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資料主要來自於國防部史政局民國69年12月出版的「國軍建軍備戰工作紀要」)
民國39年6月25日韓戰爆發後,美國改變原來放棄中華民國的政策,民國40年初美援恢復,同年5月「美國軍事援華顧問團(簡稱MAAG,美軍顧問團)」成立;43年12月3日「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簡稱協防條約)」簽訂。從此到民國68年1月中美斷交前,美軍在台灣有兩個主要機構:美軍顧問團與協防司令部,民國47年3月18日美軍顧問團併入協防司令部之下。
美軍顧問團從最早的12人(一說6人),民國40年代後期最多曾有近2500人,協助國軍整編部隊,指導、監督美援裝備的使用,以及訓練國軍幹部等。圖片來源:精銳勁旅,國防部史政處編印,民100年。
美國軍援的政策核心,不是要協助國軍反攻大陸,而是建立台灣足夠自衛武力之外,還是美國全球戰略的一部分。韓戰後東西強權對抗的冷戰局勢已經成形,美國極力在歐洲、中東與亞洲,建立「圍堵」共產主義擴張的防線,台灣是美國西太平洋防線的一環。
當時擔任國防部長的俞大維,深知美國軍援台灣的政策意涵,因此訂下:
1. 陸軍以能獨立作戰為目標,毋須美軍地面部隊參戰,即所謂No
American Doughboys,簡稱NAD Program。
2. 海軍為第七艦隊之輔助部隊,Adjunct to
the 7th Fleet,簡稱 A Program。
3. 空軍為美國太平洋空軍之一部,Component of
the USAF Pacific,簡稱 C Program。
三者合稱
ACNAD Program,作為爭取美援的基本論述。
美軍顧問正在顧問中。圖片來源:勝利之光月刊,55年3月。
陸軍的整建,第一階段將步兵師改編為「前瞻師Forward Look Division」。「前瞻師」一詞聽起來很厲害,很有高瞻遠矚、制敵機先的味道,其實是將當時的陸軍,從「一次世界大戰的型態,轉變為二次大戰(及韓戰)美軍的型態」,提升火力、機動力與核子戰場生存力,是過渡時期編制,目標是繼續向現代化陸軍轉型,故稱「前瞻」。
國防部長俞大維親自與美軍顧問團陸軍組組長包凱准將洽談,由美方提供1957年美軍步兵師編裝表為參考,並協助指導整編事宜。民國47年1月,第一個試驗前瞻師編裝的步兵第19師(民國65年10月以後的319師,虎軍部隊)開始改編,改編後立即接受13週基地訓練,驗證其訓練、作戰及後勤效能。
從47年1月到50年6月,三年半之間陸軍共完成15個前瞻師(番號依序為第17、19、26、27、32、33、34、41、58、68、69、81、84、92、93各師),以及5個軍部、2個軍團部的改編。另外6個未經改編的步兵師(第9、10、46、49、51、57各師),則從50年7月開始,由第9師為實驗師,陸續改編為輕裝師。
配合前瞻師改編,第一個三層樓鋼筋混凝土的永久營舍,也在楊梅高山頂營區落成。圖片來源:勝利之光月刊,52年6月。
為什麼21個步兵師只有15個改編為前瞻師?是不是美軍顧問評估,防衛台灣只需要15個步兵師,所以提供15個師的裝備?
改編前的21個師(不含裝甲師、傘兵團、獨立砲兵營及陸戰師等單位),原來也是在美軍顧問團的建議下,於民國41年將大陸撤退來台後整編的陸軍,再次將每個軍3個師併為2個師,共有10個軍20個師加1個獨立32師(當時在金門的第5軍、第19軍不在內),共21個師。
前瞻案強化了步兵師的整體戰力,美軍顧問團認為不需要21個步兵師,所以只給15個師的裝備,6個沒有排進改編梯次的步兵師,則改編為輕裝師。
據國防部民國100年出版「精銳勁旅」有關前瞻案記載,民國52年,6個輕裝師接收前瞻師所換下的裝備來改編,但「編裝型態及精神,與前瞻步兵師概同」,可見前瞻案的美援裝備的確只有15個步兵師。陸軍當然不希望只是防衛台灣,更要有反攻作戰的能力,美援不給,我們就自己編成「減裝版前瞻師」。
謠指部說,當年我們為了準備反攻大陸,瞞著老美,將兩個師的美援裝備,分給三個師用。在抗戰後期至戡亂作戰期間,經由美國租借法案或是購買二戰後美軍報廢軍品,所獲得美製武器裝備,的確有這種情形。但是民國四、五十年代,美軍顧問一度長駐於營級單位,除了協助訓練,很重要的工作就是監督美援裝備的使用,三不五時抽查清點,部隊裝備長期缺裝三分之一,很難不被發現。如果真有其事被發現,造成美援中斷,這個責任誰也負不起。
然而謠指部不是空穴來風,6個輕裝師也是用美械來汰換老舊的國造、日造裝備,只不過不是前瞻師偷偷移過來,是汰換移交的,砲比較少也比較小支。
前瞻師編制組織圖。圖片來源:國軍建軍備戰工作紀要,國防部史政局,民69年12月。
與原有的編裝比較,前瞻師人員減少約6%(11366人減少628人,共10738人)。主要在減少戰鬥單位人數,而增加戰鬥支援單位員額,以提升持續作戰能力。
火力增強30.1%。主要是手動5發裝填的M1903步槍,全面換發8發裝填M1半自動步槍;M1918A2 BAR自動步槍507枝、30機槍226挺、50機槍124挺、75mm無後座力砲57門、106mm無後座力砲18門、3.5吋火箭筒421具、各口徑迫擊砲147門;尤其將原有兩個砲兵營的24門75mm山砲汰換成105mm榴砲,再增加一個12門155mm的榴砲營(共3個105mm營,1個155mm營),大大增強師砲兵的火力。
機動力增加51.7%,全師有各式車輛1185輛,增加404輛;通信力增加46.2%,大量增加有無線電通訊裝備。
嵩山演習,老蔣總統親校加強前瞻步兵師(配屬裝甲、砲兵及工兵)。圖片來源:中國陸軍畫刊,52年11月。
如果前瞻師與原始拿來作為編裝參考的1957年美軍步兵師相比,美軍步兵師編制要大得多,人數多了3010人; 裝備上最明顯的差異,是美軍一個步兵師轄下還有輕戰車(M41)33輛、中戰車(M47/M48)112輛、裝甲人員運輸車(M113)114輛,光是戰甲車的數量,就等於我們半個裝甲師。不過老美當年的編裝,是準備在歐洲大陸與蘇聯華沙公約集團軍隊正面大對決,我們玩不起也用不著。
前瞻步兵師原本就是過渡時期的編組,15個師改編完成不到10年,民國57年「嘉禾案」啟動,陸軍又是一次大整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