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瞻計畫--陸軍現代化的第一步

「前瞻計畫」是中華民國政府撤退來台灣,陸軍部隊經過初期的混亂與整編,大致恢復元氣後,由國防部俞大維部長策劃,在美軍顧問的協助及指導下,從「一次世界大戰的型態,轉變為二次大戰(及韓戰)美軍的型態」,提升火力、機動力與核子戰場生存力,所改編的步兵部隊,為過渡時期編制,目標是繼續向現代化陸軍轉型,故稱「前瞻(Forward Look)」。

前瞻計畫分師、軍及軍團三個層級,而以步兵師整編為核心。從民國47年1月到50年6月,以19師為試驗部隊,三年半之間共完成15個前瞻師(番號依序為第17、19、26、27、32、33、34、41、58、68、69、81、84、92、93各師),以及5個軍部、2個軍團部的改編。另外6個未經改編的步兵師(第9、10、46、49、51、57各師),則從50年7月開始,參照前瞻計畫編裝精神,以邁進計畫為代號,由第9師為試驗部隊,陸續改編為輕裝師。

本文於民國102年9月發表於「突擊」月刊(已停刊)99期,這幾年又陸續蒐集資料、檔案、照片修正補充,重新編排後再次刊登,期待網友多多指教

 

關鍵人物--國防部長俞大維
 
要談前瞻計畫,必須從俞大維部長說起。

民國43年9月20日,俞大維接任國防部長,此後直到54年1月14日卸職,是中華民國在任最久的國防部長。10年3個月的時間中,在美援的幫助下,主持建軍備戰大計,使國軍脫胎換骨,成為東亞勁旅。

俞大維出身浙江紹興望族,生於清光緒22年(1897年),為清末名臣曾國藩之外曾孫,是天才型的人物。民國7年22歲時留學美國哈佛大學哲學系研修數學,僅3年就取得碩士與哲學博士學位,隨獲哈佛大學獎學金資助,至德國柏林大學深造,專攻數理邏輯與哲學。留德期間興趣逐漸轉向彈道研究,成為國際知名彈道學專家。

民國17年31歲,國民政府設立「駐德使館商務調查部」,由俞氏出任主任,18年6月返國,任軍政部參事。19年5月,再度赴德,負責採購軍備,並研習德國參謀教育,政府命其採購大砲,原訂購買12門,卻運回15門,俞氏僅輕描淡寫說:「是送的。」其實是將廠商依慣例所送佣金,另購砲3門,依當時官場慣習,這種風骨簡直匪夷所思。21年再度返國,蔣委員長召見詢問歐洲情勢,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有關戰略戰術與兵器問題,深受嘉許,派任參謀本部少將主任秘書,但俞大維自願至中央訓練團任兵器總教官。22年1月,調軍政部兵工署長,並晉升陸軍中將,時年36歲。

兵工署長任內,俞大維將自清末到民初各省自行引進、各自為政,五花八門的武器彈藥生產,逐步整編建立現代之軍備工業,使兵工研究、製造、補給及保養等工作趨於一元。尤其是俞大維上任後,著手全國陸軍制式裝備統一化,定型製造中正式步槍(德造毛瑟1924型)、二四式輕機槍(捷克造ZB26)及二四式重機槍(德造MG08),對日後對日抗戰軍備供應及持續作戰能力維持,有決定性的影響。

民國26年7月抗戰軍興,兵工署將東南各地兵工廠陸續西遷內陸,賴俞氏積極領導,以有限之人力、物力與獸力搬運,使30餘座兵工廠、鋼鐵廠、材料廠、及兵工技術單位,得以繼續生產。33年12月,調軍政部常務次長,並兼中美聯合參謀部中國代表,負責與美方代表魏德邁將軍協商,爭取美國軍援,當時「阿爾發部隊裝備方案」,使國軍36個師換裝美式裝備,即為此達成之建議。35年4月,參加國府、中共、美國代表之3人小組會議;5月,獲國民政府頒授青天白日勳章,同月16日出任交通部部長。39年1月,因病赴美療養,3月蔣中正總統在台復職視事,俞大維受任為國防部長,然因耳疾未癒,並未返國就職(由副參謀總長郭寄嶠代理),之後留在美國負責軍品採購。

民國43年5月行政院改組,再次受命為國防部部長。據說當總統召見俞大維,要其擔任國防部長時,俞氏原堅持不就,總統也不以為忤耐心勸說,最後俞大維提出:「不管錢,不管人事,只管戰備訓練」的條件,才接任部長職務。

勝利之光31期4512-紫宸演習俞大維.jpg

民國45年11月紫宸演習,俞大維部長登陸灘頭,頗有當年美國麥克阿瑟將軍率軍反攻菲律賓時,親臨火線涉水登上萊特島灘頭之風。當時國防部長辦公室就在總統府的總統辦公室隔壁,俞部長卻經常不在辦公室,而到了金馬外島前線200多次,其中馬祖就去了104次。(勝利之光月刊,民45年12月)

