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篇完成於民國91年間,文中所述或許已有不同,特此說明。

 民國97年8月再赴金門,發現古寧頭戰史館的武器展示說明,依然沒有改進。而小金門湖井頭戰史館,雖然花了大錢整修,武器的標示說明卻退步了。這次有照相,所以將相片補上。

-----------------------------------------

民國103年9月3日修正

感謝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解說課陳先生告知,該館陳列的武器標示已於民國98年底,經由國軍歷史文物館的協助,重新修訂製作,本文所述已是昨日黃花。

    「金門國家公園」成立於八十四年十月十八日,為台灣第六座國家公園,以金門地區特有的人文與自然特色,是國內第一座以維護歷史文化資產、戰役紀念為主,兼具自然資源保育的國家公園。範圍包括太武山區﹑古寧頭區﹑古崗區﹑馬山區﹑烈嶼區等五個區域﹐總面積約佔全島之四分之一。

    金門國家公園成立後,軍方配合將具軍事歷史價值的館舍、營區移交給公園管理處,整修後開放遊覽。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這幾年在其擅長的文化資產、生態保育方面有相當好的建設成果,但是畢竟不是軍事專才,有關於戰役紀念部份,有待加強的空間仍有許多。

 

乳山戰役紀念陣地

乳山陣地位於鄰近金門尚義機場的桃源路,原是一個完整的連級陣地,內含對空監視哨、碉堡、戰備水池、寢室、壕溝、掩體等戰備設施。軍方廢棄不用後,民國八十五年交國家公園管理處接收整建,並陳列各項武器裝備。雖然只有將原來部份設施整修開放,但已是金門地區可供民眾參觀的地點中,最能體現當年部隊生活與戰備實況的所在。這裡陳列的武器裝備也是最為豐富多樣,說明標示較其他地方完整清楚,錯誤也少。可惜不知為何,在大多數的旅遊摺頁地圖中,只標明設在旁邊的「經國紀念堂」,而且園區入口處未設置標示牌,反而是立了一塊「國有財產局金馬辦事處」的牌子。

乳山陣地展示的武器裝備,除了配合原有陣地配置外,在四周也陳列不少重型裝備,如M48戰車、F5E戰機等。

 

翟山坑道

位於古崗湖東南方,為金門本島南海面西側突出部。民國五十年,因應攻勢作戰構想,於此開掘一小艇坑道,供登陸小艇泛水、迴轉,坑內並有停靠碼頭,供部隊裝載及運補。類似的坑道,還有小金門的九宮(四維)坑道,及馬祖南竿的北海坑道,目前都已開放遊覽。

配合翟山坑道的原來功能,此處展示的都是屬於海軍裝備。如LCU小艇等。

 

古寧頭戰史館

位於古寧頭西一點紅附近,為民國七十三年六月陸軍班超部隊所建,移交國家公園管理處後,再次整修重新開放。館內有豐富之古寧頭戰役戰情圖說,包括:作戰經過說明圖表、作戰部隊組織表、作戰指揮官照片、作戰大型油畫、榮譽旗、一般戰報及俘獲敵文件、敵軍武器、作戰經過電動說明模型等。

古寧頭之役可說是國共戰爭後期,國軍連串敗退中少有的一場大勝,戰役規模雖然不大,影響卻很深遠,值得大書特書,因此古寧頭戰史館也是金門地區各軍事展場中規模最大的。可惜的是,古寧頭戰史館所陳列的武器裝備標示說明,卻是最差且錯誤最多的。

 

        

館外陳列兩輛古寧頭戰役立下大功的美製M 5A 1輕戰車,但僅於車前標示「金門之熊」,再無任何說明,連型號、諸元都沒有,只見遊客爬上爬下照相,真是辱沒了一代英雄。

 

       

      立在大門前的銅像,從原來戴美式M1鋼盔,著草綠服,手持國造57步槍的三人組,經過最近的整修後,換成符合民國三十八年戰役當時國軍服裝及武器的單人銅像。

 

                  

