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精一號全面調整陸軍裝甲部隊的組織與編裝,將裝甲兵力高度集中,形成攻勢戰力的核心,步兵師則以守勢作戰為主,這是陸軍戰術觀念的大轉變。陸精二號縮減步兵師的砲兵人數,陸精三號將軍團與裝甲旅的火砲自走化,基本上是陸精一號延續的小規模改編。

 民國70年陸精三號完成後,下一階段的步兵師改編規劃持續進行,因涉及全部27個步兵師(含預備師),所以反覆修訂。72年4月22日陸軍總部呈報「陸軍兵力結構調整案(陸精四號)計畫概要表」,主要是步兵師大整編,其他還包括各級司令部(軍團、軍與空降特戰司令部)精減10%員額、增編政戰連、成功嶺訓練中心改編、專設澎湖防衛司令部等大小10多項個案。國防部6月24日核覆「准予照辦」。

 72年9月26日陸軍總部正式令頒「陸精四號案實施計畫」,11月3日國防部同意實施,不過第一梯次改編9月16日已經開始進行。

執行時間原訂24個月,後縮短為15個月,分為7個梯次進行,各梯次改編生效日期如下:
73年度第一梯次:72年9月16日生效。
73年度第二梯次:72年10月16日、11月16日生效。
73年度第三梯次:73年3月16日生效。
73年度第四梯次:73年4月16日生效。
74年度第一梯次:原訂73年9月16日,部分部隊延後於73年10月16日生效。
74年度第二梯次:73年11月16日生效。
75年度:原訂74年9月16日,提前於73年12月16日生效。

陸精四號計劃分案:
    1.6個重裝步兵師整編為6個(本島)步兵師。
    2.6個重裝步兵師整編為6個(外島)步兵師。
    3.9個預備師整編。
    4.原有4個政戰特遣隊整編為4個政戰連,並再增編4個政戰連。
    5.成功嶺訓練中心改編(第20軍軍部兼任),專設澎湖防衛司令部(第43軍免兼,內調本島)。
    6.馬祖莒光輕裝步兵師(249師)改編為莒光指揮部。
    7.金門金中輕裝步兵師(146師)內調。(陸鵬四號)
    8.配屬金門防衛司令部之第43軍通信架設連內調本島歸建。
    9.以4個輕裝師與2個戰車群,併改編為2個機械化師。
 10.減編金馬地區砲兵駕駛員額。
 11.東引反共救國軍之步、砲兵營及高砲連改編與步兵師之步砲兵單位相同編制。
 12.馬祖防衛司令部增編1個運輸排。
 13.各級司令部(軍團、軍、空降特戰司令部)精減10%員額。
 14.金門防衛司令部增編1個憲兵連;各軍軍部裁減憲兵營部及1個憲兵連。
 15.各軍軍部裁減1個通信架設連;各軍團司令部裁減通信架設營(保留1個架設連)。

 

計畫執行

陸精四號各分案執行時也有修正,27個師的改編相當複雜,有重組、有撤銷、有合併、有交換番號等等不同狀況,主要內容概略如下。

 步兵師改編
 在陸精案最早的原始構想中,要將6個輕裝師改編為5個裝甲步兵師,但是因為裝備來源困難與兵源不足,實際執行時6個輕裝師調整編成2個機械化步兵師及1個地區指揮部,其餘與預備師併編。

 陸精四號將原步兵單位的12個重裝步兵師、6個輕裝步兵師、9個預備師,共27個師整編為統一編裝的21個步兵師與2個機械化師及1個地區指揮部(馬祖莒光)。21個步兵師雖然戰時滿額編裝均為13816員(原訂步兵師戰時編制為16957員,然而平時與戰時編成之單位及員額差距太大,實際動員編實恐窒礙難行,檢討修正後降低為13816員),但平時的減額編裝區分為6個外島師、6個本島師、9個預備師,本、外島部隊不再相互移防;而且即使同一型態的師,也因任務、駐地不同,平時減額編裝與員額有所差異。

