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陸軍步兵第210師是我民國69年至71年服義務役時的部隊,從新訓中心抽籤後到馬祖莒光下部隊,分發到東莒島的210師步一營營部連。服役期間從未聽過部隊沿革歷史的介紹,70年中發下新的識別證時上面印著「光武」,才知道那是本師的代號。此外只聽過老鳥說過,本師過去是由抗戰後期的青年軍改編而來。

義務役當兵大多是心不在焉,退伍後雖然懷念東莒當兵的日子,卻也沒有弄清楚210師歷史的念頭。網路興起後,開始在一些軍事論壇上唬爛當年勇,也看了不少各方高手的文章,開始對部隊源流產生興趣,慢慢拼湊出210師源流的輪廓。民國102年將多方蒐集的資料、檔案、照片整理成篇,投稿刊登於「突擊」月刊(已停刊)102期,這幾年又陸續修正補充,重新編排整理登在自己的部落格。

致謝

本文承許多不同時期服役於210師的長官、弟兄提供資料,謹此致上最深謝忱。
 

----------------------------------------------------

 

躍馬驃騎 光武中興陸軍步兵第210

ef31cf6d7cf3adf676adff1c6013878f

中華民國陸軍步兵第210師,代號「光武」部隊,源自於青年遠征軍第208師,民國34年(1945年)4月1日成立於江西黎川,37年9月擴編為第87軍,41年所轄3個師整編為第9、第10師。51年2月第10師整編為3團9營制輕裝師,58年11月「嘉禾案」再次整編為5營制輕裝師。65年1月改番號為第38師,同年8月再改為210師;73年9月「陸精四號案」納編305師成為3旅9營1砲指部步兵師,78年(1989年)7月「陸精六號案」師番號保留,師部與花防部併編,所轄部隊仍繼續以「光武」為部隊代號。民國88年「精實案」1月改編為128、129旅,以128旅為210師承續部隊。民國95年(2006年)3月「精進案」128旅番號撤銷,部隊直屬花防部,改以「正義」為部隊代號,光武部隊走入歷史。

 

光武部隊隊歌

光武部隊隊歌.jpg
披堅執銳百鍊金鋼
馳騁南北戰場
攻如雷霆守若金湯
光武部隊戰史輝煌
服從愛民光榮傳統
團結榮譽蔚為風尚
為主義作先鋒
是國防屏障
不畏橫逆奮勵自強
再創戰史如昆陽
光武精神忠誠發揚
復國重任一肩擔

(感謝當年同時在210師服役的預官30期郭排長提供隊歌歌詞歌譜)

(感謝軍友寇野製作光武隊歌演奏檔,上面分別為小號演奏版及鋼琴演奏版)

光武部隊隊歌則不知成於何時,最遲在民國69年已有。作詞人路汝慎先生也是軍人,精研書法,可能是第10師的前輩。後來轉任學校軍訓教官,是奧斯卡獎導演李安讀台南一中時的教官,李安後來考進國立藝專(台藝大前身),路教官也正好調到藝專,兩人有深厚情誼。作曲人羅其祥先生著有「中國調式研究」等音樂專著,也是鳳飛飛、劉文正所唱「水上人家」的作曲人。 

 

青年軍第208師時期

民國33年(1944年)4月起,侵華日軍集中兵力,發動抗戰以來最大規模攻勢的「一號作戰」,企圖打開中國大陸從河南經湖北、湖南、廣西到越南的南北交通線,以策應支援東南亞戰場。苦撐7年,勉強維持不敗的國軍,此時已是山窮水盡,從北到南一路苦戰節節敗退。9月日軍攻入廣西,11月攻下貴州獨山,震撼西南大後方,威脅陪都重慶,外國使館準備撤僑,國民政府也一度有再遷都之議。

   當時同盟國軍隊在其他戰場都已展開反攻,德日敗亡指日可待,唯有中國戰場卻擋不住日軍攻勢,甚至到了「國家民族生死存亡的最後關頭」,英美盟國強烈質疑國民政府戰志與國軍戰力,中共也藉機指責政府抗戰不力。

    33年8月27日,國民政府主席兼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發表講話鼓勵知識青年從軍。10月11日,重慶召開知識青年從軍運動會議,決定採用「青年遠征軍」名稱,並由蔣主席發表「告知識青年書」,以「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為號召,預訂在三個月內徵集18歲至35歲,初中以上教育程度青年十萬人從軍,而一個月報名甄選合格之青年,已達125,500人,內有15,000餘人為大專程度。除在學學生外,黨政機關公務員也有不少人從軍,如日後來台歷任政府財經要職的王昭明先生,當時已是財政部閩贛區專賣局荐任科員,也入伍為208師624團機槍1連士兵。

