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貼出後,承蒙許多先進指教,除已陸續修改內容外,對於個案的狀況,或是有待繼續追蹤查證的,請容我慢慢修改。

     國軍幾十來的軍官來源與養成途徑,可謂多如牛毛,本文僅記其犖犖大者,掛一漏萬實屬必然,尚請見諒與指教。

民國38年底,戡亂作戰大勢已定,國軍撤退來台。據台大鄭為元教授的考證,來台陸軍單位的番號,多達18個軍、58個師,但是絕大多數人員不足,武器裝備殘缺,一個師往往只有一個團的兵力。接下來的幾年,經過幾次大的整編後,陸軍大約有20個實兵師的規模,外加預備師、獨立的砲、化、裝兵等,以及各級補保、後勤單位,兵科學校等等,規模仍十分龐大。當年號稱60萬大軍,扣掉中央單位與海、空軍員額,陸軍大概有40多萬人左右的編制。

要維持60萬大軍的編制,並儲備反攻作戰動員幹部所需,如何獲得足夠數量與經驗的基層軍、士官幹部,一直是國防部幾十年來的頭痛問題。

軍官基本條件較高,且難以速成;同樣是軍官,基層連隊幹部與長期建軍骨幹的培養,也有不同層次的作法。在需求量大、來源又有限的情形下,陸軍基層軍官長期存在缺員的問題。(缺員有兩種,一種是「計畫缺員」,平時部隊只維持有限人力,如85%,動員時補足,目的在平時養兵少、戰時用兵多;另一種是因獲得不足,而造成的真正缺員。此處指後者。)

以下依年代概略分述不同時期的基層軍官來源,不是很精確,也缺少完整考據,大家參考參考,有錯的地方請指正,不要客氣:

 民國40年代:

此一時期,由於撤退來台的軍人中,軍官占相當大比例,部隊經過整編,出現大量編餘軍官。這些軍官多半是行伍出身,雖未受正規軍官養成教育,但具有相當作戰經驗,然而部隊併編後,又無足夠編制容納,如果直接遣散也十分可惜。於是編成幾個「軍官戰鬥團」、「軍官戰鬥大隊」這樣特殊的單位,從團長(大隊長)到班兵,全部都是軍官。「軍官戰鬥團」曾被派往金門,也曾參與舟山及大陳作戰。

 另外,也有許多軍官被編為「無職軍官」,顧名思義,就是沒有職務卻也沒有退役、仍具軍人身分的軍官。這些「無職軍官」可以在社會上自謀生活,規定要居住在軍營附近,部隊動員或作戰時,就要回部隊報到。「無職軍官」(俗稱「假退役」)也是一個奇特現象,一直到民國49(47?)年,國防部才將「無職軍官」辦理退役,同時運用部份美援經費,分3年(5年?)每年發給幾百元台幣的退伍金。

       然而,即使軍官的總員額足夠,但為保持基層部隊領導幹部的年輕精壯,仍需補充新血。民國40年代新進軍官來源大致可分為:

 1. 陸軍官校:陸官於民國39年在高雄鳳山復校,最初為第24期,在學期間約二年半。44年官校27期新生起,修業期改為四年,畢業生授少尉官階,此即「正期生」之濫觴。正期生是以培養建軍骨幹為目標,畢業生長期在軍中發展。同時為了開拓並穩定陸官新生來源,47年試辦預備學生班,招收高二肄業學生,進入預備班就讀一年後,成績合格者保送官校。53年正式成立預備班,招收高一新生(預9期)實施完整三年高中教育。

                   

但使龍城飛將在—民國40年代至60年代陸軍基層軍官的來源

民國47年9月30日,蔣總統於鳳山主持陸軍官校首屆新制畢業生畢業典禮。中央社記者薛湧攝,來源 : 國家文化資料庫

 

  2. 候補軍官班:考選、保荐軍中現役(大陸來台)初中同等學力以上之優秀士官兵(畢業任官後須服役至限齡),也招收社會上具高中職學歷的青年(役期3-6年,視不同時期或軍種規定),期別合併計算,但通常是分開受訓。施以一年左右的軍官養成教育後,畢業後以少尉(或准尉)任用(施明德即是民國49年進入候補軍官班,畢業後任砲兵少尉)。各軍種、兵科均曾開辦候補軍官班。

 

   

但使龍城飛將在—民國40年代至60年代陸軍基層軍官的來源

民國49年11月5日,陸軍各科候補軍官聯合畢業典禮。中央社秦炳炎攝,來源 :  國家文化資料庫

 

