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50(1961)年前後,陸軍在美援協助下完成15個步兵師、5個軍及2個軍團改編的「前瞻計畫」,所需的各式武器裝備也陸續補充到齊,唯獨車輛編現比只有一半左右。原因是美援目地是提供台灣自保能力,而美軍顧問團認為台灣地域狹小,部隊機動範圍有限;且車輛建置成本及油料、保養費用都高,國軍也無足夠操作人力(駕駛與技工),所以不需提供足額車輛。
車輛缺裝比率太高,是長期存在的問題;美援車輛不僅數量不足,也是二戰、韓戰時期的二手舊車,妥善率不佳,亟待更新。當時美軍顧問團的政策,是將陸軍美援的通用車輛上限訂為18473輛,特種車輛上限則為3951輛,此一數字大約只能編滿15個步兵師與2個裝甲師。也就是說,如果前瞻步兵師與裝甲師車輛的編現比要達100%,那陸軍其他單位都無車可用。同時顧問團也訂出1963-1967年度為支援現有二次大戰車型的翻修時期,1968-1972年度才會軍援新型車輛。
汽車工業是國防工業,能自力造車,可以帶動鋼鐵、機械相關產業的整體成長,是自主國防的重要基礎。撤台初期聯勤就曾少量仿造過吉普車。(圖片來源: 聯勤的故事)
當時國軍使用的各式美援輪型車輛,主要為GMC 2½噸載重車(俗稱「兩噸半」),WC51系列 ¾噸軍械車及GPW¼噸指揮車(威利Willys MB吉普車)等;另外還有不少來源不一款式紛雜的各式車輛( 民國50年全陸軍約有23000輛各式戰術、行政車輛),如日本豐田的DW15L兩噸半、豐田2FQ15L¾噸、道奇1½噸軍械車(大道奇)等等。
早期美援的中古GMC兩噸半,也有老一輩軍人稱為「10輪卡」,以區別抗戰後期美援的道奇6輪大卡車。GMC在國產兩噸半出廠後陸續淘汰,直到民國70年代最後僅存的幾輛才報廢除役。(圖片來源: 聯勤創制65週年專輯)
GPW¼噸指揮車(威利Willys MB吉普車)。(圖片來源: 中國陸軍畫刊第11期)
美援WC51 ¾噸軍械車,原計畫以聯勤自製的M715 1¼噸取代,但後來取消生產計畫。(圖片來源:中國陸軍畫刊)
53(1964)年12月新任國防部長蔣經國指示,結合國內公民營企業力量,設法自製汽車,聯勤也多次派員出訪美、歐、日等國考察汽車生產;蔣部長在次(1965)年9月訪問美國時,與美方達成合作裝配生產輪型軍用車輛的共識。
在與美方洽談合作造車前,54(1965)年聯勤已成立「汽車籌造中心」任務編組,計畫由聯勤汽車基地廠仿造GMC兩噸半30輛;並評估裕隆汽車公司製造的卡車引擎搭配GMC可行性。此案在與美方達成新建軍車廠協議後,已無執行必要,於55(1966)年終止。
在此之前我方曾多次向美方洽商合作造車,未見積極反應。55(1966)年3月,聯勤總司令賴名湯訪美,得到美方應允協助建立軍車廠; 5月美方專家來台考察國內造車潛力,並商討合作協定草案。據賴名湯回憶,當時駐台美軍顧問團團長桑鵬向蔣中正總統建議,由軍方出錢給裕隆汽車公司擴充機具廠房承辦軍車製造。但美方專家評估裕隆尚無此能力,賴總司令也堅持聯勤自辦,蔣總統為此特別前往裕隆公司參觀後裁示,軍車廠仍由聯勤主辦。
55年7月13日中美國防部長簽訂的「關於車輛更新計畫之後勤合作協定」(簡稱「中美車輛更新合作協定」)正式生效,聯勤成立軍車廠,以12年時間裝配製造M35A2 2½噸載重車8020輛(其中約四分之一車頭裝有絞盤)、M715 1¼噸載重車4902輛與M151 ¼噸指揮車5430輛,合計18352輛(生產數量及期程後經多次修改),其中以2½噸載重車為優先項目,前8年就要完成生產目標。