 

民國42年韓戰停火,共軍全面換裝俄式裝備的陸海空三軍部隊分批南下,在浙江福建準備開戰,44年1月共軍攻下一江山,證明共軍已具備現代化三棲作戰能力,國軍面臨龐大壓力,非但難以伺機反攻,連自保台灣都有問題。俞大維部長鑒於大陳群島距離台灣太遠,海空軍支援有限,共軍已攻佔一江山,大陳近在咫尺,發動攻擊是遲早的事,到時我數萬軍民孤懸海外,台灣要分兵救援,既無把握也易陷於兩面作戰的危機。於是力主從大陳撤退,收縮兵力以鞏固台澎金馬。

俞大維紀念館大陳.jpg

俞大維認為大陳島無法守,一旦失守將嚴重打擊台灣民心士氣。因此不惜冒犯天顏,直言進諫老蔣總統自大陳撤軍,並親自主持「金剛計畫」,將大陳數萬軍民完整撤回。(金門俞大維紀念館)

 

44年2月大陳撤退後,危機暫時解除,俞大維致力建軍備戰,擬訂計畫爭取美援。美國恢復軍援中華民國的政策核心,不是要協助國軍反攻大陸,而是要建立台灣足夠自衛武力,成為美國全球戰略的一部分。韓戰後東西強權對抗的冷戰局勢已經成形,美國極力在歐洲、中東與亞洲,建立「圍堵」共產主義擴張的防線,台灣是美國西太平洋防線的一環。

但是美國對蔣中正總統口口聲聲要「反攻大陸」深以為慮,惟恐被迫捲入一場不想打的戰爭,甚至在毛澤東當時宣布「一面倒」向蘇聯的政策下,美軍如果介入台海戰爭,蘇聯勢必支援中共,因而提早引爆第三次世界大戰。
 
俞大維知道既要能保衛台灣,進而遂行最高統帥反攻復國的意志,還要能讓美國願意提供援助,就必須提出一套美國人聽得進去的論述,這個理論就是ACNAD  Program:

1.    陸軍以能獨立作戰為目標,毋須美軍地面部隊參戰,即所謂No American Doughboys,簡稱NAD Program。第一階段將陸軍從一次大戰的型態,轉變為二次大戰的型態,稱之為「前瞻師Forward Look Division」。「前瞻」是指第一階段計畫完成後,再研擬第二階段整軍計畫,以逐步完成現代化陸軍之整建。

2.    海軍整建為美軍第七艦隊之輔助部隊(Adjunct to the 7th Fleet),簡稱 A Program。汰除各型超齡老舊軍艦,爭取美援驅逐艦(DD)及護航驅逐艦(DE)。平時維護台海安全,戰時為美軍航母戰鬥群的護航艦隊。

3.      空軍為美國太平洋空軍之一部(Component of the USAF Pacific),簡稱 C Program。汰換螺旋槳戰鬥機,由F-84、F-86噴射戰鬥機取代,並爭取當時最新銳的F-104戰鬥機,以掌握台灣附近制空權,戰時則為美軍轟炸機群提供掩護。

陸海空三軍的建軍規劃簡稱,合起來就是ACNAD  Program。

 俞大維同時強調,台灣的地理位置如同西太平洋「不沉的航空母艦」,美國應該協助台灣成為適合空軍活動的環境,強化台灣在美國全球戰略中不可或缺的地位。為達此一目標,美國應提供協助:

1.    建立台灣全島機場群,興建遠東規模最大的台中公館機場(完工後命名為清泉崗機場);擴建台灣南北各機場;改建澎湖及金門機場。
2.    建立台灣週邊海空域雷達網。
3.    提供國軍勝利女神及鷹式飛彈,輔以高砲建構完整防空網。
4.    興建微波與中繼台,建構台灣三軍統一通信網。

ACNAD  Program論述,不提美國最怕的「反攻大陸」,反而處處從美軍全球戰略布局思考,強調台灣的關鍵地位,以及必須建立台灣足夠的自衛能力,維持台海兩岸均勢,避免發生美國不預期的戰爭,才是對美國最有利的作法。

俞大維天資聰穎學識淵博,一口流利典雅的英文,加上30多年與外國人打交道的經驗,讓美國官員折服。在ACNAD  Program政策指導下,美援裝備及美軍戰訓模式有系統引進國軍,國軍也有一個完整的建軍備戰規劃。從此一直到民國68年美國斷交撤軍廢約,台灣與美國軍事合作都是依此架構進行,甚至在斷交後30幾年的美國對台軍售,也還可以看出一脈相傳的思考。

