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之前已先於95年11月貼出,為求敘述連貫,整理補充後改置於此。

--------- 

民國69年到71年陸軍進行的陸精二號、三號,是專屬砲兵的改編案。夾在全軍裝甲部隊大改編的陸精一號,以及全部27個步兵師大重組的陸精四號之間,陸精二、三號顯得十分不起眼,相關的資料也很少,以下整理手邊有限的資料提供參考。

蜂王二號演習則是砲兵在陸精二、三號後,為了驗證新編制與新裝備,於71年3月在澎湖舉行的實彈射擊演習。 

 

 陸精二號

68年11月5日國防部核准陸軍總部呈報的「陸軍野戰砲兵105及155牽引榴砲營編組調整案」,代號「陸精二號」。

步兵師屬砲兵營的編組調整,原來是陸精一號規劃中的一部分,但後來切割出來單獨成案。69年4月國防部核定陸精二號在陸精一號編成一個月後,於69年6月1日生效。

相對於陸精一號將全軍裝甲部隊全面調整重組,陸精二號計畫單純,規模也有限。任務目標是將12個重裝步兵師每師所屬3個105公厘、1個155公厘榴砲營,以及9個預備師每師所屬3個105公厘榴砲營,每營所轄的3個砲兵連併成2個連,原來每連4門砲增加為6門砲,全營12門火砲總數不變;第3個連則視日後火砲獲得狀況再復編。

 整編後每個砲兵營可精簡1個砲兵連連部組的員額,但各砲兵連的前進觀測組從3組增加為5組(全營共10組,原來為9組),營部連則增加射擊計算兵及水平作業兵各1人,以作為將來增編第3個砲兵連的準備。總共12個155榴砲營與63個105榴砲營可精簡員額1338人(官312、士444、兵582),節約的員額部分提供陸精三號增編8吋自走榴砲營使用。

軍及軍團所屬155榴砲及以上口徑(155加砲、8吋榴砲、240榴砲)砲兵營,仍維持原編制不變。

 金門防衛司令部所屬4個重裝師砲兵營調整編組後,有14座155榴砲陣地需要遷建,納入中程計畫逐年辦理;同時金防部砲指部直轄原有8個砲兵營,減少為6個營(610營、639營、641營、643營、618營、638營)。

 馬祖防衛司令部所屬1個重裝師砲兵營調整編組後,以任務編組方式,編成2個砲兵分遣隊執行任務。

畫刊184漢陽演習105榴-1.jpg

漢陽演習中的105榴砲。重裝步兵師有3個105榴砲營及1個155榴砲營,通常1個105營行直接火力支援1個步兵旅,155營則由師部運用行間接支援(中國陸軍畫刊184期,民68年11月)。

 

陸精三號

「陸精三號」為陸軍M110 8吋自走榴砲與M109 155公厘自走裝甲榴砲換裝計畫(代號「陸精三之一號」),以及工蜂六A式火箭砲兵部隊編成(代號「陸精三之二號」)。

 

 陸精三之一號

依照陸軍總部規畫,70年5月起,將陸續接收向美國購買的25門M110A2 8吋自走榴砲;71年上半年將接收76門M109A2 155公厘自走裝甲榴砲(共採購100門,分配海軍陸戰隊24門)。此外,計劃增購50門M110及25門M109。

25門M110 8吋自走榴砲預訂換裝台北軍砲兵615營與第8軍團砲兵637營(原以105榴砲為代用裝備),每營3個砲兵連,每連4門砲,全營12門,兩個營共24門砲,餘1門撥交砲兵學校教學使用。兩個營先行進駐湖口基地,接裝後暫時編配新竹軍實施成軍訓練,並準備參加10月10日建國70年國慶閱兵典禮,國慶閱兵後再歸建原編配單位。

光華雜誌7011-國慶閱兵-M110自走砲

 民國70年10月10日國慶閱兵,新購入的M110 8吋自走砲首次公開亮相。(圖片來源 : 光華雜誌,民70年11月。)代號漢武演習的70年國慶閱兵,是68年1月台美斷交後首次閱兵,為了振奮民心士氣,陸軍精銳盡出,展示多種新的武器裝備。