室內陳列的主要是文物史料,武器裝備部份,輕兵器收藏是金門地區最豐富的,有當時國共雙方使用的各式步機槍、火箭筒、擲彈筒、刺刀等二十餘種,另外有42迫砲及75山砲各一門。

 

但是武器標示不是空白就是錯得離譜,本館展示的武器最大特色,就是不考證型號,而以口徑為名,還有標示與武器不符或沒有標示,讓人啼笑皆非。如:

             

「七九式馬克沁重機鎗」,應為國造二四年式馬克沁水冷式重機槍,口徑7.92公厘,仿德國馬克沁MG08重機槍。為當時任兵工署長的 俞大維 先生,取得德國授權並引進圖紙、技術,先由金陵兵工廠製造,是抗戰時期國軍的制式重機槍。

 

  

本槍在腳架處有原廠的型號標示,製作說明牌的人,連照抄都不會。

 

       

       

「七九式輕機鎗」,共三挺,僅標示「比造」、「加造」、「捷造」。7.92公厘口徑的輕機槍,在民國二十年至三十八年間,是國軍連級火力骨幹,從各國引進及自行仿照的型號很多,如比利時FN系列,英國、加拿大的Bren系列,捷克ZB26ZB30等,其中以俗稱「捷克式」的ZB26及仿製品二六式最為普遍。共同特色為二十發彈匣,由槍身上方給彈,照門及準星則置於槍身左方。與中正式7.92公厘步槍同為抗戰時期國軍代表性武器,二者彈藥可通用。

   

 

「中正式步鎗」,本槍大概是古寧頭戰史館中,唯一沒有標示錯誤的槍械。但是97年看到的已改為七九式步槍。口徑7.92公厘,仿德國1924式「標準型」毛瑟步槍。同樣為德國引進,最早由鞏縣兵工廠製造,是抗戰及戡亂時期國軍「國械」部隊的制式步槍,有極重要的歷史地位。

       

「三○式步槍」,應為美造M1903/1917步槍,口徑0.30英吋。此槍是抗戰後期及戡亂時期「美械」部隊的制式步槍。政府遷台後,仍在國軍部隊服役相當長的時間,後與國造中正式步槍、日造三八式步槍撥交高中以上學校,作為軍訓用槍,尤其早年學生打靶,幾乎都是用此型步槍,槍口初速超過1000公尺/秒,強大的後座力讓許多人記憶深刻。

         

         

  兩種槍,卻有相同的標示。上面那枝應該是國造四一式輕機槍,下面則是美造M 1918A 2白朗寧自動步槍

「三○式自動步鎗」國軍過去通稱的「三○自動步鎗」指的是美造M 1918A 2白朗寧自動步槍(Browning Automatic RifleBAR),但是此槍應為仿加拿大Bren輕機槍的國造四一式輕機槍,六○兵工廠於民國四十一年製,口徑改為美規的0.30英吋 ,以簡化彈藥種類,便利補給,外型與「捷克式」ZB系列輕機槍相似,常被誤認。國軍大量接受美援後,被美造白朗寧自動步槍及M 1919A 4/A6輕機槍取代,算是過渡時期的稀有槍種,有少數保留於外島作為地區裝備使用,繼續服役至民國七十年代。

       

       

很明顯是兩種槍,怎麼會是同樣的標示?(感謝網友黨衛軍指教,第一枝槍的標示是錯的,應該是蘇聯的DP1928輕機槍,第二枝才是日造四四式騎槍。)

 

「六五式騎鎗」,應為日造四四式騎槍(Carbine),口徑6.5公厘。但標示牌後陳列的是一挺不明型號的輕機槍,而在同一展示櫃中牆上另有一支同樣標示的正港三八式騎槍。三八式步槍是第二次大戰期間日軍的制式步槍,也屬德國毛瑟步槍系列的設計,為配合日本人體型,將口徑改為6.5公厘,以減輕槍身與彈藥重量,卻又因日軍特別注重刺槍術與白刃戰,三八式步槍全長達127.5公分 ,加上刺刀超過160公分 ,幾乎與當時日軍平均身高相當,因此三八式也有不含刺刀全長87公分 的騎槍(Carbine)型式,以適合騎兵使用。民國二十六年中日戰爭全面開打,日軍從實戰中發現6.5公厘口徑的三八式步槍威力,不如國軍7.92公厘的中正式步槍,於是又研製7.7公厘口徑的九九式步槍,成為二次大戰後期日軍制式步槍。後期生產的三八式步槍其槍機上方有防塵蓋,俗稱「三八大蓋」。

