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聯勤304-7606T69增程砲.jpg

聯勤202廠研製的國造XT69 155公厘增程砲。(但是這張中國聯勤畫刊的封面怪怪的,刊頭標題寫「紀念抗戰勝利五十週年」,右下方出版日期卻是民國七十六年六月。)

民國67年8月聯勤總司令王多年赴南非訪問,參觀南非最新的G5 155公厘增程砲,甚感興趣,南非方面也表達出售或授權生產的意願。王總司令回國後,即指示聯勤202廠(火砲廠)派員前往南非考察。王多年任聯勤總司令時,相當注意外國新武器的發展,認為值得國軍仿效者都積極引入,如之前寫過的國造68式步槍,就是王總司令在同一次出訪期間,前往奧地利軍械名廠史泰爾(STEYR)公司,看到該公司的5.56公厘AUG突擊步槍,回國後也要求聯勤205廠(步機槍廠)仿造。

 

南非的G5增程砲不只是當時火砲科技的最新發展,對國軍最有吸引力的,是其最大射程可達30公里。因為自從民國40年代以來,國共兩軍在金馬外島相互砲轟,共軍最大射程火砲為俄造152公厘加砲,射程達27公里,而國軍火砲最大射程則為美援的M59 155公厘加砲,射程略多於23公里。所以國軍一直希望能獲得射程30公里以上的大口徑火砲(如美造M113 175公厘加砲),才足以壓制對岸匪砲,但美方始終未同意提供。

 

「建新41號」完成後,聯勤擁有自製大口徑火砲的能力(請見聯勤「建新計畫」),建新41號耗資新台幣7億3210萬元,當時是聯勤遷台以來最大的投資案,可製造155公厘口徑以下的各型火砲。除了量產仿美造的105、155公厘榴砲外,也曾於68年成功仿製以色列M68 155公厘榴砲,但未量產。

中國聯勤月刊6610-3國造63式105榴65式155榴建新41號.jpg

建新41號完成的國造火砲,前方為國造65式155公厘榴砲,後兩門為國造63式105公厘榴砲,都是仿製陸軍當時使用的美造火砲。(中國聯勤畫刊,民66年10月)

 

民國68年3月底,由202廠副廠長阮海水上校領隊,率火砲室主任陳笏上校等五人及陸軍砲校教官一人共七員前往南非,由南非政府安排參觀G5砲演示。不過南非方面要求我方人員不得描繪、照相、觸摸或拆卸,相機底片也以代為沖洗為由收走,送回時所有拍到G5砲的相片都消失不見。小組成員只得目測強記,輔以步測、手測等方式蒐集資料。

 

技術考察小組返國後王多年總司令下令仿製,因無絕對把握,製造計畫並未呈報國防部核准。202廠由陳笏上校主持研發製造工作,雖然歷經諸多困難,仍在半年內完成第一門樣砲研製,相較於原版G5,陳笏還增強改進了多項性能。詳細經過在陳上校親撰的《霹靂神火》書中已有記述,不再贅述。

 

---------------------------------------------------------------

這裡要岔開主題,說說「中興合金鋼廠」。

 

想建立自主國防自製武器裝備,必須要有足夠的工業基礎。民國50年代台灣經濟逐漸發展,但重工業與精密工業仍然薄弱,無法製造槍砲用鋼材,想要進口也受限於相關國家出口管制。57年2月省營唐榮鋼鐵公司在高雄小港建立「中興合金鋼鐵廠」,與日本三菱重工業簽訂10年技術合作合約,生產槍管鋼、砲管鋼、砲彈鋼,以提供聯勤所需的槍砲彈藥用鋼,61年3月新廠正式落成,期間邊建廠邊生產。產品除供聯勤製造國造57式步、機槍外,63年成功試製砲管粗胚,才有之後的國造63式105公厘與65式155公厘榴砲。

005-010202-00113-007-040x.jpg

 

中興合金鋼廠實為兵工廠,為避免引進技術時受國外限制,故以商業公司型態成立。其實由國防部分12年出資新台幣3億5000萬元,重要主管多為聯勤兵工技術軍官退役轉任。之後國防部後又增資新台幣13億元,並與德國克魯伯(Krupp)公司技術合作,生產國造火砲的砲管鋼。該廠於67年11月移交國營台灣機械公司,國防部前後的投資,共折價18億元轉投資台機公司;同一時間聯勤201廠(軍車廠)也移交台機公司,成為該公司的重型車輛廠。總目標是研發製造軍民共用的重機械產品,建立國防自主的工業基礎。

 

然而台機公司因政策變化與國內外環境改變種種因素,也歷經遷廠、組織調整,仍持續虧損,最後以民營化、分廠出售方式,於民國90年11月結束營業。

 

img080.jpg

民國67年11月合金鋼廠移交給台機公司時,聯勤曾要求台機公司維持每年6000公噸155口徑以下各式砲管毛胚的生產能量同一份公文也要求台機公司繼續進行長度11公尺、口徑8英吋以下之各式砲管與零件胚料研製計畫。不過68年聯勤研製增程砲時,台機公司仍無法製造5公尺以上的砲管粗胚,202廠只能將兩根砲管以熱套法連接。(《傳動世紀:台灣機械股份有限公司》,國發會檔案管理局,民100年7月。)

