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甲兵師及裝甲步兵師改編

民國53年「明德專案」德國顧問孟澤爾將軍即已建議,陸軍應成立一個「摩托化步兵師」,因為當時15個前瞻步兵師每師平均只有各式車輛521輛,為平時減額編裝的45%、戰時滿額編裝的38%,也無戰車編制,火力與機動力明顯不足。經國防部核准,指定由步兵41師為摩托化步兵師,平時維持原編制,戰時增編2個戰車營、1個汽車營及1個裝甲兵工保養連。41師從54年6月28日開始,以團為單位,在桃園楊梅鼎興營區搭配支援車輛,進行8週的摩托化與聯合作戰訓練(代號「太平一號」),到55年2月16日全師完成輪訓。

56年7月,原訂41師要接受摩托化複訓時,正逢該師兩年一次外島輪調,將赴金門與93師對換,因此改由33師進行摩托化訓練。此一轉折使58年嘉禾案編成裝步師時41師還在金門,所以選定由已完成摩托化訓練的33師改編,41師在年底返台後反而裁編為預備師。


嘉禾案裝甲部隊改編重點:
  1.師以下取消「團」編制,改為3個旅。裝甲師轄2個裝甲旅及1個裝步旅,裝甲步兵師轄1個裝甲旅及2個裝步旅,以及師部連、憲兵連、裝騎營、工兵營、通信營、砲指部、支指部;各裝甲旅有2戰車營1裝步營,裝步旅有2裝步營1戰車營。裝1師11、12、13旅;裝2師24、25、26旅;裝步33師97、98、99旅。
  2.裝甲師5個戰車營,裝步師4個戰車營。裝1師711-715營,裝2師721-725營,裝步33師731-734營。
   3.裝甲師4個裝步營(除原有3個營外,從33師各再調撥1個步兵營),裝步師5個裝步營。裝1師111-114營,裝2師121-124營,裝步33師131-135營。

   4.裝甲師平時減額編制10609員,裝步師平時減額編制10888員。
   5. 3個甲種師改編後均直屬陸軍總部,平時由裝訓部督導。

裝校隊史館嘉禾案.jpg

裝訓中心隊史館中嘉禾案裝甲部隊改編圖(攝於民國102年)。這張圖有幾個問題,首先當年只稱嘉禾案或嘉禾計畫,而沒有「嘉禾一號」這個案號,因為當時並未計畫一年後還會再來一次大改編的「嘉禾二號」;其次各師之下的三個旅番號都加上「獨立」,不符合番號賦予規則;而且右下角裝步三三師所轄的三個旅番號應該是97、98、99旅。

 

甲種師改編從58年7月開始,兩個裝甲兵師由原來的裝1師及裝2師調整組織而成,每師下轄3個旅4個戰車營(另各有1個營駐金門)與4個裝步營;裝甲步兵師則由33師改編,編成4個戰車營(其中2個營駐金門)與5個裝步營。

 

勝利之光5810-1可能是裝步33師.jpg

陸軍建軍史上第一也是唯一的裝甲步兵師--裝步第33師成軍典禮(勝利之光月刊,民58年10月)。由於裝甲車數量不足,裝步33師成軍時,5個裝步營編制共約600輛裝甲車全部缺裝,而以各式輪型車輛代用,所以上圖中看不到一輛履帶車輛。

于豪章上將紀念集(民89年版)-16長城一號演習.jpg

為驗證新編的組織與戰力,裝甲單位完成改編後,於59年1月14至17日,由裝2師24旅與裝步33師98旅進行「長城一號」旅對抗演習。(于豪章上將紀念集,國防部史編局,民89年)

 

前瞻師改編重裝步兵師

依嘉禾案計畫,陸軍14個前瞻步兵師將改編為11個重裝步兵師及1個裝甲步兵師(原有15個前瞻師,81師已於55年8月6日與陸戰隊第1旅合編為陸戰第2師),所以有2個師要降編為預備師。陸軍總部作戰署依之前三個年度各師評比(訓練、軍紀、高裝檢、校閱、政治教育等)綜合成績排序,14個師中92師最後、32師次後、41師倒數第三。(前6名依序為84師、93師、19師、69師、58師、27師。)

