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國史館的檔案中,看到一件民國63年4月的「國軍概況參考資料」,是當時參謀總長賴名湯呈送副總統嚴家淦的報告,由於參謀總長與副總統雖有上下之別,但無隸屬關係,所以稱為「參考資料」而非下對上的報告,但以下為行文簡潔以下仍稱「報告」。

這份報告在國史館所收藏的嚴家淦先生副總統任內文檔中,是僅有的一份,顯然不是定期例行報告,基於尊重總統的統帥權,副總統也不會主動過問國防事務,因此其後的時代背景很有意思,值得一述。

006-010703-00001-001-002a.jpg

就在這份報告呈送副總統一整年後,民國64年4月5日蔣中正總統過世,嚴家淦副總統宣誓接任中華民總統。

 

先從嚴家淦先生說起。有一句話說:「善戰者無赫赫之功」(語出孫子兵法軍形篇的「故善戰者之勝也,無奇勝,無智名,無勇功。」)正是嚴先生的寫照。

嚴先生一生歷任政府要職、建功無數,至今卻沒有多少人記得,而40歲以下的人更幾乎沒人知道,在中華民國的兩位蔣總統之間,還有一位嚴總統。知道嚴總統的人,也往往將其視為過渡時期人物,忽略嚴先生一生對國家重大且關鍵的貢獻。

如今大家說起臺灣經濟起飛的功臣,說來說去只知道孫運璿、李國鼎兩位先生,其實在他們兩位之外還有許多可敬的前輩,而嚴家淦就是其中關鍵人物。

嚴先生在民國28年對日抗戰,擔任福建省財政廳長時嶄露頭角,那時才34歲。在戰時艱困的環境下,推動改革使福建省每年預算平衡,其所創的「田賦徵實」制度,由財政部通令全國統一推動實施,使得國民政府得以支撐龐大的軍費支出,而不致於財政崩潰。

抗戰勝利後,嚴先生是第一批來臺灣接收,恢復經濟金融秩序的官員之一。民國38年政府撤台,嚴先生時任台灣省政府財政廳長,主辦新台幣發行、穩定財政與物價;39年任經濟部長後轉任財政部長;43年任台灣省政府主席;47年再任財政部長;52年任行政院長;55年當選第四任副總統並續兼行政院長;61年連任第五任副總統,免兼行政院長;64年接任第五任總統;67年卸任總統。

將近30年間不曾間斷的擔任財經與國家建設決策職務,足以說明嚴先生從中華民國風雨飄搖朝不保夕,一直到被稱為台灣經濟奇蹟的年代,佔有如此重要關鍵地位。

中華民國憲政體制下,國軍統帥權歸總統,行政權歸行政院長,副總統是備位元首而無實權。民國61年嚴副總統免兼行政院長後,副總統只是閑缺,但隨著蔣中正總統健康日益惡化,情況開始改變。58年9月高齡82歲的蔣中正總統在陽明山車禍受傷後,身體狀況持續衰退,精神體力大不如前,公開露面次數屈指可數。61年5月蔣經國升任行政院長,全面接掌黨政軍大權,如何為蔣中正總統去世後的變局預作準備,成為黨政高層不能說的默契。

雖然嚴副總統一直都在政府決策核心,對國防事務也有相當瞭解,但也一直謹守分際,未曾主動參贊軍機。然而一旦總統過世,副總統將依憲法接任總統,並成為三軍統帥,因此國防部參謀本部特別上呈這份「國軍概況參考資料」,讓副總統對國軍現況先有概括瞭解。

006-010707-00012-001-002a.jpg

有趣的是嚴副總統4月1日接到這份參謀總長賴名湯親呈的報告後,沒有任何批示,而立即於4月2日以個人名義私函致謝並歸還,謹守副總統不涉統帥權的分際。然而如今國史館收藏檔案中,卻依然有此份報告,封面日期卻是手寫修改的4月19日,顯然參謀本部又再送請副總統留存備查。

 

64年國慶閱兵嚴家淦.jpg

蔣中正總統64年4月5日過世後,嚴家淦接任總統,當年十月十日舉行中斷十年的國慶閱兵,象徵國軍對新任三軍統帥宣誓效忠。

賴名湯先生訪談錄-64年閱兵忠孝西路嚴家淦.jpg

畫刊160國慶閱兵64年M48戰車.jpg

這次閱兵是後來少見的全規格閱兵,總統先搭乘禮車校閱沿著忠孝西路、中山南路列隊受校的現役與後備動員部隊,接著回到總統府前閱兵台,接受地面部隊及空中分列式致敬,最後部隊集合在總統府前廣場,聆聽總統訓示。當時最新銳的M48戰車、國造工蜂四式火箭砲等新武器也是第一次公開展示。

