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過三天就要帶著兒子去東莒了。
退伍25年,東莒常常出現夢中,夢到什麼?通常醒了就忘了。只是當兵兩年,的的確確影響之後幾十年的人生,所以總是想起那個被稱為窮山惡水的小島。近一年來,在網路上大量閱讀各路軍友的服役回憶,也挑起越來越強烈回去看看的想法。今年3月,網友們的「返金找家」活動,更讓我確定要回去看看的意願。
再過三天就要帶著兒子去東莒了。
退伍25年,東莒常常出現夢中,夢到什麼?通常醒了就忘了。只是當兵兩年,的的確確影響之後幾十年的人生,所以總是想起那個被稱為窮山惡水的小島。近一年來,在網路上大量閱讀各路軍友的服役回憶,也挑起越來越強烈回去看看的想法。今年3月,網友們的「返金找家」活動,更讓我確定要回去看看的意願。
役男接到徵集令(兵單),於指定時間地點集合,由地方政府役政人員帶到新兵訓練中心報到。新訓中心結訓時,新兵經抽籤或選兵的程序,分發到各單位服役。相信這是絕大多數義務役常備兵的阿兵哥共同回憶。
但是曾經有過幾年,因為役男人數太多,新訓中心訓練能量不足應付,而出現過直接由部隊接訓役男,「自訓自用」的特殊情形。例如:64年10月,1032梯次的基隆兵,直接向步兵168師虎賁部隊報到,由該師實施新兵訓練,結訓後全體新兵撥入該師各個單位。又如 65年3月24日,1049梯次在關東橋入伍,三天後,直接撥入林口127師班超部隊,由該師自行訓練。(以上取材自兵哥的部落格)而民國63、64年間46〈146〉師駐防澎湖時,也曾接訓當地新兵自訓自用;這梯新兵在澎湖入伍後隨該師移防在花蓮退伍。
「自訓自用」不是新鮮事,早年在大陸時期,各部隊的新兵都是自行訓練。以統一的教材、進度在各地「新兵訓練中心」集中訓練入伍役男,結訓後再分發各部隊,是國軍來台後才建立的制度。
民國40年以後,台灣已從二次大戰的殘破中逐漸恢復,共軍犯台的危機,也因為韓戰爆發、美軍介入台海而舒緩,因此出生率大增。民國39年,台灣出生人口為323643人,民國40年躍升為385383人,民國44年首次突破40萬人(403683人),此後一直到55年,平均每年出生人口約為41萬人。
民國60年以後,這些「四年級生」陸續年滿20歲,男生也到了服役年齡,所以每年約有20到21萬名役男。扣除免役、緩徵,平均每個月入伍新兵約有15000人,超過當時新訓中心的接訓能量。
擴充新訓中心的軟硬體非短時間所能完成,為了減輕役男塞車的壓力,那幾年曾有一些臨時性的措施,例如(43、44年次)「獨子」可改服國民兵役等。另外就是本篇主題:「自訓自用」。
「自訓自用」,顧名思義就是由各野戰師接訓入伍役男,完成新兵訓練後,分配本師的各單位。也就是說,新兵們最關心的結訓後抽到哪個單位?會不會去外島等問題,是不存在的。當然,如果遇到全師移防,還是會去外島的。
雖然是自訓自用,還是要依照陸訓部頒發的新兵訓練課程。不過各師實際作法不一,有些單位認真照表操課,也有些會讓新兵去支援構工或其他勤務。
新兵「自訓自用」是臨時性作法,民國67年以後,就沒有聽說過了。
當年在東莒,沒有返台假、沒有電話,只有一個月四個航次帶來的信件,與過期的報紙、雜誌;島上有電信局,但是如果收到電報,那絕對是家裡發生了不好的大事。
日子久了以後,台灣的事、家裡的事,變得越來越不真實,好像在看電影,明明看的很清楚,卻又是遙遠不可及。
電視只收得到華視,規定每天晚飯時要收看華視新聞。
民國70年3月8日,台鐵自強號在新竹頭前溪大橋前,撞上闖越平交道的小貨車,列車出軌衝入頭前溪中,死傷近200人,是台灣鐵路史上最嚴重的平交道肇事。
當年我們抽籤,雖然也是全梯次一起公開抽,但是程序上沒有如今的複雜與慎重。1256梯在新竹埔頂617旅有兩個連新兵,抽籤時集中在一起,除了本師的士官隊外,我們那梯好像只有一個甚麼樂隊(國防部還是陸總?)來選兵,沒有別的單位先選兵,所以200多人都是抽籤分發。
抽籤前,當然是謠言滿天飛,外島籤是多少、爽缺在那裡等等。大家也是各顯神通,很多人在前一週探親假時到廟中求來的護身符掛在身上、握在手中。而我卻是十分不進入狀況的白目,總覺得自己運氣不會那麼差,就算去外島看看也不錯,那年頭想去金門、馬祖,還不是人人可去的。更何況我以為抽到外島,或許部隊幾個月後就會移防,當兵能夠本島外島都去過也是很好。所以甚麼也沒做,就去抽籤了。