33年12月起,95,000名從軍青年陸續集中入營,除編成青年遠征軍9個師(201師至209師)、2個獨立團,另撥入海軍1000多人赴英、美接艦,並調撥部分特殊專長知識青年充實遠征軍及三軍其他單位;還應女學生從軍報國請求,成立女青年服務隊。

青年軍軍徽.jpg

          青年軍各師的共同軍徽

   民國30年代的中國6億多人口中,文盲與半文盲占9成以上,中學以上程度的知識分子是國家建設的人才基礎,抗戰期間政府在極端艱困財政條件下,仍然提供中等以上學校學生公費待遇,就是著眼於數十萬在學青年,是戰後重建希望所在。如今號召知識青年從軍,不僅是向國內外展現破釜沉舟的決心,更是顯示7年戰爭已快將中國拖垮,面臨無兵可戰的窘迫,不得不徵召國家珍貴人才上戰場。

   民國34年(1945年)4月1日,青年遠征軍第208師在江西黎川正式成立,東南各省(第三戰區)知識青年陸續報到入營。青年軍各師成立時,考量如全師均為新兵,戰力必難在短期內達到臨戰標準,故都有現役的部隊混合編組,稱為「充編部隊」,208師以剛整編完成,具相當作戰經驗的第144師為充編部隊,依「駐印軍」編制編成3團制步兵師,編制員額11,946人。

img011.jpg

青年遠征軍各師編制人員簡表(圖片來源:寸血山河—青年軍二0八師戰誌,頁6)

    首任師長為黃珍吾中將、副師長王晏清少將、參謀長賀鋤非上校、政治部主任詹純鑑上校,師部駐黎川縣城(橫村)。下轄622團(駐鍾賢,團長王大鈞,144師430團充編)、623團(駐三都,團長王永樹,144師431團充編)、624團(駐樟村,團長陸靜澄,144師432團充編),師直屬砲兵(2)、工兵、通信、輜重各營及女生大隊。因知識青年從軍踴躍,編成初期即超編2,000餘人,共11,000餘人,分別來自福建(約4,500人)、江西(約3,100人)、浙江(約3,000人)及安徽(約1,000人),其中青年兵大專程度約占2成,中學程度約占7成。 

青年軍史-5 208師歷任師長-黃珍吾.jpg

青年軍各級幹部都是特別挑選,黃珍吾中將由蔣委員長親自指定,降階擔任青年軍208師首任師長,而一般步兵師師長為少將或上校。    

6月又接收青年軍209師超編的1,000餘人,全師達13,000多人;之後也繼續接收當地師管區徵集之一般新兵2,400多人。11月,原來直屬「青年軍編練總監東南分團」的步兵638團撥入(原為青年軍直屬第1團,團長練仲宏),因而與青年軍209師同為4團制之步兵師,全師人數達16,000人,已是一般步兵師2倍員額。

   青年軍編練不僅為應戰事燃眉之急,也有改革兵役、提高官兵素質、改正風紀陋規、增強戰力等多重意義,目標是建立國軍模範標竿部隊。所以各級幹部挑選遠較一般部隊嚴格,208師團級以上幹部,均由蔣中正委員長親自選任,團以下幹部則多為「東南幹訓班」受美式訓練後,降階派用(因青年軍素質高,當時由其他部隊調入的幹部,大多降階降職敘用,如上尉連長改派中尉排長。);軍士則由從軍青年中擇優考選,集中於東南幹訓班軍士隊受訓。尤其各連之「特務長」(准尉,相當於今之連行政士官長),不但全由從軍青年中考選,還先於東南幹訓班集訓後再分發各連,目地即在根除基層連隊長期以來帳目不清、吃空缺等沉疴弊端。

    青年軍入伍之二等兵月餉法幣300元,僅夠購買肥皂牙刷等基本日用品;伙食比照美援編訓「阿爾發部隊」36個預備反攻東南的步兵師標準,每人每日白米27兩、木柴2斤、青菜2斤、豬肉4兩、食油2兩、黃豆2兩、花生2兩、食鹽2錢,此標準係由美軍軍需中校羅根所擬,時稱「羅根定糧」。雖駐地條件不同,各師伙食水準有差,但仍優於當時其他陸軍部隊。

    青年軍各師原來依照駐印軍的編裝表編成,有資料說青年軍9個師為「全美械」裝備,事實上編練時因美援裝備不足,大部分改以國械裝備訓練。大多數的青年軍師主要武器裝備,要到抗戰勝利之後才得以陸續補充。208師編成較晚,編練完成已是日本投降後的34年8月19日,編成時裝備多來自於第三戰區支援,以及充編的144師,僅部分輕兵器為美械,個人經理裝備則均為國造,一直要到35年6月後,才獲得比較完整的裝備換裝。集訓地區無正式營房,多是借用廟宇、祠堂、學校,或是自行搭建茅草木房。34年10月中旬,因火砲數量不足,將2個山砲營併為1個;12月又因化學裝備不足,撤銷化學兵防毒排。

