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器裝備更新

陸軍嘉禾案整編之初,主要是在組織與人員調整,以及現有裝備調撥,所以新的編裝表上所列各項武器裝備許多都是缺裝,或是以代用裝備抵充,以致無法發揮應有戰力。如步兵連原以美造M67 90公厘無座力砲為反裝甲編制武器,因為缺裝改以M20 75公厘無座力砲代用,但後者太長太重,步兵難以長程徒步攜行,再改以3.5吋火箭筒代用。而由於聯勤仿製的90公厘無座力砲沒有量產,於64年11月從編裝表中全面刪除,改以3.5吋火箭筒為編制裝備。

中國聯勤月刊5610-4-M6790無座力砲.jpg

重、輕裝步兵師的步兵連原來編制的戰防武器都是美造M67 90公厘無座力砲(長135公分、重16公斤,外型類似3.5火箭筒,可單人肩負操作,上圖藍框),聯勤也曾仿造,但未量產。而以美造M20 75公厘無座力砲(長208公分、砲身砲架合重65公斤,上圖紅框)為代用裝備。(中國聯勤月刊,民56年10月。)

M67 90公厘無座力砲.jpg

美造M67 90公厘無座力砲除重量較重外,射程及穿甲力都優於國軍當時的3.5吋火箭筒。

勝利之光5912-1陸軍最優連隊3.5吋火箭筒.jpg

90無座力砲無法獲得,75無座力砲太長太重,步兵連編制的戰防武器又改回3.5吋火箭筒。除美援獲得外,聯勤44兵工廠也在民國55年完成年產量3600具的3.5吋火箭筒廠(建新11號),定名為國造56式3.5吋火箭筒。(勝利之光月刊,民59年12月) 

 

各式車輛老舊與不足,更是部隊一致的抱怨。 車輛缺裝比率太高是長期存在的問題,車輛編現比始終只有一半左右,原因還是因為美援目地是提供台灣自保能力,而美軍顧問團認為台灣地域狹小,部隊機動範圍有限;且車輛建置成本及油料、保養費用都高,國軍也無足夠操作人力(駕駛與技工),所以不需提供足額車輛。嘉禾案規劃將前瞻師原有548輛兩噸半載重車的編制,提高為696輛,使重裝步兵師具有半摩托化機動能力,但顧問團仍認為無此必要。而機動化程度最高的裝甲部隊,各式車輛的缺裝比率同樣不低,嘉禾二號雖將2個裝甲師拆成4個裝甲旅,但據當時擔任裝1旅旅長的岳天將軍回憶,裝甲旅的履、輪車編制1002輛,只有裝1旅達到960輛,其他的三個旅只有460輛左右。

在嘉禾案之前,聯勤已開始著手自製各項武器裝備,57年後擴大規模併入嘉禾案兵工生產建設計畫,目標是建立陸軍步兵師主要武器裝備與彈藥,以及海空軍通用彈藥及海軍專用彈藥的自製生產能力,前後共28案以「建新計畫」1至28號為各案代號(建新計畫之後持續進行至民國75年的建新68號)。(請參見 建新計畫 )

 依照嘉禾計劃執行期程,56年第一批「中正式」1/4噸指揮車(國造56式,仿美製M151)及「中正式」2 1/2噸載重車(國造56式,仿美製M35A2)出廠(請參見 聯勤軍車廠 );57年五七式步、機槍及國造一式戰防火箭彈(仿美造M72六六火箭彈)量產;58年開始生產AN/PRC77無線電機。其他如155公厘以下砲彈、防毒面具、火箭筒、迫擊砲、各式電池、火炸藥等,陸續都完成建廠生產,達成嘉禾案第一期計畫目標。

中國聯勤249-6211六六火箭彈.jpg

嘉禾計畫兵工生產第一期計畫要能夠自製步兵師主要武器裝備與彈藥,除了50機槍及155榴砲之外五年內全部達成。圖左及圖中為國造一式六六火箭彈,圖右為較少人知的「國造拐拐」 AN/PRC 77無線電機,聯勤與美國RCA公司合作,只生產了2500台。(中國聯勤月刊)