 

計劃增購M110 8吋自走榴砲如順利購入,將分配6個裝甲旅混合砲兵營,每個營1個連4門砲。如此6個裝甲旅混砲營統一編裝,各轄有營部及營部連、2個M109 155自走砲連、1個M110 8吋榴自走砲連及1個防空砲兵連,全營12輛M109砲車、4輛M110砲車及16輛M42防空砲車。(裝甲旅砲兵營原編制營部及營部連、4個自走砲連及1個防砲連,配合陸精三號M109與M110換裝,砲連改為3個自走砲連及1個防砲連。)

除了給兩個陸戰師換裝2個砲兵營的24門之外,76門M109 155公厘裝甲自走砲,預訂換裝6個裝甲旅的混合砲兵營,每營各2個155自走砲連,每連6門,6個裝甲旅共72門;另撥交砲兵學校、裝甲兵學校、兵工學校各1門,供教學使用,餘1門為保修週轉存量。M109雖然購入100門,但沒有買原廠配套的射擊指揮系統,因為當時中山科學院已經在研發「陸山」砲兵射擊指揮系統。

各單位換裝後,所換下原來使用的各型火砲,共有M52 105自走榴砲62門、M108 105自走榴砲75門、牽引式105榴砲24門。原計畫M52、M108自走砲換裝本島各重裝師師砲兵的牽引式105榴砲,牽引式105榴砲則補充各預備師的缺裝。

M110、M109自走砲陸續列裝後,原訂計畫71年中完成換裝的裝甲第51、42旅,將換下的M108自走砲分別撥交裝甲第95旅、砲兵614、616營;裝甲第95旅換下的M52自走砲,則交給步兵第193師(楊梅師);砲兵615營換下的牽引式105榴砲交給預備第101師;砲兵616營換下的牽引式155榴砲交給預備第302師。同年11月,裝甲第64旅完成換裝,換下的M108自走砲交給砲兵608營,608營換下的牽引式155榴砲交給預備第101師,101師則將牽引式75榴砲交給武基處。

以上的分配是購入之前的規劃,但實際編成時,原訂給陸戰隊的24門M109,先給陸軍第6、8兩個軍團砲兵各編成1個營(第8軍團砲兵608營、第10軍團砲兵619營),陸戰隊的24門則是由後續採購的M109撥交。而M52當時裝甲旅只有兩個砲營用,換下來應該是48門,另12輛原配屬步兵師砲營並未換。又如步兵第292師於72年4月從金門移防回台後,有2個砲兵營接收319師的M108自走砲;而234師也有2個M108砲兵營。

至民國75年初,6個裝甲旅混合砲兵營各有1個M110A2 8吋自走榴砲連(4門砲),2個M109A2 155自走砲連(每連6門砲);另外換裝軍團砲兵4個M110A2砲兵營、2個機械化師各1個M109A2砲兵營。

 同時外購之托式反戰車飛彈也陸續交貨,6個裝甲旅的反裝甲連拖式飛彈排,各增編1個排,全連共3個拖式飛彈排,每排4具發射器。

中華民國陸軍78年版-22上鐵皮M109砲車.jpg

M109自走砲車的照片很多,但這張下鐵皮的很難得,而且全車除了車頭國徽之外,沒有其他塗裝,看不出來是哪個裝甲旅(中華民國陸軍78年版)。感謝軍友提供,拍攝地點是在新營火車站。

 

  陸精三之二號

「陸精三之二號」為工蜂六式火箭砲兵連、營編成計劃代號。64(1975)年7月中山科學院在工蜂四式火箭砲後,開始研發代號「嵩山計畫」的彈徑117公厘45管火箭發射器及火箭彈,69(1980)年工蜂六A式多管火箭砲定型,70(1981)年4月「蜂王一號」演習向國軍高層將領進行實彈射擊火力展示,陸軍隨即於5月編成「工六A火箭砲實驗連」,在台南砲兵學校進行各項戰術評測與編裝實驗,並參加該年的國慶閱兵。