此一協定其實是延續本文開頭所提到的美軍顧問團對軍援車輛的政策,原訂57(1968)年開始提供國軍新車,現在改成由聯勤設廠直接在台製造(裝配),量產總數18352輛也沒有超過原來軍援上限的18473輛。
初期主要以美製零件組裝,自製率約15%,逐年提升以自製率60%以上,美方派出技術顧問若干人駐廠。全程12年總經費為8000萬美元(不含貸款利息),其中5000萬美元由美方分年提供四期貸款,每期貸款分8年還清;3000萬美元我方自籌;全案總預算為9029萬美元(含貸款年息4.9--5.5%),而該年中央銀行累計外匯存底也不過3億3700萬美元。軍車廠是當時國防建設的大案,從建廠到生產,政軍要員外賓訪客參訪不斷。
中美合作造車及軍車更新計畫簽訂時擬定之生產計畫數量
|
M35A2 2½噸載重車 |
M715 1¼噸載重車 |
M151 ¼噸指揮車 |
總 計 |
56年(1967) |
12 |
0 |
0 |
|
57年(1968) |
400 |
6 |
0 |
|
58年(1969) |
1000 |
40 |
6 |
|
59年(1970) |
1200 |
134 |
40 |
|
60年(1971) |
1400 |
240 |
134 |
|
61年(1972) |
1400 |
240 |
240 |
|
62年(1973) |
1400 |
240 |
240 |
|
63年(1974) |
1208 |
240 |
240 |
|
64年(1975) |
0 |
948 |
1128 |
|
65年(1976) |
0 |
948 |
1128 |
|
66年(1977) |
0 |
956 |
1134 |
|
67年(1978) |
0 |
910 |
1140 |
|
合計 |
8020 |
4902 |
5430 |
18352 |
M35A2長寬高為7.0m x 2.4m x 2.8m,涉水深度1.8公尺,車重6噸,載重平台(車斗)為2.5m x 4.5m,相對於民規商用大卡車並不算大,載重能力2.5公噸,更是遠不如類似尺寸、馬力的民用大貨車。因為軍用戰術車輛用在戰場,載重量是以行駛無道路的越野崎嶇地形來算,所以一輛10顆輪子的M35大卡車,說是載重2.5公噸(有時還要拖個尾車或一門105榴彈砲),但擠上幾十個全副武裝的阿兵哥,或是裝上百包每包50公斤的水泥,爬上外島陡峭的戰備道,照樣跑得嚇嚇叫。美軍最早的M35為汽油引擎,但是汽油引擎扭力輸出不足,M35A1換裝柴油引擎,M35A2的LD-465型則為多燃料引擎,以柴油為主要燃料,緊急狀況時可使用汽油、煤油、植物油或混合油。同一系列引擎也可用於5噸與10噸載重車。(圖片來源:陸戰隊隊史館)
M715系列1¼噸中型載重車用來汰換 WC51及M37 ¾噸系列軍械車。M715是美軍第一種從民用小貨車(Pick Up)發展為軍用戰術車輛的車款,此車雖然載重要比M37多500公斤,車斗的載貨空間卻比較小,沒有M37好用,美軍自己對M715評價也不高;後來因為物價上漲與聯勤投資自製發動機經費龐大,所以原訂生產4902輛M715的計畫取消,實際產量只有最初兩年生產的46輛(包括美方提供的6輛樣車)。陸軍原已配合將各單位編裝表中的¾軍械車改為1¼噸中型載重車,因M715停產,62年又再通令編裝表改回M37系列軍械車。(圖片來源: 聯勤創制66週年特刊)
仿造美軍M151吉普車的國造「56式」¼噸指揮車有甲式A1與乙式A2兩型,排氣量分別為2200cc及2300cc。上圖為初期生產的「56甲式」,特徵為平葉子板、小方向燈,後輪為拖曳臂。下圖為「56乙式」,凹葉子板、大方向燈,後輪為半拖曳臂,穩定性較佳。(感謝軍友砲兵前觀提供相片)