 此外原屬警備總部,負責山海防警戒的台灣本島4個警備總隊與澎湖2個獨立大隊,也在陸精四號案過程中改編為陸軍4個步兵旅與2個步兵營,不過另以鵬程案為代號。

本島步兵師改編

台灣本島西部分屬第6、10、8軍團的6個步兵師,分成兩梯次以原番號、原地依新編制改編為本島步兵師。 平時編制員額9219員,較原重裝步兵師減少641員,主要是將警衛連、1個工兵連、1個前進支援連及9個步兵營搜索排,列為戰時編制;增編1個化學兵排。(改編後本島步兵師兵力撥補目標降低為90%;其中4個轄有警備總隊「鵬程案」寄編之步兵師為92%,所屬警備步兵旅為100%。)

台灣北部第三作戰區:第6軍團步兵第226師(關渡)(73/3/16生效)、、269師(楊梅)(73/3/16生效)、234師(林口)(72/9/16生效。234師原為台北衛戌師,72年3月16日陸軍撤出台北市區,衛戌任務交由憲兵第206指揮部承接,234師移駐林口,75年長龍演習改編配第10軍團,移駐台中)。

台灣中部第五作戰區:第10軍團步兵第292師(苗栗)(72/9/16生效)。

台灣南部第四作戰區:第8軍團步兵第333師(新化)(73/3/16生效)、117師(仁美)(72/9/16生效)。

234、269師73年10月1日各將1個實兵步兵營改為基幹營,以平衡警備部隊納編後增加的全軍總員額。

 

中國陸軍畫刊7406長泰一號師對抗269師雄獅.jpg

269師雄獅部隊71年8月從馬祖返台後,73年3月陸精四號改編為本島步兵師。74年4月269師(師長彭育文)與陸戰隊66師(師長鄭國南)進行長泰一號師對抗。(中國陸軍畫刊,民74年6月)

201509269師雄師楊梅高山頂.JPG

陸精四號改編後,代號雄獅部隊的269師又再經過多次整編成為機步269旅,迄今仍常駐楊梅高山頂營區。

 

外島步兵師改編

 6個原駐金門、馬祖、澎湖重裝步兵師,以原番號、原地調整為為6個外島步兵師,各師員額略有差異,較原重裝步兵師減少約1200員。

127師(金西)、158師(烈嶼)、193師(北竿)戰搜連編實4個戰車排,但319師(金東)、284師(南雄)、168師(澎湖)則缺編。各師支援指揮部縮編為支援營(所屬各營縮編為連);警衛連、1個工兵連及9個步兵營搜索排,以及127師(金西)、193師(北竿)之防砲連則改列戰時編制;增編1個化學兵排。(改編後金門步兵師所屬步兵營兵力目標調高為100%。)

金門:步兵第127師(8610員) (73/3/16生效)、158師(8705員) (原訂73/11/16,提前於73/10/16生效)、284師(8608員)(72/10/16生效)、319師(8608員) (原定73/11/16,提前於73/10/16生效)。

馬祖:步兵第193師(8610員)。(72/10/16生效)

澎湖:步兵第168師(8663員)。(73/3/16生效)

北竿193師隊史館201210.jpg

馬祖北竿的193師沿革,193師71年8月外調馬祖後,72年10月改編為外島步兵師。(北高指揮部隊史館)陸精四號改編的6個外島師從此不再移防,之後歷經多次改編,除了金門南雄284師於88年改編為裝甲584旅並在96年調回台灣之外,其他5個外島步兵師經過一再縮編,如今都只是不足千人的營級地區守備大隊。

 

 輕裝步兵師整併編

陸精案規畫時,國防戰略已改防衛固守為主,以反攻作戰之山地戰為編裝構想的6個輕裝師,已不適合需求;更因缺乏火力與機動力,無法存活於現代戰場環境,改編勢在必行。

步兵第109師(中庄):109師為主,併編146師及戰車702群,編成機械化第109師。(73/3/16生效)

步兵第146師(金中):73年初移防返台後,大部分與109師併編為機械化第109師;師部與第108師併編為為步兵(預備)第146師;原來146師的砲兵584營則改編為292師砲兵1166營。(73/3/16生效)