 

中興合金鋼廠雖然是國防部投資,以建立自製武器裝備為目的成立,但來自軍方的訂單卻很有限。原因是三軍各項槍砲訂單數量未達經濟規模,使得平均單價居高不下;另一方面一旦我方突破技術瓶頸開發出新產品,原來國外的供應商立即大幅降價。因此合金鋼廠從一開始就處於虧損狀態,設備使用率低落,即使努力開發民、商用產品與外銷,成效也相當有限。

img079.jpg

台機公司也曾承製戰車扭力桿、惰輪與履帶等零組件。(《傳動世紀:台灣機械股份有限公司》,國發會檔案管理局,民100年7月。)

-----------------------------------------------------------------------------------

 

聯勤想仿製的南非G5砲口徑為155公厘,202廠已有國造65式及仿造以色列M68 155公厘榴砲的經驗,但G5砲管長度為口徑的45倍(約7公尺),超過當時台機公司合金鋼廠所能生產砲管粗胚的5公尺最大長度。202廠陳笏上校於是以兩根砲管用「熱套」接合方式接成7公尺粗胚,並改進砲閂、半自動裝填器與砲口制退器,也增加G5沒有的砲管清膛器,於68年9月17日試製成功。

 

自製增程砲成功後5天,隨即在9月21日於宜蘭聯勤大福實驗場第一次試砲,成功發射傳統及增程砲彈共15發,總司令王多年立即要聯勤在一週內向國防部「國防工業發展政策指導小組」正式提報XT69增程砲及砲彈的研發與生產計劃。並在10月2日的總統府軍事會談中,親自向蔣經國總統面報。

 

據王總司令報告內容,因南非拒絕提供相關細部資料,我方轉而與其購買技術資料,但南非無意轉移技術,只願出售成砲與彈藥,售價極高條件又嚴苛,必須一次訂購60門砲及所需彈藥,且要分五年交貨,所以聯勤決定自行研造。

 

自製增程砲依射程共分11號裝藥,第一次試射為安全計僅1至5號裝藥,射程約10公里;第二階段將以6至8號裝藥,第三階段則為8至11號裝藥。目標是發射自製增程彈時,最大射程可達30公里。

中國聯勤6901-自製增程砲第一門樣砲四輪.jpg

聯勤王多年總司令極為關心增程砲研發,圖中為第一門樣砲完成後,王多年立即前往視察。圖左下方紅框顯示該砲輔助動力系統(Auxiliary power unit,APU)為雙軸四輪,此為第一門樣砲特有型式,之後因拖行時後輪軸容易發熱故障,第二門砲及之後都改為單軸雙輪。(中國聯勤畫刊,民69年1月)

 

依聯勤所提計畫,預計將投資新台幣6億6000萬元(含由中山科學院研發的射控系統1億9000萬元),製造3門XT69增程砲(3億4000萬元)與2000發增程砲彈;量產後單砲生產成本為50萬美元,每顆增程砲彈則為600美元。(之後國防部於同年11月24日核定,兩年內完成研製增程砲3門、增程砲彈5700顆。)

 

王總司令並強調,增程砲較現有155加砲射程增加6公里,如配置金門可控制廈門及馬巷機場;配置馬祖南北竿,射程涵蓋福建北筊半島,並可火力支援東西莒;配置澎湖則可與台灣本島形成交叉火網,控制台澎水道,具有高度戰術價值。

 

不過王多年的報告中,誤稱增程砲第一門樣砲砲管是由台機公司合金鋼廠以高溫「熔接」而成,後續已向德國廠商(應為克魯伯(Krupp)公司)洽購合格砲管。然而在陳笏上校的書中,則是詳細的介紹渠與202廠資深技工,共同研究完成前所未有的兩根砲管以「熱套」工法連接。

 

蔣經國總統聽完簡報後,對聯勤表示嘉勉,也指示「砲管非整件鋼材鑄成,其適用性存疑」,要求聯勤再加改進。

 

9月下旬初次試射成功後,到12月24日總共進行14次試射,雖然打到最高的11號裝藥,但因發射藥產生的膛壓不足,始終達不到預計30公里的最大射程。

 

此外,落彈散布太廣精度甚差也是大問題,經202廠廠長阮海水請教國防部科技顧問黃孝宗(後來擔任中山科學院代院長,並主持IDF戰機及各型飛彈研發),解決砲彈平衡技術瓶頸,才大幅改進命中率。

 

試製增程砲定名為「國造XT69 155公厘增程砲」,第二門樣砲69年1月開工,經過八次修改,一直到70年3月27日才完成,後續奉命再造4門。又奉命將第2門樣砲搭配M108砲車底盤成為自走砲,因成效良好決定將續造的4門砲都改為自走砲車型,並全力趕工以參加該年10月10日國慶閱兵;而後續生產所用的砲管應該都是外購的德國貨。