依內政部役政署資料所載,台灣普遍徵兵始於民國45年。不過有兩點要說明:
一、補充兵
民國45年之前(42至44年間)曾經徵集過八期的一般「補充兵」(不是普遍徵兵,只有部分人),以及二期的「特種補充兵」「補充兵」受訓三(四?)個月,期滿歸鄉,遇有臨時召集再動員入營。據說這些補充兵在結訓返鄉的數年中,曾經不止一次再被召集入營,每次時間不定,有幾天也有幾個月,甚至每次階級也不同,有上次已經是上兵,下次召集又變二兵。
二、民國45年之前的常備兵
民國40年8月,徵集第一期常備兵,44年2月徵集第二期常備兵、同年5月徵集第三期常備兵。常備兵就是依兵役法規定的年限(2或3年)服役。這3期非規律性的徵兵,目的在補充部隊缺員,這就是「充員兵」一詞的由來。
45年1月起,開始普遍徵兵,以梯次徵召及齡役男入伍服常備兵役,陸軍每週一梯次,服役兩年,海(含陸戰隊)、空軍每月一梯次,役期三年。
謹以此文向所有士官隊畢業的軍友致敬,你們做到了我做不到的事。
士官隊學生英姿。(來源:青岐老兵部落格)
近日報載國軍士官培養制度,將有大規模的改變,原有各部隊自選自訓的士官隊將不再存在。相信每一個曾在士官隊受訓的阿兵哥,看到這個新聞,心中都會想起在士官隊那段痛不欲生的日子。然而每一個士官隊的畢業生,也是一輩子以曾經熬過士官隊的訓練為榮。
民國50年代後期到60年代初,陸軍基層部隊中的老士官逐漸退伍,在役的也多數升到上士或士官長階級,連隊中的正副班、組長缺員嚴重。依照當時人事法規,士兵晉升士官是營長的職權,只要營級發布人令即可,並未統一要求晉升士官所需的訓練或學經歷。因此各單位各行其是,自行從義務役阿兵哥中選升下士,然而標準不一、素質參差,以致弊病叢生。而各兵科學校士官班隊所能培養的士官,數量又遠不能滿足部隊需要。因此當時的陸軍總司令于豪章通令,以各師級部隊為單位(軍及軍團也有幹訓班,本文為各師士官隊),成立士官隊,選訓優秀義務役士兵,受訓3至4個月,結訓授予下士階級,以培養需求量最大的步兵科士官,至於其他兵科士官則仍以軍以上單位及兵科學校訓練為主。
當時各師(獨立旅)的士官隊(正式名稱應是XX師幹部訓練班士官隊)有的是任務編組,各級幹部由師屬各單位支援;有的是指定某一建制連隊擔任。大多以該師的代號為名,如206師的威武士官隊、117師的海鵬士官隊;也有以駐地為名,如空特部的涼山士官隊等。比較特殊的是民國60年代的成功嶺104師士官隊,因為負責大專學生集訓,不是稱〔成功士官隊〕而是〔大專集訓班榮譽士官隊〕(此一稱號可能在民國66年取消),當時每梯受訓的大專學生多達上萬人,各連班長必須滿編,所以士官隊規模也超大,有一個大隊〔一個營〕下轄5個中隊〔5個連〕。(感謝網友1076班長提供資訊)
民國61年副總統嚴家淦巡視馬祖南竿幹訓班士官隊。(國史館)
比起金門831的群鶯飛舞、五彩繽紛,我們東莒的831簡直乏善可陳。
首先,因為地方小,831常駐據點在南竿,西莒、東莒只是流動哨,每隔幾個月進駐開戰,一次大約來個4、5人,停留約1週,由一個退伍老芋仔帶班,大家叫他毛澤東,因為長得還真像老毛。
那天忘了是馬防部還是哪個長官要來東莒督導,大家忙著打掃。營部組辦公室清出一大堆垃圾,我自告奮勇拿去垃圾坑燒。
垃圾很多,得分兩次搬。前往垃圾坑的途中,會經過連上的對空監視哨,與衛兵聊了幾句,說要去燒垃圾。
到了垃圾坑,才發現所在位置正對著東西莒水道,如果點火燒,督導的長官從西莒坐交通船過來時,煙霧、火光看得一清二楚。不妥、不妥,於是打消原意。
當兵真是充滿了無奈與荒謬。如今回想起來,似乎演了一場黑色鬧劇。
記得有一天晚點名,忘了為何,連長忽然問起一個大專兵:「OOO你有什麼感想?」
大專兵回答:「報告連長,沒考上預官,我很遺憾。」
連長轉頭問已經連續背了幾個月值星帶的衛生排長:「O排長,你呢?」
66年8月16日報到,民國66年大專學生暑期集訓第二梯次,陸軍步兵104師311旅五營七連第一排第一班,學號001,受訓六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