之後幾年兵工生產建設的成果陸續展現,列入陸軍編裝的各式國造武器裝備如:59年12月首架由航發中心與美國貝爾公司合作生產的UH1H直昇機出廠、61年國造工蜂四型多管火箭砲連成軍、62年國造62式防毒面具、63年國造105榴彈砲及120公厘迫擊砲量產、64年國造64式戰車(M18砲車砲塔裝在M42車身底盤)出廠、65年國造65式155榴彈砲及5.56公厘步槍定型量產等。

工蜂二型.jpg

工蜂火箭由中山科學院研發,在正式量產的工蜂四式40管火箭砲之前,工蜂一、二、三型都是實驗性質的單管火箭砲。(國史館)

 

 無法自製的裝備,則爭取軍援或軍購方式獲得,主要以戰、甲車及自走砲為主。57年接收253輛M41戰車,加上原有的M41,裝1師與裝2師每師配備191輛,編實3個戰車營與裝騎營;同年底又陸續接獲106輛M41,兩個裝甲師各再新編1個營,各師調整編制為4個戰車營;58年嘉禾案各裝甲師納編1個獨立戰車營(配備M24戰車),達成每師5個戰車營的新編制。59年「嘉禾二號」裝甲部隊再改編,各裝甲旅及33師編餘的戰車,則交由8個重裝步兵師陸續編實戰車營。   

中國陸軍6301-M41戰車-1.jpg

裝甲獨立第1旅戰車712營第1連的M41戰車(中國陸軍畫刊149期,民63年1月)。59年嘉禾二號案改編時,國軍共有651輛M41戰車,陸軍545輛編配9個戰車營與2個裝騎營,陸戰隊有106輛配屬2個營;M24戰車共有282輛,編成5個戰車營;M18有238輛,主要裝備7個裝騎營及其他單位。

 

裝步單位的M113系列裝甲車原本全部缺裝,早在民國53年就尋求美軍以外來援,先後秘密洽詢採購義大利或日本仿造M113但未能成案,54年美援的M113只有46輛,只夠編足裝1師的一個裝步營 ; 嘉禾案中兵工生產計畫援也想仿製M113,但技術條件相差太大。「嘉禾二號」後才陸續接收美軍超額M113,至66年時全軍已有368輛。

 

各裝甲旅裝砲營編成時,M7、M52、M108等各型新舊自走砲車都有,59年美軍低價售與駐越南117輛戰損M108砲車,經修拼後為111輛陸續納入編裝,至63年各旅裝砲營全部換裝M108砲車。(請參見 勤業案 )

美軍M108砲車204中字號.jpg

海軍LST204中興艦執行勤業案任務,從越南載運M108 105公厘自走砲車返台整修,車上仍為美軍塗裝。(左營海軍故事館)

 

陸軍野戰防空戰力向來薄弱,嘉禾案雖然在裝甲獨立旅及重裝步兵師編制中都列有防砲連,裝備為M42A1 40公厘雙管防空機砲車,但都是缺裝。61年起陸軍陸續獲得美軍釋出的超量M42A1防砲車,編實獨立裝甲旅防砲連,每連16輛,之後又在62年8月起,以「擎天演習」代號將12個重裝師防砲連編成,每連12輛。

中華民國史畫民67近代中國出版社-M42.jpg

M42防砲車陸續接收後,12個重裝步兵師得以首次編成專責防空的防空機砲連。(中華民國近代史畫,民67年)
 