 裁編步兵師茲事體大,牽涉因素十分複雜,陸軍總部於58年7月19日呈報國防部的公文中,建議裁編92師與32師或92師與41師,兩種方案二選一。經國防部請示總統,總統批示:「前瞻師中成績最差及進步最慢與風氣不良之師,以此為改編之標準呈核。」9月,國防部再呈總統,以32師近三年違法事件最多(111件),41師次之(109件);再考量92師雖然總成績墊底,但要半年後才從金門輪調返台,而41師卻立即將由金門輪調回台,正好配合改編規劃期程,所以最後總統核定41師以及駐屏東潮州的32師改編為預備師(第1、第2軍團各1個師),92師留下。

于豪章上將紀念集(民89年版)-13 32師改編預3師前.jpg

58年8月32師即將降編為預3師前夕,陸軍總司令于豪章特別前往視察以安撫軍心(于豪章上將紀念集,國防部史編局,民89年)。32師(實踐部隊)在民國40年代初期曾被指定為日本顧問指導的「白團實驗師」,也是當時唯一的獨立步兵師。

 58年7月,以第2軍團69師為試驗部隊,開始為期11週的改編訓練,69師也因此成為第一批量產國造57式步、機槍的換裝單位。其他11個前瞻師之後陸續改編,至12月完成。此次改編步兵師的編裝構想、組織結構及戰術運用雖有不同,但仍延續強瞻師加強支援單位,以增加持續作戰能力的編裝概念。

 重裝步兵師改編重點:
    1. 師以下廢團改旅,取消「團」編制,改以「旅」。旅為作戰指揮機構,團原有的各項支援功能,向上移給師或向下移給營,營取代團成為基本戰術及行政單位。
    2 .支援指揮部下設補給運輸營、保養營、衛生營。
    3. 砲兵指揮部下有3個105榴砲兵營、1個155榴砲兵營,戰時增編1個防空營。
    4 .戰時增編1個戰車營及航空隊、化學兵連。
    5 .步兵營增設兵器連,原步兵團直屬42砲連、106砲連分散至各步兵營兵器連;營部連另增設支援排。
    6 .步兵連編裝能完全脫離道路,進行越野或山地作戰。
    7 .各師仍用原番號,各旅用原團番號,各步兵營依序為第1至第9營,各砲兵營番號為師番號乘以4後依序遞減。
    8. 全師平時減額編制9998員(後下修為9943員,部隊編裝年年都有變動,此處為當時初編成員額)。

國史館民65兵器連42砲.jpg

重裝師步兵營的兵器連有一個4門砲的4.2英吋迫砲排,4.2英吋約為106公厘,讓步兵營營長可以直接掌握指揮相當於一個105榴砲連的支援火力。(國史館)

國史館民65步兵連編制A.jpg

重裝師的步兵連編裝設計,是全連要能脫離道路機動,所以沒有前瞻師時期的車輛、75無座力砲等重裝備編制。(國史館)

重裝師步兵營的編制,有不少來自於「實驗步兵營」的編裝驗證。實驗步兵營於56年因「明德專案」德國顧問建議,將68師204團第2營改編而成,擔任陸軍訓練作戰發展司令部戰鬥實驗中心之實驗示範部隊,任務是「實驗發展編裝、準則及軍品性能,以為國軍作戰發展之重要參證。」(請參見: 實驗步兵營 )


輕裝師改編    
 陸軍原有6個輕裝師,其組織架構與前瞻師同為步兵3團9營及砲兵3營,但員額與車輛、火砲等大型裝備較少。嘉禾案新編輕裝師只有5個步兵營及1個砲兵營,且員額是原來一半左右,又無旅級機構容納原團級人員,因此改編較為複雜。

 每一輕裝師先縮編為7個步兵營與1個半砲兵營,然後抽出2個步兵營與2個砲兵連,成建制分撥給兩個重裝步兵師,如輕裝第10師由軍團司令部抽籤決定步1營及砲2連撥給68師,步2營及砲5連撥給93師。其他編餘人員的處理,45歲以上大陸來台資深軍士官、老弱或家累過重者,先編成警備大隊後,待命移交警備總部,或直接同意其退伍轉業。留任之編餘軍士官依其志願與專長調撥其他單位;編餘的義務役軍士官兵由軍團統一調撥其他單位。