55年10月1日,新成立的軍車廠由44兵工廠廠長呂則仁少將兼任第一任廠長(呂則仁升任兵工生產署署長後,57年3月由饒鴻章上校接任),廠址設在台北市松山44兵工廠東側(大約在今日台北信義計畫區松仁路及忠孝東路口附近),徵收購買民地27000多坪,預定以一年時間完成建廠並試製樣車。
聯勤軍車廠廠徽
軍車廠施工前整地作業。(圖片來源:聯勤的故事)
軍車廠新建工程
55年12月18日,美方提供的6輛M35A2兩噸半樣車從琉球美軍基地運抵軍車廠,隨即拆卸為零組件型態陳列,次年1月邀集國內60多家軍公民相關工廠參觀10天,開放申請承製零組件。
56年將原來通往44兵工廠場內的台鐵三張犂支線,再延伸150公尺到軍車廠區。
56年5月軍車裝配廠完工;7月台南陸軍兵工配件廠製造的第一批兩噸半車身運抵軍車廠,開始試裝;9月陸軍運輸兵學校學員50人到廠開始新車駕駛及保養訓練;10月3日第一批「56式」(又稱「中正式」,仿美製M35A2)兩噸半載重車出廠,由聯勤總司令劉廣凱、前總司令賴名湯、警備總司令劉玉章三位上將主持出廠剪綵;10月28日首批36輛兩噸半移交陸軍汽基處接收後再分配各單位。原訂57年中才開始建造的「56式」¼噸指揮車(同樣以「中正式」為名,仿美製M151吉普車),因部隊中的¼噸威利吉普車妥善率甚差亟待汰換,也提前製造於10月起陸續移交陸軍。
56年10月3日第一批「中正式」兩噸半載重車出廠,由聯勤總司令劉廣凱、前總司令賴名湯、警備總司令劉玉章三位上將共同剪綵。(中國聯勤月刊,民60年10月)
兩噸半生產線。
兩噸半測試。
完工待交車的兩噸半。
上圖為涉水測試中的中正式¼噸指揮車,加高進排氣管後,全車可涉水約1.8公尺。下圖分別為中正甲式及中正乙式指揮車。(圖片來源:中國聯勤月刊)
56年10月首批國造兩噸半即將出廠,國防部長蔣經國巡視軍車廠製造情形。(中國聯勤月刊,民56年10月)
57年3月25日美方提供之M715 1¼噸中型載重車樣車1輛移交聯勤接收;6月底累計移交陸軍或海軍陸戰隊的兩噸半已有390輛、1¼噸軍械車46輛、¼噸吉普車214輛。
聯勤軍車廠初期其實只是車輛裝配廠,將美國運來的零組件裝配成車,為了建立自主的國防工業,結合台灣公民營工廠研發或製造車材(裕隆公司曾在美商德立台大陸公司協助下,生產¼噸指揮車引擎毛胚;陸軍兵工配件廠生產¼噸車身及尾車;行政院退除役官兵輔導會所屬的台北鐵工廠承造兩噸半駕駛室、車身,¼噸車身;江申五金公司承造¼噸油箱等。),以逐年提高自製率(量產第一年全車自製率約26%)。先後參與車材製造的軍公民營工廠有30幾家。
陸軍兵工配件廠製造的¼噸指揮車車身及尾車。(圖片來源:中國陸軍畫刊)
行政院退除役官兵輔導會台北鐵工廠承製的軍車車身。
不過因為關鍵車材(引擎、傳動機構、車架大樑等)幾乎都須向美國購買,隨著美元貶值物價上漲(估計每年上漲3%),原來的預算已不足以支應。聯勤因應之道一方面儘速提升自製率以節省外購成本;另一方面爭取美方同意,未來三年撥贈美軍報廢¼噸指揮車1950輛、M35A2兩噸半載重車984輛,供我方翻修或拆零;海運也儘量改用國籍貨輪,以節省運費。生產目標則調降為12000餘輛。
繼續:
聯勤軍車廠(下)https://andro0918.pixnet.net/blog/post/224659160-%E8%81%AF%E5%8B%A4%E8%BB%8D%E8%BB%8A%E5%BB%A0(%E4%B8%8B)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