抗戰勝利後,國軍接收大量的日造三八式與九九式步槍,其中部分改為7.92公厘口徑,以便使用國軍的彈藥。

    

 

      

「三○式輕機鎗」,應為美造M 1919A 4輕機槍,口徑0.30英吋。從抗戰後期國軍接受美援裝備起,國軍使用白朗寧機槍系列的M 1917A 1M 1919A 4A6輕機槍近三十年,才被國造五七式機槍取代,但仍保留不少作為地區裝備或動員裝備。

 

       

「四五衝鋒鎗」,應為美造M 3A 1衝鋒槍(俗稱黃油槍)或仿製的國造三六式衝鋒槍,口徑0.45英吋

   

 

「一九四一式衝鋒鎗(俄造)」,應為俄造PPSh 1941式衝鋒槍,口徑7.62公厘。此槍在二次大戰的俄軍中十分普遍,有71發鼓型、35發匣型兩種彈匣。但古寧頭戰役共軍是否使用俄製武器,似應存疑待考。

 

        

「五八式輕機鎗」感謝網友指教,這是仿DP-28機槍

 

        

      

  民國91年時,標示為日造擲彈筒,97年變成敵造發射筒,英文翻譯也怪怪的。

 

諸如此類的錯誤不及備載,真是可惜了這些在國內公開展示場所中,難得一見的舊式槍械,相信對國軍舊式槍械有研究的軍事迷,來此必可獲得極大樂趣。

 

八二三砲戰戰史館暨 俞大維 先生紀念館

 

位於太湖中正紀念林旁之榕園,展示八二三砲戰資料,原為軍方所建, 民國七十七年八月二十三日 落成,現移交國家公園管理處。館外陳列八二三砲戰當年國軍所使用之陸海空軍裝備,外牆浮刻陣亡將士名錄,可以看出當時駐守小金門,由郝柏村少將擔任師長的陸軍步兵第九師傷亡最為慘重。館內展示包括:史料照片、陸海空軍作戰經過電動模型六具(均已損壞)、國內外新聞報導、忠烈錄暨介紹、砲彈模型等。館外展示的武器裝備有:

 

LVT P4兩棲登陸運輸車F 86F軍刀機M 114A 1 155公厘榴彈砲M24輕戰車。保養狀況尚佳,標示簡單明瞭,只有M24戰車的說明文字略有錯誤。

 

俞大維先生紀念館位於八二三砲戰戰史館斜對面,規模不大,展示前國防部長 俞大維 先生的重要事蹟史料、文物。館內有一組 俞 先生及代表陸海空三軍將士的四人蠟像,蠟像所配置的武器倒是貨真價實的真品,分別是美造M1步槍、M1卡賓槍及M2  50機槍,符合八二三砲戰時期國軍配備,而且蠟像四周只以圍欄相隔,可以近距離觀察槍枝的細部構造。

 

小金門湖井頭戰史館

位於烈嶼島之西北海岸,主要展示內容為民國三十九年大二膽戰役及四十七年八二三砲戰小金門防務之圖說、油畫、史料、砲彈、歷年駐防小金門陸軍各師的軍旗等,展品維護甚差,展示櫃陳舊,還有發霉、水漬情形。館內後方即為觀測站,可用望遠鏡眺望大陸廈門市區。本館原為軍方所建,現移交金門國家公園管理。

 

      

    館外庭院中陳列四管五○機槍、五七戰防砲四○高各一座,沒有任何標示說明,除上漆外似無保養,銹蝕嚴重。館內陳列有大二膽戰役國共雙方使用的輕兵器,標示簡略,有些甚至無標示,但頗有可觀之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猛沃營參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