 輕裝師改編由第1軍團第9師為實驗部隊,於58年7月開始進行。原25團部隊編成步兵第1、2營,26團編成步兵第3營,27團編成步兵第4、5營。經實驗部隊訓練及期末演習驗證後,在師與營之間增設1個旅級的「步兵指揮部」(輕裝師改為5營制編制,有仿效美國陸軍在1960年代曾經有過的「五角師」之意。五角師不設團、旅,而由師部直接指揮5個戰鬥群,以提升在核子戰場環境中的作戰效能。但經驗證師部作戰指揮負荷過重難以兼顧,還是需要有有一中間指揮層級。)58年12月6個輕裝師陸續改編完成。(請參見: 輕裝師 )

 輕裝師改編重點:
    1. 師以下取消「團」編制,直轄5個步兵營及砲兵營、支援營各1,工兵、通信營縮編為連;戰時增編1個人力運輸營。
    2. 師與營之間設1個旅級的「步兵指揮部」,其下無固定編配的營,平時擔任訓練督導,戰時承師長之命為戰鬥群之作戰指揮。
    3 .砲兵營下有5個42迫砲連。
    4 .支援營下有補給連、運輸連、保養連、衛生連等4個連。
    5 .步兵營增設兵器連,下有81迫砲排、機砲排(90無座力砲及機槍,後改為75無座力砲排)等2個排及噴火組。
    6 .步兵營編裝可以能完全脫離道路,以人力或馱馬獸力機動,以進行越野或山地作戰。
    7 .各師仍用原番號,各步兵營依序為第1至第5營,砲兵營番號為師番號乘以4。
    8 .全師平時減額編制4591員。
   

月刊15山地作戰輕裝師伴行車.jpg

輕裝師步兵營沒有機動車輛的編制,輜重補給依靠人力伴行車載運,戰時則在營部連增加一個人力運輸排的編制。(中國陸軍月刊15期,民51年3月)

 

預備師與新訓中心合併

 原有9個預備師及12個新兵訓練中心(步兵9,砲裝工各1),合編為7個預備師,加上2個前瞻步兵師降編(32師為預3師、41師為預4師),預備師仍為9個。

 預備師改編重點:
  1 .7個師依重裝師型態編成(預1、2、3、4、6、7、8師),平時員額3000人;2個師依輕裝師型態編成(預5、9師),平時員額1500人。
   2. 預1師至預5師共5個預備師(重裝4、輕裝1)編配預備部隊訓練指揮部,負責後備軍人召集教育;預6師至預9師共4個預備師(重裝3、輕裝1)編配步兵訓練指揮部,負責新兵訓練。
   3 .以每一新訓中心改編為1個旅為原則。新竹地區第一(關東橋)、第二(埔頂)及工兵新訓中心(斗煥坪),為重裝預備第6師;台中地區第三(坪林)、第四(竹仔坑)、第五(車籠埔)中心,為重裝預備第7師;嘉南地區第六(崎頂)、第七(中坑)、第八(隆田) 中心,為重裝預備第8師;台南第九(官田)中心,為輕裝預備第9師。
   4. 5個後召教育預備師為重裝預備第1師(成功嶺)、重裝預備第2師(大湳)、重裝預備第3師(后里)、重裝預備第4師(仁武)、輕裝預備第5師(花蓮)。

65年11月1日9個預備師統一型態,均比照重裝步兵師組織架構(但砲兵只有3個營、工兵營只有營部與營部連及1個工兵連;且支援指揮部,保修、運輸、補給、衛生等營直屬師部;裝騎連改為搜索連),平時員額2353員、戰時12986員。以101、108師為實驗單位試行,全部9個預備師於66年7月1日編成。

畫刊133新訓中心光隆車籠埔大林.jpg

民國60年前後新訓中心,當時新兵訓練為13週(中國陸軍畫刊)。嘉禾案將預備師與新訓中心合併,並區分為重裝、輕裝兩種編制,也分為新兵訓練及後備軍人召集兩種任務屬性(分屬預訓部及步訓部)。但是到65年11月9個預備師統一為重裝師型態編裝,同時接訓新兵與後備軍人召集。

 

空降及特種部隊改編

 陸軍空降部隊原於54年7月以「空降步兵教導團」改編成立「陸軍空降司令部」,另增編通信、工兵連、支援砲兵營;56年6月再擴編為2個空降旅、1個勤務營、1個空降訓練中心、1個教導營、2個直屬連及1個憲兵排。58年12月「嘉禾案」改編,增編步兵第7營,原教導營改為步兵第8營,仍為2個空降旅。