    抗戰勝利時,青年軍9個師方陸續編練完成,未能實際參戰。208師因靠近東南沿海,奉令準備開赴台灣(另有一說為開赴日本),接受日軍投降並展現國軍新形象,是以部隊改授以憲警常識、國際公法、台語外語(日、英文)、日台兵要地理、國際禮儀、台灣要覽等為特種教育課目。

    34年10月11日,青年軍208師從江西駐地分四梯次出發,沿途徒步行軍為多,部分路段車運或水運,越過武夷山脈,經福建泰寧、將樂、順昌、南平等縣,30日全師抵達福州,各團分駐城郊,繼續施以赴台灣接收任務的各項特種教育(台語、日語及台灣史地等);11月在福州舉行「青年軍生活工作展覽會」,以青年軍日常的食衣住行及訓練操課狀況,展現國軍的新形象。此時共同編入第31軍(由青年軍編練總監東南分團改編,軍長黃維)的青年軍209師也奉令前往福州,原本安排這兩個青年軍師將前往台灣,故增發新裝備,士官兵每人一雙皮鞋,軍官改穿馬褲、長靴,配武裝帶及短劍,以壯軍容。

當時政府原安排全美械的駐印軍(新一軍、新六軍)接收東北,第31軍(青年軍208、209師)接收台灣,意在向淪陷區人民展現國軍堂堂軍威。駐印軍有戰功,但青年軍在抗戰期間幾乎未發一槍一彈,故遭許多高級將領反對,認為有如韓非子外儲說左上所載:「手足胼胝、面目黧黑,勞有功者也,而君後之。」對艱苦奮戰八年的其他部隊不公,所以最後是由第70軍及62軍來台接收。

    12月31軍奉令改調浙江,208師徒步行軍,31軍軍部與209師則搭船北上。208師分5個梯隊,於12月20日出發,行軍30餘日近1000公里,最後一梯隊於35年1月30日抵達浙江,全師分駐吳興、德清、餘杭、臨安一帶,持續訓練並擔任駐區綏靖任務。

    35年2月20日,青年軍208、209師在杭州筧橋機場接受國民政府蔣中正主席校閱,由208師師長吳嘯亞任閱兵指揮官,各團正步通過司令台,並由蔣主席授槍給青年軍代表。

青年軍史-5 208師歷任師長-吳嘯亞.jpg

                       青年軍208師第二任師長吳嘯亞將軍

 

抗戰勝利後,政府再也無力負擔龐大軍費,國軍精簡裁編勢在必行,知識青年從軍救國的目標亦不復存在,青年軍同學(青年軍官兵彼此之間習以「同學」相稱,與當時其他部隊官兵互稱「同志」不同)間退伍復員呼聲日起。然而青年軍為史無前例的高素質軍隊,就此復員解散殊為可惜,故配合戰後國家建設需要,儲備國防基層幹部,以青年軍為基礎,籌建國軍預備幹部制度,此即為我國施行「大專預備軍官」制度之濫觴。

    35年3月1日,政府於軍事委員會下設「青年軍復員管理處」(後改制為「預備幹部局」),辦理青年軍復員及國防預備幹部組訓,208師及209師歸該處東南分處管理。各師先施以3個月預備軍官教育,並訂6月3日為首屆「復員節」,全國各地青年軍開始復員,各師青年兵取得預備軍官適任資格後陸續離營。208師青年兵復員後,有3,399人就學、4,776人就業、1,466人返鄉,合計9641人;另有614人志願留營,擔任基層幹部(原充編部隊及地方徵集新兵不列入青年兵復員統計之內)。

    為輔導復員青年兵就學、就業,各地設置青年中學6所及職業訓練班5處,其中浙江嘉興設立青年中學與職訓班各一,以208師復員青年兵為主要招收對象。嘉興青年中學35年10月開學時,有初高中部學生1,500多人。36年冬以207師復員青年兵為主的長春青年中學因東北戰事逆轉,又有1,500多名學生併入嘉興青中;38年1月,嘉興青中停辦,先後有600多名師生來台,是青年軍各師同學來台最多者。

-------------------------------------------------------------

下一篇:整編第208師時期 (https://andro0918.pixnet.net/blog/post/230434375-%E8%BA%8D%E9%A6%AC%E9%A9%83%E9%A8%8E-%E5%85%89%E6%AD%A6%E4%B8%AD%E8%88%88%E2%80%94%E9%99%B8%E8%BB%8D%E6%AD%A5%E5%85%B5%E7%AC%AC210%E5%B8%AB(%E4%BA%8C)%E6%95%B4%E7%B7%A8)

arrow
arrow

    猛沃營參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