 

嚴家淦先生是中華民國第四及第五任副總統,並在民國64年4月蔣中正總統過世後,依憲法接任中華民國第五任總統,至67年5月任期屆滿未再連任,總統任期共3年1個月。

勝利之光280期6704-嚴家淦-澎湖M41.jpg

006-010805-00001-001-010x.jpg

國防部在嚴總統卸任前安排視察國軍部隊,自此定例,之後的歷任總統,除蔣經國於任內過世外,李登輝、陳水扁、馬英九等總統任期屆滿前,國防部都會安排總統視察國軍。

 

006-010703-00001-001-003a.jpg

言歸正傳,這份報告報告全文有14頁約6000字,雖然簡略但仍頗有看頭,尤其是其中一些內容驗證了我之前寫的幾篇軍史文章所作推論,看得心中暗爽不已。以下就斷章取義挑幾個有興趣的題目寫寫。

 

006-010703-00001-001-004ab.jpg

報告開宗明義第一句話就是:「國軍依照行政院制訂之國防施政方針‧‧‧」,這句話看似平常,其實內有玄機。雖然從民國37年行憲以來,國防部就是行政院之下的一個部會,理應聽命於行政院長。但實際上無論軍政系統的國防部,或是軍令系統的參謀本部,向來都是由總統行使統帥權直接指揮,歷任行政院長只是諮詢與配合。此處卻稱「國軍依照行政院制訂之國防施政方針」,原因就是當時的行政院長是蔣經國;而參謀本部會在沒有先例的情形下,向副總統報告國軍概況,應該也是來自蔣經國的指示。

 

006-010703-00001-001-004aA.jpg

依上圖中的統計,國軍在民國63年時有58萬多人,符合過去大家常聽到的台灣有「六十萬大軍」的說法。然而國軍總數在這個時間後就逐漸減少,因為當年大陸撤退來台,長期服役的資深官兵,經過30年時間陸續屆齡退伍,而台灣入伍的役男人數又不足以撐起六十萬大軍的編制,所以國軍早在四十年前就已出現「少子化」危機。

 

006-010703-00001-001-005xA.jpg

基層幹部來源不足,直到今天都是國軍的大問題(請參閱但使龍城飛將在—民國40年代至60年代陸軍基層軍官的來源)。報告中說「以大專預官滿足量的需求」,有多大量呢?據教育部軍訓處民國67年編印的《學生軍訓五十年》所載,60學年度(預官22期)10969人、61學年度(預官23期)9310人、62學年度(預官24期)8845人、63學年度(預官25期)8446人、64學年度(預官26期)8386人,以當時預官分7月、10月兩梯次入營,結訓後實際下部隊時間一年四個月計算,國軍有超過11000名基層的少尉軍官是義務役大專預官。

 

006-010703-00001-001-006xa.jpg

民國60年以後,因自力建軍的「建新計畫」成效卓著(請見建新案)與接收美援裝備,三軍部隊主戰裝備大幅換裝,較原二戰時期的裝備提升一個世代。雖然報告中說是「自去年至目前」獲得的武器裝備如所列,但其中也有之前數年的累計,例如「步槍十二萬枝」是指民國58年開始量產的國造57式步槍與外購M14步槍的總合數字。所列武器裝備也有許多是美軍撤出越南戰場後的除役軍品,以低價賣給我國,經翻修後撥補三軍部隊。(請參閱勤業案)

畫刊157M42防砲車.jpg

           民國64年初,成軍不久的陸軍M42防砲連。

據軍友坦克贏考證,國軍首次獲得M42防砲車是民國47年823砲戰期間,美軍緊急軍援17輛編成一個防砲連,全部配置於金門。此後一直到62年才再接收越南美軍移交報告中所述的157輛(修拼為132輛),編為10個防砲連分配裝甲旅及重裝步兵師,直到66年陸軍共有209輛M42,編成16個防砲連。

中國海軍6209-陸戰隊首見LVTP5.jpg

民國62年9月海軍官方刊物「中國海軍」月刊首次公開陸戰隊已獲得LVT P5兩棲人員運輸車。

LVT P5也是得自於勤業案,民國62至63年共獲得367輛(報告中數字為370輛),用以替換海軍陸戰隊已經十分老舊的LVT 3C 與 LVT 4。

 