 「特種作戰指揮部」與「特種作戰部隊司令部」合併為「陸軍特種作戰司令部」,隸屬陸軍總部,駐地由桃園大湳景雲新莊遷回龍潭虎嘯營區。下轄特種作戰1、2、3、4總隊(共24個大隊)。

陸軍特種部隊編有4個總隊(旅級),第1總隊由原反共義士總隊改編,第2、3總隊由47年3月1日成立之「三一訓練班」結訓幹部擴編而成,成員依大陸原籍貫編隊,第4總隊由滇緬泰邊區撤回之「國雷案」游擊部隊改編;另設有特戰學校負責幹部培養與專長訓練。嘉禾案改編時,大陸來台的資深官兵因年齡增長已有不少轉調其他部隊或退役,而以台灣入伍的年輕官兵補充。

60年空降與特戰兩個司令部再合併為「陸軍空降特戰司令部」。

中國陸軍畫刊6112-1空降步兵空降服裝.jpg

嘉禾案改編後空降與特戰單位合編於「陸軍空降特戰司令部」,但是所屬部隊仍是空降與特戰分立,2個空降旅是會跳傘的輕裝步兵,4個特戰總隊才是突擊與敵後作戰的特種部隊。(中國陸軍畫刊,民61年12月)

 

 58年12月,各重裝師原有之成功隊(陸軍蛙兵)擴編為34員;改編為裝步師的33師與改編為預備師的32師,其原有成功隊由第2軍團合併擴編為「成功第二大隊」,金防部所屬成功大隊(兩棲偵查連)則改編為「成功第一大隊」。62年10月兩個成功大隊再與「陸軍1001、1002連」以及「反共救國軍海上突擊隊」合併,整編為「陸軍101兩棲偵察營」(海龍蛙兵)。

畫刊121成功隊海龍M2卡賓槍.jpg

陸軍各前瞻師原來都編有成功隊,駐防外島期間負責當面匪情蒐集、離島補給等任務。嘉禾案後各單位成功隊陸續集中整併,62年在金門併編成101兩棲偵察營迄今。(中國陸軍畫刊121期,民60年9月)

 

政戰特遣隊類似美軍特戰部隊(綠扁帽),以政治作戰六大戰法(思想戰、情報戰、心理戰、組織戰、謀略戰及群眾戰)靈活運用,專長敵後滲透情蒐與游擊作戰。57年8月龍潭特戰學校「特遣班」第一期結訓, 59年第三期結訓後,嘉禾案正式編成3個軍團級政戰特遣隊( 第1、第2軍團及金防部),代號龍虎、飛鷹、鐵血,通稱「老三隊」。

中國陸軍畫刊6007政戰特遣隊.jpg

政戰特遣隊當年是機密單位,外界甚少聽聞,因以「政戰」為名,常被誤會是各師負責文宣康樂的「政戰隊」。(中國陸軍畫刊,民60年7月)

 

軍、軍團及金馬澎防衛司令部改編

嘉禾案的目標之一,是要簡化指揮體系,改進高司單位幕僚組織與精簡後方機構員額,以充實作戰單位員額。

 原有6個軍(1、2、3、8、9、10)番號不變,從58年7月至10月完成改編。改編重點為:
    1 .原甲種(非美援)編制的第10軍與其他5個乙種(美援)編制的軍,統一型態為相同編制。
    2 .第10、第8軍分別外調馬祖、澎湖,接替該防區指揮之責。原馬、澎防衛司令部番號保留,人員與第8、第10軍軍部併編,防衛部由軍部兼任,軍長兼司令官。
    3 .原駐金門的第3軍部分與金防部併編後,軍部及直屬部隊調回本島。
    4 .軍砲兵增編2個155榴砲營、1個40高砲連。
    5 .各軍編配1個戰鬥工兵群。
    6 .軍司令部所屬後指部改編為勤務設施組、保養維修組及補給組,原各特業組之軍醫、裝甲、工兵、兵工、憲兵、經理、通信、運輸、化學兵等各組,分別併編入第1、3、4處;政戰部原6科併編為政1至政4科。

澎防部與軍部合併.JPG

馬防部、澎防部原為軍級單位,58年7月直接以一個軍部接替,由軍長兼司令官,等於裁掉兩個軍司令部的員額。(澎防部隊史館)

 

62年嘉禾案後軍組織陳守山.jpg

嘉禾案後第2軍組織圖。(臺籍首位上將總司令--陳守山口述歷史,國史館,民91年。)

 

