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陸軍整編 (2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民國47年3月,列為實驗師的第19師尚在訓練中,陸軍總部指示南北兩個軍團司令部各自指定1個師,為前瞻計劃第一批正式改編部隊。總部同意南部第二軍團選定第84師,訂於6月初進駐台南新化基地,7月1日正式編成開訓;但北部第一軍團原提報第33師或第58師擇一,總部第三署均不同意,第五署建議改為預訂4月從金門輪調返台的第26師,第三署也有意見。

3月20日,陸總第三署簽報第一批改編之步兵師選擇建議,除第二軍團84師沒有問題外,何師應為第二個師,共列出5個案,列入選項的有32師、93師、92師、81師、26師,各有不同考慮。其中屬於南部第二軍團的92、93、81師如中選,則在完成改編訓練後,改調北部第一軍團。

為解決各步兵師改編進訓順序爭議,4月28日美軍顧問團陸軍組建議應全盤考量規劃。部長及總司令指示陸軍總部於5月初與美軍顧問組密集協商,依照俞部長「19師、34師整編後不外調」、「48年7月底前完成7個師改編」兩項原則指示,以及各師原已排定的「銀虹計劃(步兵師本外島輪調)」、「夏陽演習(三軍聯合演習)」、「基地訓練」、「兩棲訓練」、「衛戌勤務」等共七項因素,將各步兵師未來預定任務重新安排,排定改編順序:
1.    一年之內完成兩個軍團各3個師,合計6個師(81、34、84、26、92、32師)的改編。
2.    各師改編分作3階段:預備訓練2個月(美方建議3個月)、正式改編半個月、改編後基地訓練4個月。
3.    34師優先改編,完成後與19師擔任兩棲突擊演習及夏陽演習任務,暫不輪調外島。
4.    調整各師輪調外島及台北衛戌勤務時間。
5.    尚未進行改編之各師,應繼續進行年度基地訓練。

5月14日陸軍總部頒布「前瞻計劃步兵師改編進度表」及「前瞻計劃步兵師整編計畫大綱」,確定各梯次整編進訓期程。正式改編的第一梯次為84師、第二梯次為34師,之後依序為81師、26師、92師、32師,目標是在民國48年底前完成7個師(含19師)的改編。

84師前瞻師改編昆陽演習584旅隊史館坦克貓.jpg

文章標籤

猛沃營參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民國46年11月,選定陸軍第一軍團第一軍的步兵第19師(原18軍118師,虎軍部隊,師長唐俊賢少將)為前瞻計劃改編試驗部隊。12月10日陸軍總部令頒「前瞻計劃—裝備調撥計劃」,依照試驗步兵師主要裝備編制表,從庫存及全軍各單位抽調補足第19師所需武器裝備。12月20日令頒「前瞻計劃演習編裝表」;12月21日令頒「前瞻計劃訓練大綱」。

12月30日第19師在台中后里基地完成組織及人員調整,主要變動為增編一個支援指揮部、砲兵增編一個營、工兵營增編一個連;團以下之本部連與勤務連合併為勤務連;九個步兵營的重兵器連撤銷,人員補入各步兵連。

前瞻師試驗部隊第19師,前身為古寧頭戰役榮獲虎旗的118師。.jpg

擔任前瞻師改編實驗部隊的步兵19師(虎軍部隊)前身為十八軍118師,在民國38年10月金門古寧頭之役立下戰功,獲頒榮譽虎旗。

 

47年1月1日正式改編,1月15日試編部隊開始訓練,由於是第一個實驗師,所以寬列時間至6月底前完成。其中16週為正式訓練時間,另外增列3週為例假日、教育延誤及部隊長運用時間;還有3週是各階段訓練不合格單位複訓時間。

如此牽涉層級之高範圍之大的整編案,從政策確定、編裝研擬、人員裝備調撥、訓練計劃擬訂、實驗部隊編成與開訓,只有大約5個月的時間,實在過於倉促,其間諸多困難問題,只能邊走邊解決。實驗師所需各項美援武器裝備車輛,大多尚未運抵台灣,還得從全軍抽調,或以「代用裝備」抵充。甚至實驗師所需換裝的5000多枝M1半自動步槍,尚缺2000枝,一度還陳請國防部同意,要從金馬外島抽調。