 62年「火牛」案,首次採購美國庫存的M48A1戰車60輛,63年初由裝1旅711營換裝;63年「火牛一號」案又採購M48A1戰車100輛,分配裝1旅、裝2旅、裝3旅各一個戰車營;66年「火牛二號」案,再採購M48A1戰車100輛,分別換裝裝51旅及裝64旅各一個戰車營(各裝甲旅65年8月16日分別改番號為裝51、42、73、64旅),並將裝64旅從裝步旅編制調整為裝甲旅。各裝甲旅換下來的M41戰車,則由本島各重裝師戰車營接收,共編成7個戰車營,至此「嘉禾二號」各裝甲單位主戰裝備大致齊備。

中國聯勤月刊6910-1-碼頭接收M48戰車.jpg

嘉禾案陸軍裝甲師的戰車編制原訂為M60戰車,因美方不同意而改為M48,但是全部缺裝而以M41代用。由於M48長寬高及重量都超過之前所有戰甲車,民國62年第一批M48戰車抵台前,陸軍緊急協調鐵路局,改建或遷移高雄港至台中戰車勤務基地處,200多公里鐵路沿線高度、寬度不足的隧道、陸橋與月台,以及130多處號誌,再由高雄港務局調用全台唯一的200噸吊車,才有辦法將M48從貨輪吊上岸以鐵路運到台中戰基處檢修。(中國聯勤月刊,民69年10月。)

 

後續影響

嘉禾計畫源自於蔣中正總統手訂的「建軍綱領」,是一個企圖心極大,遠程目標甚至不切實際的全盤建軍方案。然而因為國內外情勢重大轉變,民國61年嘉禾案第一期計畫完成後,並未繼續進行第二、三期計畫。先是蔣中正總統在58年9月16日陽明山車禍受傷後,身體狀況持續衰退,精神體力大不如前,應是自知來日無多,安排長子蔣經國接班。(在此之前,58年6月25日國防部長蔣經國已升任行政院副院長,開始逐步接掌財金經濟。)

60年10月25日聯合國2758號決議,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的席位由中共取代;61年2月美國總統尼克森訪問中國,5月雙方互設聯絡辦事處;而台灣退出聯合國後,兩年之內有近20個國家與中華民國斷交,其中包括日本、西德、澳洲等主要國家,台灣國際環境丕變,壓力如排山倒海而來。

中日斷交6.jpg

民國61年9月日本宣布與中共建交,派遣特使椎名悅三郎來台,協商台日斷交後雙方關係安排,群情激憤的民眾在松山機場與維持秩序的警察及憲兵發生推擠。當年憲兵沒有處理群眾事件的專用裝備,直接以編裝武器卡賓槍(藍圈內)及國造四一式輕機槍(紅圈內)上陣(國史館)。  58年中華民國有68個邦交國,是歷史最高;59年有66國,從此快速減少,60年10月退出聯合國時有54國、61年42國、62年38國、63年32國,至64年只剩27個。

 

不止如此,62年10月全球第一次石油危機,原油價格從每桶不到3美元漲到近12美元,更使以出口貿易為經濟支撐的台灣面臨空前危機。蔣經國於61年5月升任行政院長,全面接掌黨政軍大權,先求穩定局勢,繼而積極投資經濟建設。國防戰略的指導原則,也從反攻大陸的攻勢作戰,轉變為「攻守一體」,且以守為重 。

 嘉禾案第二期計畫雖然因為情勢改變沒有繼續進行,然而民國61-65年度的「國軍五年建軍計畫」,即使不再以嘉禾案為名,但原來規劃的許多項目仍然繼續進行,而其中不切實際的目標都被刪除或修訂。

 

如今回顧嘉禾案,不但在國際環境惡化前及時強化國防力量,穩定台海兩岸局勢,使得國內能持續高度經濟成長,創造「台灣奇蹟」。嘉禾案也影響在此之後20年的國軍戰略思想、組織編裝與武器裝備發展。觀察民國60-70年代國軍的發展,仍可看到嘉禾案規劃脈絡,而其對國防科技及建軍的影響,更是延伸到今日。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嘉禾案 勤業案 建新計畫
    全站熱搜

    猛沃營參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