步兵第151師(中壢):部隊與249師併編為機械化第249師;師部與307師併編為步兵(預備)第151師。(原訂74/9/16,提前於73/12/16生效)

步兵第210師(花蓮):與305師併編為步兵(預備)第210師。(73/9/16生效)

步兵第249師(莒光):分為三個階段改編,先於馬祖莒光裁減1個步兵營,改編為「陸軍步兵第249師兼莒光地區指揮部」(73/4/16生效);之後部隊留駐莒光,為「莒光地區指揮部」(73/9/16生效),由師長及師部基幹人員攜師旗、隊史及關防印信返台,與257師併編為步兵第249師(73/10/16生效);再與151師及戰車704群編成機械化第249師。( 原訂74/9/16,提前於73/12/16生效) 「莒光地區指揮部」指揮官則由309師師長接任。

步兵第257師(龍潭):部隊與249師併編為步兵第249師,師長及師部基幹人員攜師旗、隊史及關防印信與309師併編為步兵(預備)第257師。(73/10/16生效)

莒指部隊史館.jpg

馬祖西莒島莒光地區指揮部隊史館展示的軍旗,249師龍虎部隊是6個輕裝師中唯一被改編成地區指揮部的單位。圖上方是陸軍部隊團體最高榮譽的虎旗,因為249師源自於青年軍201師,201師在38年金門古寧頭之役立下戰功,因而獲頒榮譽虎旗。但是陸精四號改編時,249師改編為莒光地區指揮部,249的番號卻被原任師長帶回台灣另起爐灶,成為機械化249師。留在莒光的虎旗多年後竟然無人知道為何而來,隊史館中也沒有一文一字的介紹。

 

預備步兵師整併編

預備師的改編最為複雜,維持原狀、與輕裝師併編、番號撤銷、番號互換、部分編實等等都有。 預備師除了原有新兵訓練與動員召集任務外,也編實部分單位,各師因駐地及任務不同員額有所差異,平均約3300員,較原來預備師增加約1000員。

陸精四號之前,71年11月9個預備師先實施「統一型態」改編,後勤單位縮編(支指部已先於65年裁編)。陸精四號再將預備師的補勤、運輸、主支、衛生連併編為支援營,增編補給辦公室、彈藥辦公室;4個直屬營(通信、工兵、衛生、補保)縮編為4個直屬連。其中僅206師工兵營維持營級編制,派駐工兵學校擔任教勤營;各師增編1個155榴砲營。

步兵第101師(仁武):以原番號依新編制改編(2740員),繼續執行新兵訓練任務。(73/3/16生效)

步兵第302師(宜蘭):以原番號依新編制改編(4399員),並編實1個步兵旅旅部及旅部連、3個步兵營及1個105榴砲營,戰搜連編實3個戰車排。執行新兵訓練及地區守備任務;並與東引反共救國軍輪調。(72/11/16生效)

步兵第203師(龍泉):以原番號依新編制改編(3284員),執行新兵訓練任務;並編實1個步兵營及1個步兵連,擔任步兵學校教勤部隊。(72/11/16生效)

步兵第104師(成功嶺):以原番號依新編制改編(2740員),繼續執行大專學生集訓與新兵訓練任務。(73/3/16生效)

步兵第305師(台東):撤銷原番號,依新編制與步兵210師併編為步兵(預備)第210師(5275員);並編實1個步兵旅旅部、5個步兵營及1個砲兵營,302師(宜蘭)、戰搜連編實3個戰車排。執行新兵訓練及地區守備任務。(73/9/16生效)

步兵第206師(新竹):依新編制改編(2740員),繼續執行新兵訓練任務。(73/3/16生效)

步兵第307師(光隆/成功嶺):先以原番號調整,再撤銷原番號,依新編制與151師師部併編為步兵(預備)第151師(2740員),執行新兵訓練任務。(原訂74/9/16,提前於73/12/16生效)(在此之前的73年8月,支援成功嶺大專集訓的307師920旅與309師927旅互換番號,同時307師部自車籠埔移至成功嶺,成功嶺自此為2個預備師,4個月後的12月16日又與151師併編,改番號步兵第151師;75年7月1日又與宜蘭302師互換番號。)