勝利之光87期5103-M1步槍.jpg

前瞻師的步槍兵編制武器為美造M1半自動步槍,但當時美援M1步槍數量不足,且優先換裝調防金馬外島的步兵師,因此19師改編前瞻師時,還須從其他部隊調撥M1步槍補足編制。(勝利之光月刊,民51年3月)

 

文章標籤

猛沃營參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陸時期的陸軍總員額接近300萬人,但武器裝備及戰術觀念落後,缺乏火砲、裝甲與防空戰力,後勤補給能力也難以維持長期作戰,只能靠為數眾多的步兵奮勇衝鋒白刃博殺,所以兵力運用大多以「軍」為單位,以人數優勢彌補戰力的不足。抗戰時面對裝備其實也只能算二流的日本陸軍,常常以幾倍兵力圍攻日軍卻無法得手,戰損比卻高達六比一。

國軍從民國13年黃埔建軍以來,長期處於困窘不足的狀態,連年戰亂也無法持續循序漸進的建軍規劃。民國20年代在德國顧問協助下,雖然完成三個德式步兵師(36、87、88師)的整編、成立特種兵科(裝甲、通信、交通等兵科)先導單位,並編練中央教導團作為全軍示範,但是這幾萬人在抗戰第一年就損失殆盡。抗戰後期由英美兩國支援,在印度編練的新一軍、新六軍,可以算是陸軍現代化的濫觴,在此基礎上預定再編練33個步兵師的「阿爾發部隊」(合計13個軍39個師),作為反攻東南各省的主力,因為日本投降而未竟全功;新一軍、新六軍也在之後幾年的國共戰爭中陸續耗損。

二戰大戰期間美英德蘇等國陸軍編裝均已進入機械化,講求多兵種的協同作戰,因為機動力與火力的加強,「師」的戰力更強大也更靈活,取代「軍」成為戰略單位。而我國陸軍從抗戰到撤台,雖然幾經整編,仍然是俞大維所說的「一次世界大戰的型態」。民國45年軍改為指揮機構,其下不再編配固定的師。軍團、軍、師之間沒有編制隸屬關係,而以步兵師為戰略單位,軍團與軍為作戰指揮機構,並提供各師的支援。雖然調整編裝,擴充砲兵與技勤單位,但沒有足夠裝備,以致戰鬥部隊與戰鬥支援部隊、勤務支援部隊之間戰力不平衡,缺乏火力、機動力與持續作戰能力。

「師」是現代化戰場的主角,因此師的改編是前瞻計劃核心,所以國防部長俞大維特別重視。美軍顧問團陸軍組應俞部長要求,提供美軍1957年步兵師編裝表,作為陸軍整編參考。俞大維知道,想要讓陸軍藉著一次大整編,就要趕上40年的落後,不論在硬體軟體,都是好高騖遠不可能的事。所以此一階段目標是將陸軍轉變為「二次大戰的型態」,而之所以稱為「前瞻師」,因為這是過渡時期編制,完成火力、機動力與「原子戰場生存力」提升後,再研擬第二階段整軍計畫,以逐步完成現代化陸軍之整建。

46年上半年改編計畫開始啟動,預訂次(47)年1月先試編2個實驗師,並陳報總統核准。8月陸軍總部提出「戰力增強及編裝現代化方案」呈報國防部,原訂名為「神州計劃」9月23日國防部函令更名為「前瞻計劃」。

蔣中正總統十分重視「前瞻計劃」,多次聽取國防部、美軍顧問團的簡報,各個階段的進度與變化,國防部都要上「大簽」陳報總統;總統也多次視察前瞻師編練與親校成軍後演習。50年4月,規劃反攻大陸作戰的「國光計劃室」成立,6月前瞻計劃完成15個前瞻師,二者時間上的銜接絕非巧合。

002-080102-00071-009-001A.jpg

民國46年11月30日前瞻師改編計畫定案,被選為試驗部隊的步兵第19師即將進入后里基地改編,陸軍總司令彭孟緝向蔣中正總統簡報計畫內容。(國史館)

 

「前瞻計劃」包括軍團、軍、師三個層級的整編,俞大維部長特別重視「前瞻師」的整編,多次親自與美軍顧問團團長及陸軍組長會談,聽取陸軍總部改編進度簡報並作政策裁示。更高層級的軍團及軍的改編,反而授權陸軍總部直接與美軍顧問洽商協調。