勝利之光7011-1國慶閱兵自製增程砲.jpg

「國造XT69 155公厘增程自走砲」在70年國慶閱兵公開展示,觀禮席上的南非駐華武官大吃一驚,隨後提出抗議,認為是G5砲的盜版。之後陳笏上校帶著南非相關人員參觀XT69,並說明與G5不同處。(勝利之光月刊,民70年11月)

中國聯勤288-7010XT69增程砲自走砲-2.jpg

XT69在民國70年雙十國慶閱兵正式對外公開,聯勤不需再保密,在當月的中國聯勤畫刊特別以跨頁彩圖專輯介紹。與國慶閱兵中的XT69比較,砲身四周加了鋼板,提供基本的防護。

 

勝利之光7306-1自製增程自走砲.jpg

       自走式XT69增程砲試射。(勝利之光月刊,73年6月)

勝利之光7210-自製增程155自走砲

聯勤再接再厲推出XT69 155自走增程砲,也在民國70年國慶閱兵公開展示。不過陸軍已購買美製M109A2,人家美國貨人帥又大支,砲管還可以360度轉圈圈,咱們當然沒得比。(圖片來源 : 勝利之光月刊,民73年3月。)

 

然而XT69許多問題尚未解決,以致性能不如預期,最重要的最大射程也未能突破30公里。尤其關鍵的是,陸軍當時已買到美造M109A2 155公厘及M110A2 8吋自走砲,而這兩種砲也可發射增程砲彈,自然就對自製的「土砲」興趣缺缺,無意下單訂貨。研發核心人物陳笏上校於72年1月退伍後,全案在73年結案終止。

勝利之光7210-2自製增程砲.jpg

民國72年10月勝利之光月刊所刊出的XT69是以牽引砲的型式呈現。

 

民73年台機合金鋼廠155增程砲粗胚.jpg

民國73年台機公司合金鋼廠研製成功155公厘增程及加農砲砲管,但是XT69卻已結案。(圖片來源 : 國史館)

 

民國83年漢光11號演習,XT69增程砲再度出現,外型略有改變,但聯勤當時只說是「新型國造155公厘半自走砲」,而不提XT69。所謂「半自走砲」則是指該砲有輔助動力系統(APU),具有限自走能力,短距離移動不需卡車牽引,這也是XT69原來就有的功能。

Y2K國軍武裝報告書國造155半自走榴砲XT69.jpg

民國83年的漢光11號演習聯勤又再展示155公厘增程砲,此砲外型幾乎與XT69一模一樣,最大的差別是砲口制退器型式近似美造M109自走砲,而不是XT69的4個制退口。(Y2K國軍武裝報告書(下),詹皓 名,雲皓出版社,2000 年 7 月 ) 

 

勝利之光8407-1聯勤國造XT69155增程砲.jpg

民國84年7月的勝利之光月刊刊出未列型號的"155公厘半自走榴砲",顯然就是XT69。

 

民國86年漢光13號演習,202廠又展示一門新的155公釐榴彈砲,稱為XT86榴彈砲,仍然可見XT69的影子。XT86採較短的39倍徑砲管,配合增大的燃燒室,以延長最大射程。發射傳統高爆榴彈時最大射程為18.1公里,發射火箭助推高爆榴彈時最大射程為30.1公里,發射增程全口徑彈底吹氣高爆榴彈時最大射程為32.4公里。

聯勤創制55周年民90年-國造T86 155榴.jpg

XT86後來增加液壓驅動系統,改進成為T86A1,可藉液壓開合砲架及控制砲管方向與俯仰,砲班只需4人即可操作,但陸軍仍未買單。(聯勤創制55周年特刊,民90年)

 

大紀元時報20071211.jpg

民國96年台北航太展,202廠展出一門45倍徑的155公厘輪型自走砲,外觀與XT69近似。(大紀元時報,民96年12月11日)

 

慶祝中華民國建國百年,民國100年在歷來最重視國軍軍史文物保存的國防部長高華柱指示下,成功嶺基地擴大原來的除役武器陳展,蒐集超過50種三軍各式武器裝備,經過五級基地檢整,補足應有的零附件,儘可能恢復原貌,陳列在營區道路兩旁與司令台週邊。XT69 155增程砲也重新塗裝後,從202廠移至成功嶺。

國造XT69式增程砲4.jpg

XT69的砲管原來是未上漆的鋼管原色,可能是考量戶外陳展風吹雨打,全砲都漆成軍綠色。

國造XT69式增程砲.jpg

說明牌上XT69的最大射程為28公里,顯示直到民國73年結案為止,射程仍未達到設計目標30公里。

國造XT69式增程砲2.jpg

國造XT69式增程砲3.jpg

XT69的輔助動力系統(Auxiliary power unit,APU)外殼原來有一排排散熱孔,但成功嶺展示的XT69卻是一片平整的鋼板,似乎已拆除APU。

 

本文主要參考資料:

國史館藏總統府第32次軍事會談紀錄,民68年10月2日。

《霹靂神火-中華民國火砲傳奇》,陳笏撰,雲皓出版社,民90年11月。

《傳動世紀:台灣機械股份有限公司》,國發會檔案管理局,民100年7月。

《中國聯勤》畫刊,聯勤總司令部。

arrow
arrow

    猛沃營參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