師、軍級單位完成整編後,59年1月進行軍團改編。原有2個軍團(第1、第2) 番號不變,軍團級的金防部番號也不變。
    1. 軍團司令部砲兵組、裝甲兵組併編於第3處,憲兵組併編於第1處,化學兵組分編於第3處及後勤支援指揮部。
    2 .增設後勤支援指揮部,納編原工兵、通信、運輸、兵工、經理、軍醫各組,以及化學兵組之一部,負責後勤作業與技勤部隊之指揮。
    3. 原直屬軍團的工兵指揮部降編,改隸新成立的軍團後勤支援指揮部;所轄2個工程工兵群裁撤,其下6個工程工兵營縮編為5個,與作業支援營及測量連均直屬工兵指揮部。
    4 .政戰部第6組裁撤,業務分撥其他各組。
    5 .各軍團原配屬澎湖、馬祖防衛司令部之戰鬥及勤務支援部隊,繼續配屬;原配屬金門防衛司令部者,除砲兵643營及心戰中隊外,均改編為金防部所屬單位。
    6 .原軍團所屬兵工、運輸、軍醫技勤部隊縮編。
    7 .第一、第二、第三士官學校改隸陸軍訓練作戰發展司令部。

畫刊109金門第三士校.jpg

59年9月陸軍總司令于豪章巡視金門陸軍第三士官學校,照片中學生是從金門、馬祖招收的初中畢業生。(中國陸軍畫刊109期,民59年9月)民國45年國軍正式建立士官制度,46年分別由北部第1軍團在桃園、南部第2軍團在鳳山成立陸軍第一、第二士官學校,召訓現役資深優秀士兵施以士官教育,結訓後晉升下士,54年又在軍團級的金防部成立第三士官學校;54年開始招收初(國)中畢業生。59年嘉禾案後三所士校由軍團級司令部改隸陸訓部。

 

兵科學校與訓練指揮部合併

58年12月,將步兵、砲兵、裝甲兵、工兵、通信、技勤(財經、兵工、化學、運輸)各訓練指揮部(兵監單位),分別與相對兵科學校合併,如「陸軍步兵訓練指揮部暨步兵學校」,指揮官兼任校長,幕僚具指揮部與學校雙重身分。

 

增編飛彈及航空部隊

 58年11月,陸軍飛彈605群增編663營(第2個勝利女神飛彈營);59年將原有之各航空單位,整編為陸軍航空第1大隊及第10機動中隊。

 

東引反共救國軍改編

 東引反共救國軍原是特種游擊部隊,最早是浙江、福建、廣東的海上游擊隊合編而成,50年代之後的兵員撥補,除中高階幹部輪調外,主要是犯過懲處或刑滿復補的士官兵(回役兵)。民國50年代東引反共救國軍指揮部(指揮官為軍長級),下轄2個支隊(師級)、6個步兵大隊(營級)、1個砲兵大隊、1個海上大隊,除東引外,另分駐烏坵,並在澎湖西嶼設基地營,各大隊輪流進訓。隨著資深士官兵年齡老化兵源不繼,勢必進行正規化改編,59年6月1日,反共救國軍改編生效,繼續使用反共救國軍指揮部(「救指部」)番號;編餘之300多員返台撥補其他單位,資深士官也與台灣的後勤單位及預備師輪調;刑滿復補的回役兵不再專送救指部,改由一般義務役常備兵、軍校畢業生與預備軍官撥補。(據當時救指部參謀長歐陽禮將軍日記,59年4月至該年底,東引補充預備軍官29人,一般義務役士官兵約1600人,回役兵尚餘700多人。)

中國陸軍畫刊5112東引反共救國軍.jpg

民國51年東引反共救國軍士官兵(中國陸軍畫刊,民51年12月)。東引隸屬福建省連江縣,但圖中文字說明卻是江浙籍戰士戌守家鄉淨土,原因是44年4月由大陳撤回台灣的反共救國軍江浙縱隊,整編後番號為反共救國軍第一總隊,11月底由中將指揮官夏季屏率領,從澎湖乘機帆船數十艘移防東引,其後雖然又與澎湖的第二總隊(福建籍占多數)換防,但49年9月9日第一總隊與第二總隊併編為「陸軍反共救國軍」後常駐東引,因此救指部江浙籍資深官兵極多。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猛沃營參一 的頭像
    猛沃營參一

    猛沃營參一

    猛沃營參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