文章標籤

猛沃營參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瞻計畫--陸軍現代化的第一步

「前瞻計畫」是中華民國政府撤退來台灣,陸軍部隊經過初期的混亂與整編,大致恢復元氣後,由國防部俞大維部長策劃,在美軍顧問的協助及指導下,從「一次世界大戰的型態,轉變為二次大戰(及韓戰)美軍的型態」,提升火力、機動力與核子戰場生存力,所改編的步兵部隊,為過渡時期編制,目標是繼續向現代化陸軍轉型,故稱「前瞻(Forward Look)」。

前瞻計畫分師、軍及軍團三個層級,而以步兵師整編為核心。從民國47年1月到50年6月,以19師為試驗部隊,三年半之間共完成15個前瞻師(番號依序為第17、19、26、27、32、33、34、41、58、68、69、81、84、92、93各師),以及5個軍部、2個軍團部的改編。另外6個未經改編的步兵師(第9、10、46、49、51、57各師),則從50年7月開始,參照前瞻計畫編裝精神,以邁進計畫為代號,由第9師為試驗部隊,陸續改編為輕裝師。

本文於民國102年9月發表於「突擊」月刊(已停刊)99期,這幾年又陸續蒐集資料、檔案、照片修正補充,重新編排後再次刊登,期待網友多多指教

 

關鍵人物--國防部長俞大維
 
要談前瞻計畫,必須從俞大維部長說起。

民國43年9月20日,俞大維接任國防部長,此後直到54年1月14日卸職,是中華民國在任最久的國防部長。10年3個月的時間中,在美援的幫助下,主持建軍備戰大計,使國軍脫胎換骨,成為東亞勁旅。

俞大維出身浙江紹興望族,生於清光緒22年(1897年),為清末名臣曾國藩之外曾孫,是天才型的人物。民國7年22歲時留學美國哈佛大學哲學系研修數學,僅3年就取得碩士與哲學博士學位,隨獲哈佛大學獎學金資助,至德國柏林大學深造,專攻數理邏輯與哲學。留德期間興趣逐漸轉向彈道研究,成為國際知名彈道學專家。

文章標籤

猛沃營參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民國38年前後,陸續從大陸及沿海島嶼撤退來台的陸軍單位番號繁多,但大多殘缺不全,人員不到編制數的三分之一,而且大多數的部隊戰力貧弱,徒具其名而已。據王俊昌、陳亮州整理,在陳誠將軍的主政下,此時期陸軍整編可分為:

第一階段:38年8月15日東南軍政長官公署成立前,大陸撤台及台灣原有部隊之整編,整編出高級指揮單位有江蘇浙江綏靖總部、福州綏署廈門警備部、台灣省警備總部,部隊則有第6、8、12、13、22兵團,其下編併成21個軍。

第二階段:東南軍政長官公署成立後,高級指揮單位均隸屬長官公署指揮,並改編為:福州綏署、舟山指揮部及防衛部、台灣防衛部、澎湖防衛部、廈門警備部,兵團則有第6、8、12、22兵團,共下轄16個軍。

第三階段:38年10月底古寧頭戰役之後,再行精簡,高級指揮單位有:舟山指撣部、台灣防衛部、金門防衛部、澎湖防守部,部隊由16個軍編併成11個軍。

第四階段:39年3月陳誠就任行政院長之後,海南、舟山部隊陸續撤台,陸軍裁併6個軍、24個師,裁撤華中、華南、東南3個軍政長官公署、海南防衛司令部、舟山防衛司令部,及其所屬機關89個;海軍成立、改編成立49個單位、撤銷79個單位;空軍則成立、改編成立20個單位、撤銷58個單位。

當年國軍來台部隊的總數,各方研究、推估不同,即使國防部檔案中的數字也未必完整,大致而言民國40年代初期,總人數約在50餘萬至60餘萬人,其中陸軍約50萬人上下。國史館收藏的檔案中記載,民國42年國軍預算員額為597713人,多年以來「六十萬大軍」的説法即始於此。

 

1950年代初期軍事反攻計畫-39-42年國軍員額-2.jpg

國史館檔案記載民國39年初國軍總員額有80萬人,但是當時狀況混亂因此應非確實數字,之後經過多次點校整編,到41年時總員額為597713人。(1950年代初期國軍軍事反攻之研究,陳鴻獻著,國史館,民104年)

 

文章標籤

猛沃營參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