當然美國人也不傻,美援裝備的數量與水準仍然斤斤計較,對美援裝備的訓練使用也嚴格控管,就怕被國軍拿去反攻大陸。民國50年前後,美軍顧問團總人數多達2400人,每個接受美援的國軍單位,都有美軍顧問長期派駐,甚至一度深入到陸軍的營級單位,美軍上士或士官長階級的顧問,可以與中校營長平起平坐,美援裝備、物資的調派使用,都要顧問簽證才能放行。

勝利之光50顧問俞大維杜安.jpg

47年7月俞大維部長會見美軍顧問團新到任的團長杜安少將。杜安團長任期兩年,正是前瞻計畫執行高峰,卸任時中華民國政府為感謝其對前瞻計畫的協助,特別頒贈寶鼎勳章,是除首任蔡斯少將外,唯一獲頒寶鼎勳章的顧問團團長。但是也是在杜安任內,原來雙方協議改編21個前瞻步兵師的計畫,因美國軍援政策改變,縮水為15個步兵師。(勝利之光月刊,民47年8月)

 

曾有傳言說美援恢復初期,美方曾建議國軍薪餉由美援經費支付,並成立聯合指揮部統一指揮兩國軍隊,但蔣中正總統以堅持國家主權與尊嚴而拒絕。美國參與外國的軍事合作或聯盟,向來以其龐大的軍事、政治及經濟實力,要求由美國人當老大。二次大戰時艾森豪是西歐盟軍總司令,韓戰的麥克阿瑟是聯合國軍總司令,冷戰時期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軍事最高統帥是美國將領,越戰時越南政府軍作戰也歸美軍指揮。抗戰時蔣委員長與美軍派來擔任中國戰區參謀長的史迪威交惡,鬧到水火不容,根本原因也是史迪威一直想比照艾森豪,當上中國戰區盟軍總司令。

但是在台灣的美軍協防司令部與美軍顧問團始終未能獲得國軍部隊指揮權,國軍戰備訓練兵力部署也都基本維持自主,而美軍仍協防台海,美援裝備源源不斷運台,俞氏堅持立場居中折衝協調,居功至偉。

 

總統黃埔與國軍(民53年)-79俞大維.jpg

俞大維曾說過「任何情報來源或敵情研判,都不及我親眼所見。」曾親自搭乘空軍T33偵察機飛入大陸實地偵察10多次,直到老蔣總統下令空軍,不得再讓俞部長登機赴大陸偵察,否則以軍法抗命罪論處。47年八二三砲戰前,對岸共軍海空活動持續增加,其他情報研判都認為共軍要打馬祖,只有俞部長認定共軍目標是金門。7月下旬俞大維在金門大膽島北山據點,連續三天晚上以望遠鏡觀察對岸,發現從廈門火車站到海岸砲陣地的路上,每晚都有無數的共軍大卡車遮光行駛,徹夜川流不息,判斷共軍已將數十萬枚砲彈運到前線,短期內「必打金門」。8月4日在蔣中正總統主持的軍事會談上,俞大維直接面報總統:「毛澤東必打,而且是在三個星期之內就打,打金門又比打馬祖的機會高。」19天後果然言中。

 

俞大維擔任國防部長10年期間,陸軍獲得美援的主要武器裝備有:
1.    火砲類:
240公厘榴砲  16門
8吋榴砲      36門
155公厘加砲  96門
155公厘榴砲 221門
105公厘榴砲 575門
75公厘榴砲  384門
90公厘高砲   26門
40公厘高砲  139門
106公厘無座力砲  188門
75公厘無座力砲   587門
57公厘戰防砲     338門
42迫擊砲         750門
81公厘迫擊砲     400門
60公厘迫擊砲     311門
火箭筒(2.36吋及3.5吋)  9703具
2.    步、機槍類:
4管50機槍   207組
50機槍     11607挺
30機槍      7556挺
30自動步槍 10823枝
M1半自動步槍 136102枝
30步槍        102042枝
M1/M2卡賓槍  149987枝
衝鋒槍         30336枝
各式手槍       54322枝
3.    戰甲車類:
M41戰車         430輛
M113裝甲車      342輛
M7/M52自走砲車  144輛
M108自走砲車    111輛
4.    運輸車輛:
1/4噸指揮車     3288輛
3/4噸軍械車     3613輛
   2 1/2噸載重車   5044輛
   其他各式車輛/大型機械 約2900輛(部)
5.    通訊及化學裝備:
各類無線電機  60161部
各類有線電機  48694部
各類交換機    13598部
各類載波器材   2087部
被覆線       78637英哩
各式防毒面具  321534具
噴火器           810具
6.    飛彈類:
勝利女神力士型防空飛彈  2個營
鷹式防空飛彈            1個營

 

整體來看,俞大維擔任國防部長10年,是國軍建軍以來,真正有機會、有能力逐步完成整體建軍規劃的10年,雖非俞氏一人之功,但其影響之深貢獻之大,在54年初卸任國防部部長後,即獲頒中華民國軍人最高榮譽的國光勳章可見一般。

 

arrow
arrow

    猛沃營參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