步兵第108師(官田):撤銷原番號,依新編制與146師師部併編為步兵(預備)第146師(3239員) ,執行新兵訓練及地區守備任務;並編實砲指部、2個105榴砲營及1個155榴砲連,擔任砲兵學校教勤部隊。(73/3/16生效)

步兵第309師(大林):撤銷原番號,師長(章伯平)調任馬祖莒光地區指揮部指揮官,參謀長與政戰主任隨師長調任莒光地區指揮部,其餘所部與257師師部併編為步兵(預備)第257師(2740員),執行新兵訓練任務。(73/10/16生效)

 

新成立機械化師 

以4個輕裝師與2個戰車群,併編為2個機械化師。

73年3月16日,以109師為主,併編146師及戰車702群,編成機械化第109師,駐地嘉義中庄。機械化109師下轄3個戰鬥群,第1、第2戰鬥群為裝甲步兵共6個營,由原109師3個步兵營、146師2個步兵營與裝甲兵學校教勤營編成(編成後仍配屬裝校);第3戰鬥群為戰車群,由原戰車702群編成。戰鬥群外另有砲兵指揮部(防砲連、3個M108 105自走砲營、1個M109 155自走砲營)、支援指揮部(補運營、保修營、衛生營)、師部連、裝騎連(編成後仍配屬裝校擔任教勤)、反裝甲連、通信營、工兵營、化學兵排、憲兵排等單位。平時減額編制員額8890員,戰時編制13623員。

109師成軍 (3).jpg

陸軍總司令蔣仲苓由首任師長羅文山陪同檢閱機械化109師。(裝校隊史館) 73年3月16日以109師、146師(部分)及戰車702群為主,其他單位分由58砲指部(部分)、74通信群(部分)、292師砲兵營、砲兵615、619營、333師工兵連、前支連等重組,於台南白河內角營區成立機械化步兵第109師。

 

第二個機械化師原訂74年9月16日編成,提前於73年12月16日以步兵第249師、151師及戰車704群為主,編成機械化第249師,駐地林口下湖。機械化249師下轄3個戰鬥群,第1、第2戰鬥群為裝甲步兵共6個營,分別由原249師3個步兵營、257師3個步兵營編成;第3戰鬥群為戰車群,由原戰車704群編成。師直屬單位及砲兵與機械化109師相同,員額也是平時8890員,戰時13623員。

249師裝校隊史館-1.jpg

            機械化249師成軍點驗典禮。(裝校隊史館)

109師249師機械化師.JPG

109、249兩個機械化師成立時,第1戰鬥群與第2戰鬥群均為3個裝步營,第3戰鬥群則是3個戰車營。民國80年後,各戰鬥群都改為2個裝步營與1個戰車營的「裝步特遣隊」編組。(裝校隊史館)

 

新編成的2個機械化師每師編制485輛V150裝甲車系,包括運兵車、迫砲車、指揮車、救護車以及拖式飛彈車等各式車型,但嚴重缺裝。機械化109師裝步171營由裝甲86旅裝步161營移編,172、173營則為新購入的V150S(約80輛)編成,全師約130輛,還不到編制的三成,其他輪型車輛編現比也不到五成。後續再購入的V150S則配賦較晚成軍的249師第二戰鬥群。

249師第一戰鬥群裝步181、182、183營編成時,V150全部缺裝,要從3個裝甲旅各抽出1個M113裝步連移編給249師,分配各裝步營一個連作為種子部隊,才能進行裝甲步兵訓練,其餘裝步單位仍為徒步步兵。(由於V150裝甲車遲遲未能列裝,249師還曾以木板釘成V150模型進行訓練)

勝利之光8812-CM31裝甲車.jpg

陸軍戰甲車發展中心(後改名兵整中心)與愛爾蘭Timoney公司合作研製的國造CM31輪型裝甲車。(勝利之光月刊、聯勤創制66週年特刊)