 3. 預備軍官:民國41年(40學年度)畢業生起(第一期預官於41年8月20日入伍,9月11日老蔣總統親臨主持開訓典禮),開始實施大專畢業男生預備軍官訓練制度(41年全台灣的大專畢業男生只有1000多人),最初1-4期預官是在鳳山陸軍官校受訓,45年預官第五期開始改由陸軍預訓部接辦。而台灣的普遍徵兵是從民國45年才開始,所以徵召大專畢業生(免考試)施以預官訓練,還早於一般役男。最初是集訓(入伍及分科教育)一年後即退伍返鄉,離營時發給預備軍官適任證書,因此早年慣稱預官為"受軍訓"而非一般義務役的"服兵役"。

    45年起再加上分發部隊在職訓練(稱為見習官)6個月,役期共一年半。

  48年起,改為畢業前一年的暑假,先實施14週的入伍訓(大專暑訓的開始),畢業後再入營接受軍官分科教育半年,下部隊任少尉見習官半年,役期約一年3個月,到了49年(48學年度畢業生,第九期預官)大專預官受訓人已有3374人。

       

民國50年代:

此一階段,大陸來台軍人因年齡增長,階級晉升,基層連隊軍官不足的情形逐漸出現。

 1. 陸軍官校正期生。正期生在學四年畢業,卻與受訓一年的專修班、受訓半年的預官,同樣「初任」少尉,顯有不平。國防部規定59年起(陸官正39期),正期生畢業即「敘任」中尉。(感謝網友peterwurailway 指正:正期生自民國82年班(正62期)開始,恢復正期生畢業掛階初任少尉 ,只有國防醫學院的醫、牙學系(在學七或六年)畢業任官時才敘任中尉。)

 2. 專修軍官班:民國54年12月,國防部長蔣經國指示,55年起原各兵科學校之「候補軍官班」自13期起由陸軍官校接辦,正名為「專修學生班」。並將之前各兵科學校招收候補軍官班之不同班、期別,依受訓日期先後,統一改稱「專修班第OO期」。因為合併各兵科學校的班隊計算,專修班一年不止一期,至民國58年已排到19期,62年8月32期畢業,64年已有第40期入學。專修班在學受訓期間不同期別有一年或兩年,役期則視期別、軍種、兵科的不同,分別為四到六年。畢業生只有畢業證書,不授予專科或大學學位文憑。

專修班-2.JPG

專修班-5A.jpg

陸軍官校校史館展出的專修班緣起,以及營區大門照片。

 

 3. 預備軍官:50年代預官制度有多次改變,先是50年起暑期集訓(入伍訓練)改為12週,仍在畢業前一年實施,畢業後入營接受軍官分科教育半年,下部隊任少尉見習官半年。  54至56年最為混亂,應屆畢業生畢業後先分科教育2個月,再下部隊 10個月,加上畢業前一年的暑訓,總共一年3個月;在校大三生是大三暑假暑訓及分科共4個月,畢業下部隊一年,共一年4個月;大一、大二生則是大一入學前暑訓2個月(成功嶺8週訓期的開始),大三暑假再入營分科教育2個月,畢業後下部隊一年,共一年4個月。(因為新舊制度重疊,59年有第19及第20兩期預官入伍)。

56年入學的新生,開始適用新的規定,當預官要先考試,稱為「新制大專預備軍官」或「考選大專預備軍官」,也為了國民服兵役的義務公平,大專預官的役期(受訓及下部隊合計),改為與一般義務役兵相同,都是2年。58、59年只有專科畢業男生要考,大學(含獨立學院)畢業男生仍為免試,60年開始大、專畢業男生都要考,碩士班畢業生則仍為免試。    先是專科生要考,隔兩年大學生才要考,並不是歧視專科生,而是基於不溯既往原則,以不同修業年限學制區別。簡單的說,是從56年入學的學生開始,二專、五專(五專的專四、專五視為大專學制)的學生,於58年畢業時首先適用新制,59年加入三專,60年加入四年制大學,61年起所有預官都需經過考選。

 

 民國60年代:

因應越來越嚴重的缺員現像,此一階段基層軍官來源更為多元。而為使基層軍官能有足夠歷練,並減少頻頻調動的狀況,民國69年修訂的「軍官士官任官條例」將各階軍官晉升的停年,分別加長半年至2年不等。

 1. 陸軍官校正期生:三軍各校正期生原本服役年限為10年,期滿時32、3歲左右,級職約為中校營長,正是青壯顛峰時期,如不續簽留營而退役,對部隊顯然不是好事。因此將正期生(陸官正47期起)新生入學條件改為畢業後,須任職至「最大服役年限」(如少校服役滿20年、中校服役滿24年)或「限齡」(如上尉48歲、少校52歲等),即俗稱的「終身役」。

