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三松滬之役我隨部參戰,蘇州河一戰腿部負傷。」(先父自傳)

 

首次上戰場,老爸自傳只留下這輕描淡寫的兩句話,實際上卻是血肉橫飛,九死一生。

關於稅警總團松滬會戰作戰經過,各方記述的幾個重要日期,前後有差到一週以上,但作戰過程沒有太大不同,以孫立人將軍的第四分團資料最多。

本文則以爸爸所在的第五分團團附勞聲寰將軍回憶,以及總團長黃杰「淞滬及豫東作戰日記」為主。第五分團原有兵力約4200多(也有資料記載稅警總團一個分團有5000),最後撤出戰場時,全身而退者僅200多人。

稅警總團剛到上海時被分割使用,各分團由海州經鐵路運輸到達上海,立刻以4個團增援蘊藻濱(上海北郊由西往東流入黃浦江之小河)防線中段的小南翔至走馬塘一帶,填補被日軍攻破的防線漏洞,另2個團在第二線。

930日拂曉(勞將軍回憶錄誤植為93),第五團在上海西北郊南翔車站下車,配屬丁家橋的第八師,由師長陶峙岳指揮,並立即奉命向北攻擊前進,恢復第八師原有之蘊藻濱南岸及北岸陣地。

                             

   稅警總團第五團初抵上海蘊藻濱防線支援第八師作戰(藍色方框)。資料來源 : 國民革命軍戰史,國防部史政局編印。

 

                     

   上圖太小,放大一些,還是看不清楚,不過可以數數看國軍在短短10幾公里正面,擺了多少個步兵師。

 

 上午9時,第五團以丁家橋為軸心發起攻擊,兩營併列,第一營配屬平射砲連在左主攻,第三營在右助攻敵側(爸爸為三營九連排長,是爸爸第一次作戰),第二營為預備隊。日機數十架凌空投彈,官兵身披偽裝網於稻田中掩蔽,以高射機槍對空射擊。攻擊發起後1小時,即進展至丁家橋以北,之後持續作戰至入夜,第一營恢復蘊藻濱南岸陣地(原第八師失守的8個村莊),第三營更越河追擊,收復北岸石駁岸陣地。這是第五團成軍以來的首役,苦戰竟日終於達成任務,官兵傷亡近三分之一約1000多人。

(黃杰日記記載106日第五團從中午作戰至晚間8時,收復蘊藻濱南岸陣地。不知是日期有誤,或是第五團的另一次戰鬥。)

第八師因傷亡過重,縮小防守正面,近3公里寬的南岸防線及北岸石駁岸陣地,移由第五團接防,第五團在此防線前後三週,傷亡官兵近半,只餘2300人。長江三角洲為河口沖積平原,地面下掘數十公分即有水冒出,戰壕有如水溝,土質鬆軟隨挖隨坍;後勤給養為避日軍砲火,只能於夜間摸黑進行。官兵衣褲濕透日夜不得休息,極為艱苦。

107日上午,日軍突破第八軍防線,第五團為軍之預備隊,發動逆襲,爸爸的第五團第三營與第四團第一營,奉命前往橋亭宅阻止突入之日軍,激戰至下午1時傷亡殆半,再以第四團第二營增援。至晚間9時,第四、第五團打到只剩三之一兵力,後撤整補。

108日防線交七十八師接替,第五團改支援三十六師,守備馬橋宅側防陣地。

1012日,第五團重整約一個營的兵力,再次投入戰鬥。

1016日,第五團重編第一營接防朱家宅陣地。

 

                      

 10中旬第五團改支援三十六師馬橋宅陣地(黃色圓圈)。資料來源 : 黃杰撰,淞滬及豫東作戰日記,國防部史政局編印。

 

                                               

                          放大圖

 

第五團連續作戰多日,由於有高射機槍及平射步兵砲各一連,可有效對抗日軍戰機、戰車,日軍陸空強攻數次皆未得逞。日軍知道稅警五團火力與其他國軍不同,不再強攻,改以砲兵及江面海軍艦砲轟擊,第五團缺乏砲兵支援反砲擊,遭日軍砲火擊斃者多達兩三百人,佔了傷亡人數的九成。

因傷亡過半,稅警總團併編為4個團,第一支隊為第一、第二團;第二支隊為第四、第五團,另外成立一個補充兵團。補充兵團新兵是從財政部所屬各省緝私隊抽調而來,沒有受過軍事訓練,幾無戰力可言。另外第三團到達上海後,即配屬第八十七師作戰。

10月中旬,何紹周(何應欽之姪)、王公亮兩個支隊司令因「作戰不力」免職,第四團團長孫立人兼代第二支隊司令,另調第二師旅長趙公武為第一支隊少將司令。稅警總團官兵對支隊司令被免職頗有微詞,因各團到達前線後,即分別配屬各陸軍師,支隊司令沒有對所轄各團的完整指揮權,卻要對作戰失利負責。


「配屬」是部隊編組中的一種指揮關係,不同於正式的「建制」與「編配」,但又較「作戰管制」層級更高。(感謝軍友61C
提供資料)税警總團兩個支隊司令所轄各分團支援其他步兵師作戰,除第三分團配屬第八十七師時間較久外,其他各團分分合合,例如第五團先是支援第八師,沒幾天又成為軍之預備隊,然後支援三十六師。各團時而受其他部隊指揮,時而回歸原建制,這種狀況支隊司令如何有效指揮部隊,所謂「作戰不力」的實情如何,還有待查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猛沃營參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