兩個機械化師成軍後多年V150系列裝甲車都未補足編裝數量,因此機械化師的裝步營都採輪型與履帶甲車混編。76年7月時,陸軍共有約50輛V150及170輛V150S四輪裝甲車,又奉命撥出46輛給憲兵司令部編成裝甲憲兵營。原來希望由陸軍戰甲車發展中心研製的國造CM31六輪裝甲車取代V150,但裝訓部對CM31的性能不滿意而未量產,繼續採購V150系列裝甲車,據維基百科資料最終採購數量為792輛。

 

其他改編
1. 成功嶺訓練中心移防澎湖,並與168師師部成員併編,專設「澎湖防衛司令部」,另由第20軍軍部兼成功嶺訓練中心。

2.第43軍免兼澎湖防衛司令部,軍部及直屬部隊(軍部連、憲兵連、通信第789營、第54戰鬥工兵群等)內調台南四分子營區(代號「精誠三號」演習),編配第8軍團(第8軍團原來沒有編配軍級指揮機構),作戰管制333師(新化師)、117師(仁美師)、101師(仁武師)、203師(屏東師)、裝甲64旅、43砲指部及第4後指部。(73/11/16生效)

 3.馬祖莒光輕裝步兵249師裁減1個步兵營(步三營從南竿調回東莒與步五營合併,番號為步三營)及縮編支援部隊,改編為「陸軍步兵第249師兼莒光地區指揮部」雙銜(73/4/16生效);249師師部基幹人員內調返台後,再改為「莒光地區指揮部」(3174員)。(73/9/16生效)

 4.東引反共救國軍之步、砲兵營及高砲連改編與步兵師之步砲兵單位相同編制。(73/4/16生效)

5.原第6、8、10軍團與金防部各有1個政戰特遣隊,整編為4個政治作戰連,並再增編4個政治作戰連。分別隸屬本島3個軍團各2個連,金防部、澎防部各1個連。

在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主導下,70年10月陸軍3個軍團各一個步兵師成立「政治作戰實驗連」,評估師屬政戰特遣隊於作戰時,師級如何運用派遣及實際功能。當時北中南3個軍團分別為284、319、117師,後來284師及319師移防金門時,政戰實驗連留在台灣未移防,而是就地改變番號為226師及292師政戰實驗連;海軍陸戰隊也成立一個政戰實驗連,77年9月改編為政戰第九連。

政治作戰特遣隊第一隊改編為政治作戰第一連,由第8軍團改編配澎防部。(72/9/16生效)
政治作戰特遣隊第二隊改編為政治作戰第二連,隸屬第10軍團。(72/9/16生效)
政治作戰特遣隊第三隊改編為政治作戰第三連,隸屬金防部。(72/9/16生效)
政治作戰特遣隊第四隊改編為政治作戰第四連,隸屬第6軍團。(72/9/16生效)
第226師政治作戰實驗連改編為政治作戰第五連,隸屬第6軍團。(72/9/16生效) 
第117師政治作戰實驗連改編為政治作戰第六連,隸屬第8軍團。(72/9/16生效)
第292師政治作戰實驗連改編為政治作戰第七連,隸屬第10軍團。(72/9/16生效)
第8軍團新編政治作戰第八連,隸屬第8軍團(配屬333師)。(73/4/16生效)

 6.各級司令部(軍團、軍、空降特戰司令部)精減10%員額。(73/7/16生效)

 7.配屬金門防衛司令部之第43軍通信架設連歸建,待命裁撤。(73/4/16生效)

 8.各軍軍部裁減1個通信架設連;各軍團司令部裁減通信架設營(保留1個架設連)(注:後來移至陸精五號第二階段實施。);6個外島師通信營共減編102員。

 9.馬祖防衛司令部增編1個運輸排,第193師運輸連縮編為運輸排後,撥交馬防部1個排。(72/10/16生效)

10.本外島部隊不再輪調後,外島砲兵單位防區固定,因此減編砲兵駕駛員額,金防部砲指部減編166員,馬防部砲指部減編118員;6個外島步兵師共減161員。

 11.原配屬金門防衛司令部之第43軍憲兵營返台歸建,金防部增編1個憲兵連(73/7/16生效);金門各師憲兵連縮編為1個排;澎湖第168師憲兵連編實;本島各軍軍部裁減憲兵營部及1個憲兵連(73/7/16生效)。