   此外,以行政命令規定,將實施「終身役」規定之前4期(陸官正43-46期)的正期生,原10年役期延長為15年。此令一出,當時副營長層級以下正期生大嘩,但因入學時曾簽下契約書,同意國家在必要時,可延長服役時間,因此也無可奈何。

 

     2.專修軍官班:基層連、排級軍官的缺員情形,在民國6465年突然出現戲劇性的變化。644月,老蔣總統去世,國喪期間,國防部在軍中發起「志願留營」運動,有許多現役官兵簽下志願留營;在社會上,則發起「墨絰從戎」運動,鼓勵應屆高中畢業生與社會青年報考軍校。在當時的社會氣氛下,64年除了軍校正期生報名人數暴增,入學門檻較低的專修班,更是達到空前的招生人數。據說當年專修班(專修第40期)學生入伍時,因為人數太多,陸官容納不下,連隔壁的步校都接訓這期學生。每連人數還都超過200人,寢室三人擠兩人床位也不夠睡,還有幾十人要到教室打地鋪。但是兩週後,艱苦的入伍訓使三分之一的人自動退訓。這一期的專修班學生一年後畢業下部隊的約有2000人,使得基層連隊軍官編現比拉高不少,甚至缺員已成常態的營部各參軍官,也都難得的補足。到了69年中,四年服役期滿,陸軍因而出現尉官大退潮現象。 

    專修班招生在69年後逐漸減少,原因是以下面提到的「專科班」取代,但是專門訓練飛行員的空軍官校「飛行軍官專修班」仍繼續招生。

專修班19期以前,受訓時間為一年,20期至25期為二年,26期至43期受訓一年,44期至47期為一年三個月,48至56期為一年。

據陸軍官校校史館展示的統計資料,專修班由陸官從13期統一接辦起,至56期共44期,結業學生人數總共28277人。最後一期的專修班,則是72的專修58期(可能是56期的筆誤,因為其他資料都只到56期為止)。

(關於專修班畢業生的服役時間,依陸官校史館資料,13-25期為5年;25-41期為6年;42期之後為4年。服役時間長短與過去看到的資料不同,有待進一步查證。)

 

    專修班到了民國60年代後期,幾乎已經沒有「老芋仔」的期別,都是高中畢業生(實際上應屆高三生還沒畢業就已入伍),在部隊中出現一些狀況:

A. 年齡太輕。畢業任官時僅19歲(甚至未滿19歲),較20歲入伍的一般兵還小;22、23歲(甚至只有21足歲)即任中尉連長,可能是連上最年輕的軍官。

B. 訓練不足。受訓一年即任官,本職學能不足。 

C. 學歷太低。當時國民教育水準普遍提高,正式學歷只有高中的專修班軍官,面對軍中越來越多的高中以上的官士兵,顯然不足。 

D. 役期太短。一般官科4年,技勤官科6年,經驗歷練才剛成熟,即已待退。

 

3. 專科軍官班:民國67年4月,陸軍官校出現一個新的學制:「專科軍官班」,也是招收高中職畢業生(共5所軍校 :  陸官、政戰學校、中正理工、國防醫學院、憲兵學校)(感謝網友指教 : 中正理工學院、海軍官校的專科班大約在民國60年就已成立,政戰學校與憲兵學校專科班第一期則是63年入學65年畢業)。專科班是為改善專修班的不足而成立的,所以修業時間拉長為26個月(6個月為軍官分科教育),並施以二專教育(如陸軍官校分為土木、企管、機械和電機等科),讓畢業生取得大專學歷;役期延為6年(技勤兵科10年,大約是上尉連長的層級。專科班第一期於69年12月畢業,70年代每期畢業生常在1000人以上,逐漸成為基層單位志願役軍官主力。民國93年,各軍官學校專科班最後一期的第27期入學,95年27期畢業之後陸官停辦專科班。改由「陸軍專科學校」(陸軍士校升格改制)辦理專科學歷的幹部培育,畢業生以下士任官。

 

4.義務役預備軍官:預官及專修班,其實都是短期速成,是為戰時補充基層軍官的大量需求與消耗而出現的制度,而非培養長期建軍骨幹。而民國60年代義務役預官,卻占基層排級軍官的大多數。原因是志願役軍官不足,下部隊任排長後,常常一年左右即因調職、晉升、受訓離開,預官反而成為連隊最「資深」的軍官。當時每年考選預官錄取的人數約8000至10000人,換句話說當時國軍基層軍官最主要的獲得來源是義務役預官。