台北畫刊7010-國慶閱兵-工蜂六式火箭-2

工蜂六型火箭砲也在民國70年國慶閱兵正式公開,其實當時還在戰術測評與編裝實驗階段。(圖片來源 : 台北畫刊,民70年10月。)

 

   73年4月北部第6軍團21砲指部成立「陸軍野戰砲兵第801營」(工蜂六A型火箭砲營),下轄營部連及3個火箭砲兵連,每連12具發射架,全營共36具。第一連由原砲校的工六實驗連直接改編,第二、三連視發射架交貨進度逐次編成。工六火箭營正式編成後,原來工四火箭連即裁撤。

陸軍原訂民國73、74年度,每年由聯勤206廠生產36具工六火箭發射器共72具,再編成2個火箭砲營(802、803營)。但因配合陸精五號精簡,國防部核定暫緩,所以直到76年底801火箭砲營才撥出砲3連為種子部隊,交由南部第8軍團43砲指部編成第二個火箭砲營(802營)。7年後的83年陸軍計畫第6和第8軍團各撥出砲3連給中部第10軍團58砲指部,成立803火箭砲營,但據當時服役於802營的軍友"123987"提供資料,實際上要到86年台海飛彈危機結束,802營緊急支援金門的砲2連返台,才與801營的一個連一起撥交58砲指部,成立803營。北中南3個軍團砲指部所轄的3個工六火箭營,均為營部連及2個火箭砲連,發射具總數仍為72具。

 

「蜂王二號」演習

 民國70年4月16日參謀總長宋長志在主持工六火箭成果展示的「蜂王一號」演習時,指示要陸軍就工六A火箭砲及新購入的M109A2 155公厘、M110A2 8吋自走砲,加上聯勤自製的M108/T65 155公厘改裝自走砲等新型火砲裝備,繼續進行性能及戰術評測。除上述幾種火砲外,宋總長又另指示再納入中科院新研製的雷射觀測儀與高倍率電視望遠鏡,運用於陸軍砲兵操作(海軍汰換)岸置5吋艦砲與(空軍汰換)90高砲對海上移動目標射擊可行性之實驗。

演習部隊:

陸軍砲兵訓練指揮部(砲兵學校)指導下,編成一個減裝的混合砲兵營(虛擬番號砲兵429營),轄營部及營部連、目標獲得連(金門烈嶼691觀測連70年8月移防回台南砲校改編 為目標獲得連,並從中科院接裝砲兵雷達車)、工六火箭砲連(6具發射架)、M109A2自走砲連(2門砲,裝甲第42旅派出)、M110A2自走砲連(4門砲,裝甲第64旅派出)、M108/T65自走砲連(6門砲,步兵第127師派出)。

 

中國陸軍畫刊7006-2聯勤自製自走砲野戰測試

師對抗中步兵127師砲兵營的M108/T65 155公厘自走砲。(圖片來源 : 中國陸軍畫刊,民70年6月。)聯勤將仿製美造M114 155公厘牽引式榴砲的國造T65 155榴砲,裝在拆除砲塔的M108自走砲車身上,改裝後交由步兵127師砲兵進行戰術測試。當時並未制定型號,而稱為M108/T65 155公厘改裝自走砲。

勝利之光7303-自製155榴

聯勤曾推出M108/T65的改進型,最明顯的是增加砲口制退器,改善震動問題砲身四週也加裝鋼板提供基本防護力,不過砲塔仍然是固定式,無法旋轉,調整射向要靠車身移動。(圖片來源 : 勝利之光月刊,民73年3月。)

民70年閱兵M108T65自走砲.jpg

民國70年10月國慶閱兵出現的應該是最終改良型的M108/T65,砲口制退器改為三孔式,車身右側加裝50機槍座。 

 