 

精簡員額與降低編階

陸精案除了調整陸軍兵力結構,提升裝甲化、機械化及火力,還有一個重要目標,就是要達成蔣經國總統指示的「精兵政策」。

陸精四號整編後,陸軍總計有33個師級(含獨立旅)單位、203個步兵營、93個砲兵營、24個戰車營、18個裝步營,與整編前比較減少3個步兵師部、26個步兵營,增加12個裝步營及4個砲兵營,並精簡24061名員額。 

 陸精一號至三號主要是裝甲與砲兵部隊組織調整,對總員額影響不太,但陸精四號完成後,75年度陸軍總員額明顯下降。其中陸精四號案減員外,還有調撥3500個員額給憲兵、裁撤船舶運輸營移撥海軍547員(74年10月1日陸軍船舶營裁編,3個船舶連(LCM機械登陸艇)移撥海軍,2個駁運車連(大小拉克兩棲車)移撥海軍陸戰隊),以及空軍防空學校併入陸軍砲兵學校增加180員等小規模增減;影響最大的是警備總隊海防單位納入陸軍編制(鵬程案與永固案),共增加4個旅又1個營合計10603員(至77年5月統計,陸軍共投入18個步兵營接替台澎地區海防)。

以上合計陸軍總員額從73年度326050員,降到75年度的309183員,減少16867員,如果再減去警總納編所占員額,陸軍在3年中實際減員27497員,約8.5%。如以陸精四號改編後各單位新編制計算,全陸軍戰時編制為450000餘員,也就是說一旦進入臨戰狀態,陸軍各單位有三分之一的缺額要由臨召動員的後備軍人補足。

 除了精簡員額,還降低基層連隊主官管編制階級,74年9月1日起陸軍基層連隊編制階級為少校連長的降為上尉(步兵營及空降步兵營之兵器連連長除外),上尉副連長、輔導長(排、組長)一律降為中尉,總計降編上尉1208員、中尉3694員。

  陸精四號改編後,因為外島部隊防區固定,編制也與本島不同,將近30年的本外島部隊輪調移防不再實施,改為志願役軍官、士官個人兩年輪調。

畫刊210金門新兵外島.jpg

抽到外島單位的新兵揹著黃埔大背包走上運輸艦(中國陸軍畫刊210期,民76年4月)。陸精四號後本島外島部隊不再兩年一次相互移防,改為志願役官士個人輪調。而抽籤到外島部隊的義務役官兵,從下部隊到退伍都在外島,沒有移防回台灣的機會,因此國軍休假規則也配合修改,71年1月起義務役到外島滿一年可以放一航次返台假,後來逐步放寬,74至78年(?)外島義務役阿兵哥有兩次返台假,再到後來每半年可放一次返台假,兩年役期約有三次返台假,俗稱「三把假」。(中國陸軍畫刊)

 

防務調整

 配合陸精四號改編,相關作戰區防務也有所調整。72年下半年台灣本島的四個作戰區,分別就陸精四號實施後,各作戰區的兵力結構調整行任務的影響,進行兵棋推演,以檢討兵力部署之最佳方案,作為修訂台澎防衛「固安」作戰計畫的依據。依兵棋推演結果,原來肩負攻勢作戰任務的空降特戰司令部,改為編配台灣南部第四作戰區第8軍團,在防衛作戰中兼負潮屏作戰分區作戰任務;從澎湖調回台南的第43軍軍部,也納入第8軍團序列;原來在駐防北部,由第三作戰區第6軍團指揮的獨立裝甲第95旅,則南調屏東編配第8軍團。以上都於73年11月16日生效。

 

後續發展

陸精四號改編後,陸軍原來在68年擬訂的陸精案計畫目標已全部完成,但是民國70年代的國內外環境劇烈又快速的變化,使得陸軍持續以「陸精」為代號進行整編,而有了陸精五、六、七號。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機械化步兵師
    全站熱搜

    猛沃營參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