006-010703-00001-001-007xA.jpg

雖然一般普遍認為,我國自製的雄蜂(後改名雄風)一型反艦飛彈,是從民國64年購入以色列加百列反艦飛彈後,再以逆向工程仿製而成,但是據「雄風飛彈之父」韓光渭回憶,「雄蜂計畫」始於民國60年,報告中所述到了63年時已有進展,同時也發展小型快艇作為載具。只是當年台灣從零開始研製各型飛彈,關鍵技術與零組件又受制於人,耗時十年直到69年8月雄蜂飛彈才進行第一次試射,70年國慶閱兵第一次向國人公開,之後不斷試射改進逐漸成熟,海軍以仿製的海鷗級快艇為載具,成立「海蛟大隊」。陸軍也參與計畫,以「陸軍第一一一榴砲實驗隊」為保密代名,進行陸基反艦飛彈實驗,直到76年「陸精五號」改編前,陸軍已有3個陸基反艦飛彈實驗連,一度準備擴編為「陸軍榴砲第一一一營」,不過後來政策決定陸基反艦飛彈移撥海軍,由海軍成立「海蜂大隊」接手。

 

006-010703-00001-001-008xA.jpg

「對匪空照北自遼東半島,南迄西沙群島」,如此航程應該不是當年的RF104所能執行,而是U2。民國57年之後,U2不再飛入大陸內陸,而是沿著海岸線採斜式偵照。這份報告上呈給嚴副總統後一個月,63年5月從台灣起飛的U2執行最後一次對大陸偵照任務。

 

006-010703-00001-001-011xA.jpg

民國43年12月中華民國與美國簽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Sino-American Mutual Defense Treaty)」,次年美軍在臺北成立「美軍協防臺灣司令部」。後續政府再與美軍簽訂「樂成」及「太白」聯合作戰計畫,作為協防條約的具體行動綱領。「樂成」為臺澎地區共同防禦計畫,「太白」計畫則約定「如認為共軍對外島之攻擊,乃攻擊臺、澎之先奏時」,美軍可依協防條約介入。

美軍顧問團樂成計劃.jpg

中美兩軍聯合防衛台灣的「樂成演習」自54年至62年幾乎年年進行,但59年美國宣布第七艦隊不再定期巡弋台灣海峽。60年10月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次年2月美國總統尼克森訪問中國大陸,台灣國際環境急速惡化。越戰期間最高曾超過10000人的駐台美軍,也因美軍撤出越南快速減少;而最多時有2500多人的美軍顧問團,也不斷裁減到不足300人。63年第九次「樂成演習」後,美方宣布不再繼續;同年11月美方公開宣布金門、馬祖不再列入美軍協防範圍;65年3月,美方通知參謀總長賴名湯,美軍顧問團將於18個月後撤銷,後經我方力爭才同意繼續維持,但顧問人數仍減少到不足百人。

 

006-010703-00001-001-012aA.jpg

參謀本部於民國50年4月成立「國光作業室」,進行反攻大陸計畫研擬,因為美國強力干預與反對,已無實現可能,56(1967)年12月1日國光作業室縮編,61(1972)年7月20日裁撤併入國防部。但是大陸內部發生動亂時,國軍策應支援乘勢反攻的「王師計畫」依然持續到民國70年代,當時的特戰總隊(及之後的空特旅)與金門、馬祖駐軍,都有擔任王師計畫的指定部隊,受命後六小時要到達大陸東南沿海地區。

DSCN6966.jpg

金門地區擔任「王師計畫」戰備任務的284師,以「漢聲演習」為名進行兩棲登陸訓練,沙灘後方的LCM登陸艇上還有M24戰車隨同登陸。

 

006-010703-00001-001-014xA.jpg

民國62年10月第一次中東石油危機,原油價格從每桶不到3美元漲到近12美元,使得以出口貿易為經濟支撐的台灣經濟面臨空前危機,國內人心浮動物價飛漲,原來就已經不多的軍人副食費更是困窘,63年起國軍各部隊全面推動利用營房空地及廚餘,種菜種果樹、養豬養雞養鴨養羊。

畫刊148養豬種菜副食生產伙食.jpg

因為現實壓力,國軍將原來各部隊就有的養豬種菜,全面擴大推展為有計畫的副食生產,以改善官兵伙食。

 

民國68年陸軍開始出現試辦的副食供應站,之後逐漸推廣,80年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所屬福利總處接辦全軍的副供站,全省各地大小副供站最多時超過30個82年起副供站食品開始前運外島。隨著時空環境改變,部隊養豬種菜已成絕響。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猛沃營參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