤拉屎的意思),所以加了一些內容,寫成這篇。


 


      開宗明義先講古。據後備軍友俱樂部(http://army.chlin.com/)版上最資深的庵前長官說,基層連隊出現安全士官的制度,是在民國60年左右,因為械彈安全及其引發的事故越來越多,所以將連隊的槍械彈藥集中管制,由士官輪流排班監管,稱為「安全士官」。


      安全士官除了械彈管制外,事情還頗多的,除了突發、緊急狀況的傳達與處理外,監督衛兵交接、接電話,維護營舍安全等等。各單位也會對安全士官的職責,有一些個別的規定。


猛沃營參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


兒子的作文課,要寫一篇暑假遊記,所以寫了這篇「馬祖遊記」。孩子眼中看到的,果然與大人差很多。


 


馬祖遊記 



 


猛沃營參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




      


       民國695月到東莒,711月退伍返台。這中間的20個月,雖然電視、報紙、雜誌與信件,仍然維繫我與台灣的關係,但是對台灣的感覺,漸漸變得很不真實,好像在看電影,很清晰的畫面與劇情,卻遙遠而不可及。


 


 

猛沃營參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初下部隊,在新兵隊銜接訓練時,常常聽到班長嘴上掛著一句話:「當兵,風度占百分之八十五。」老鳥們遇到事情,也常說這句話。


 


    這話可以因時、因地、因人制宜,變成:「在新兵隊,風度占百分之八十五。」或是「身為菜鳥,風度占百分之八十五」等等。


 


猛沃營參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