陸軍總部於是於70年9月訂定「蜂王二號演習計畫綱要」,配合陸精三號新編成的砲兵單位,於71年3月在澎湖實施蜂王二號實彈射擊演習。參加演習部隊先於2月1日集中於台南砲兵學校集訓6週,3月14日海運澎湖現地演練,3月27日、3月30日、4月2日、4月30日、5月4日共完成五次戰術及實彈綜合測試,5月11日各部隊歸建演習結束,期間參謀總長郝柏村與陸軍總司令蔣仲苓都曾到場視導。

勝利之光7809-11北碇-雷觀機

中山科學院研製的砲兵雷射觀測機,圖中雷觀機應是量產型。(圖片來源 : 勝利之光月刊,民78年9月。)

 

演習成效與檢討:

      1. 新型測地裝備(紅外線測地經緯儀、真北定向儀、雷射觀測機)精度高、速度快,不受天候及能見度影響,尤其夜間測地能力大為增進。

       2. 電子氣象測試儀不受能見度限制,具高度30000公尺、半徑100公里之探測能力,可直接精確測定砲兵彈道氣象諸元;但非車廂式系統,野戰機動能力不足,無遮蔽之風雨氣候下無法操作。

       3. 砲兵偵搜雷達偵察距離50公里,能有效偵搜海面目標,對砲兵夜間射擊能力大有幫助;但不具反砲兵能力,且須加強其精確度,改善操作程序、資料傳輸與顯示介面,並研發車載型式。

       4. 「陸山」射擊指揮系統包含雷射觀測機、觀測資訊傳遞盒、射擊指揮儀及砲兵陣地顯示器等。此次演習雖僅雷射觀測機參演,其目標獲得之精確,為「第一群命中」關鍵因素,有待縮小體積減輕重量,以便前進觀測官攜帶使用;此外雷射觀測機及電視望遠鏡都不具備夜視功能,需要改進。(陸山射指系統經過多次改良,約在75年量產後撥交部隊。)

        5. 美製砲口初速測算雷達可搭配「陸山」射擊指揮系統使用,效果良好,建議每一砲兵營配置一具。

       6. 控時近發(CVT)信管測試29發,提前爆炸3發,未達百分之百,影響射擊安全,建議繼續研改後配發部隊。

      7. 工六A火箭砲距離目標12公里時,半數射彈可命中目標半徑175公尺內;但最大射程約15公里,應提高為20公里以上(注:當時中山科學院已完成射程22公里的工六B型火箭彈研製。),並增加子母彈及佈雷彈(蜂王二號演習工六箭共發射450發高爆彈、100發黃磷彈、620發GB-1(神經毒劑)模擬彈,合計1170發。)。

       8. 各型自走砲佔領與撤收陣地時間、射擊準備時間、行軍長度及越野等性能,均優於牽引砲。

       9. M109A2及M110自走砲購入時,未採購搭配使用的射擊指揮儀,以及增程彈、火箭助進彈,建議儘速外購或自製。

    10. 聯勤自製(改裝)之M108/T65自走砲測試效果良好,唯空間有限不利附件放置與砲班操作,且缺無線電機,建議改良後可生產裝備重裝步兵師砲兵營。

     11. 岸置5吋艦砲及90高砲為直接瞄準火砲,雷射觀測機遇氣候不良或夜間無法標定目標,如以砲兵偵搜雷達指揮射擊則距離誤差太大,應改善瞄準具並與觀測儀器連線。

     12. 建議現有牽引式155加、8吋榴加裝輔助動力系統,以及半自動裝填裝置,以提升作戰效能。

     13. 更新防砲裝備,或外購地對空飛彈,加強地面部隊野戰防空戰力。

 

 蜂王二號演習結果,火砲性能大多符合要求,觀測儀器問題較多。此次演習使用各項新型觀測裝備,除砲口初速測算雷達為美製,其他都為中山科學院自行研製,而且大部分還在雛形階段,雖然功能不錯,但體積龐大笨重、架設費時,系統整合也不成熟,滿足戰術需求還有相當距離。

 

 

 

 

 

arrow
arrow

    猛沃營參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