中國的空軍481期6902宋長志烏鉞視察預官考試.jpg

 民國69年2月參謀總長宋長志與空軍總司令烏鉞視察預官考試試場。(圖片來源 : 中國的空軍月刊,民69年2月)

 

5. 轉服志願役預備軍官:預官雖然好用,來源也相對穩定,但是役期太短。掛階下部隊先任半年左右的見習官,正式任職也僅有一年,基層單位軍官仍然有如走馬燈。於是民國69年開始,出現了初期稱為「轉服」,後來被稱為「官預」(官預一詞可能是"陸軍官校預備軍官班"的簡稱,正式名稱為「第OO期預官乙班」)的轉服志願役預備軍官,役期4年(不含受訓期間6個月)。主要在大專學歷常備兵入伍時宣導轉服,各新兵中心均訂有員額指標,為達成指標,出現許多「奇怪」的作法。(關於轉服預官,30期第一梯義務役預官的網友陸一光兄,以其親身經歷表示,69年的義務役預官稱為乙班,而且民國67年起即已有少數的轉服預官。  )

為吸引大專兵簽下去,最初幾期轉服預官有許多優待條件,除領有志願役軍官相同待遇與福利,還能自選官科、自選單位、不去外島等等;服役4年退伍還有榮民證(當時規定要服役5年才有榮民資格,如今要10年)。

轉服預官制度,很重要的目的,是在充實與穩定排級軍官,所以當時曾有「當四年排長」的說法,實際上四年中大多有機會晉升副連長,甚至連長。也由於宣導轉服志願役預官成效頗佳,所以之後的義務役預官考試錄取率大幅降低。

-------------------------------------------------

民國106年10月14日補充:

感謝軍友"陸一光"賜教,在民國69年第一期志願役預官之前兩年,已有大專兵簽下轉服志願役預官,原文如下:

民國70年12月,我去仁武101師參加三民主義講習班,碰到一位斯文的[工兵中尉副連長],交談之下,始知他是第一期的志願役預官,他說4年役滿之後就退伍,不會續簽.他又說第一期的志願預官共有20多位.因此,真正的官預(4年制志願役預官)第一期應始於民國67年,惟當年及次年(民國68年)加入者甚少,所以不稱「期別」.

直至民國69年轉服志願役預官者增多,始稱為[志願役預官第一期],而且有政戰官科.

小弟陸一光是義務役預官30期第一梯次,民國69年在永康砲校受訓時,受訓單位是二大隊八中隊,有一天發現二大隊7中隊少了一個區隊的學生,原來他們去鳳山陸軍官校接受2週的訓練.當下始知他們是所謂的[志願役預官],他們提前一個月結訓下部隊,而且被稱為[30期預官甲班],真是奇怪!

至於我們這些考選預官則被稱為[30期預官乙班],至少我們的結訓証書是如此註記的.為慎重與確認,小弟此刻又把在民國69年11月15日領到的砲校[預備軍官分科班]的結業證書取出仔細端詳,得知小弟這一批考選預官的的確確是:義務役預備軍官30期1梯次乙班.

 

-------------------------------------------------

民國112年7月23日補充:

義務役大專役男轉服志願役預官,在民國68年之前是零星個案,68年5月國防部修訂發布「大專兵士官兵志願選服預備軍官現役規定」,開始推動大專兵轉服志願役預官,68年畢業入伍的大專只有少數""簽下去",算是試辦性質。69年起與「高中程度義務役常備兵志願轉服四年半領導士官」一起宣導,陸軍大力推動大專兵轉服四年制志願役預官。

 -------------------------------------------------------------

連、排長是連隊的核心與靈魂,在講究「同甘共苦、身先士卒」的陸軍,連、排長實際做的是班長、士官長的工作。但是幾十年來,基層單位軍官卻如走馬燈一般來來去去。一個義務役阿兵,從下部隊到退伍,不到兩年的時間,換過3個連長,10個輔導長、副連長、排長,是很普通的事。部隊訓練不上軌道、軍官歷練不足即已高升、「學長制」、不當管教等種種問題,其實都與基層軍官員額與經驗的不足,有密切的關係。

 

平心而論,國防部的長官們並沒有在睡大覺,面對不同時期的基層軍官補充問題,都有相應的措施,也費盡心思希望吸引更多年輕人投身軍旅。雖然成效不如人意,仍然值得肯定。

  

真正的老兵張拓蕪先生也有一篇記述早期軍官的文章(感謝南洞http://tw.myblog.yahoo.com/jw!90JxRJ2eGQI010h2/profile排長提供),請參考 : 預官  候官  無職官

http://blog.chinatimes.com/changtowu/archive/2008/10/23/337825.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猛沃營參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