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貼出後,承蒙許多先進指教,除已陸續修改內容外,對於個案的狀況,或是有待繼續追蹤查證的,請容我慢慢修改。
國軍幾十來的軍官來源與養成途徑,可謂多如牛毛,本文僅記其犖犖大者,掛一漏萬實屬必然,尚請見諒與指教。
民國38年底,戡亂作戰大勢已定,國軍撤退來台。據台大鄭為元教授的考證,來台陸軍單位的番號,多達18個軍、58個師,但是絕大多數人員不足,武器裝備殘缺,一個師往往只有一個團的兵力。接下來的幾年,經過幾次大的整編後,陸軍大約有20個實兵師的規模,外加預備師、獨立的砲、化、裝兵等,以及各級補保、後勤單位,兵科學校等等,規模仍十分龐大。當年號稱60萬大軍,扣掉中央單位與海、空軍員額,陸軍大概有40多萬人左右的編制。
要維持60萬大軍的編制,並儲備反攻作戰動員幹部所需,如何獲得足夠數量與經驗的基層軍、士官幹部,一直是國防部幾十年來的頭痛問題。
軍官基本條件較高,且難以速成;同樣是軍官,基層連隊幹部與長期建軍骨幹的培養,也有不同層次的作法。在需求量大、來源又有限的情形下,陸軍基層軍官長期存在缺員的問題。(缺員有兩種,一種是「計畫缺員」,平時部隊只維持有限人力,如85%,動員時補足,目的在平時養兵少、戰時用兵多;另一種是因獲得不足,而造成的真正缺員。此處指後者。)
以下依年代概略分述不同時期的基層軍官來源,不是很精確,也缺少完整考據,大家參考參考,有錯的地方請指正,不要客氣:
民國40年代:
此一時期,由於撤退來台的軍人中,軍官占相當大比例,部隊經過整編,出現大量編餘軍官。這些軍官多半是行伍出身,雖未受正規軍官養成教育,但具有相當作戰經驗,然而部隊併編後,又無足夠編制容納,如果直接遣散也十分可惜。於是編成幾個「軍官戰鬥團」、「軍官戰鬥大隊」這樣特殊的單位,從團長(大隊長)到班兵,全部都是軍官。「軍官戰鬥團」曾被派往金門,也曾參與舟山及大陳作戰。
另外,也有許多軍官被編為「無職軍官」,顧名思義,就是沒有職務卻也沒有退役、仍具軍人身分的軍官。這些「無職軍官」可以在社會上自謀生活,規定要居住在軍營附近,部隊動員或作戰時,就要回部隊報到。「無職軍官」(俗稱「假退役」)也是一個奇特現象,一直到民國49(47?)年,國防部才將「無職軍官」辦理退役,同時運用部份美援經費,分3年(5年?)每年發給幾百元台幣的退伍金。
然而,即使軍官的總員額足夠,但為保持基層部隊領導幹部的年輕精壯,仍需補充新血。民國40年代新進軍官來源大致可分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