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軍撤退來台,逐漸重整軍備,最初幾年部隊都是大陸來台的官兵,台灣籍的役男只有部分接到補充兵或常備兵的徵集令,常備兵服役2年,補充兵則是入營4個月新兵訓練後即返鄉,之後不定期教育召集或臨時召集時,再入營短期服役(時間長短不一),因此稱為補充兵員,簡稱「充員。請參閱http://andro0918.pixnet.net/blog/post/163015628-%E5%85%A5%E4%BC%8D%E6%A2%AF%E6%AC%A1%E8%88%87%E6%96%B0%E5%85%B5%E8%A8%93%E7%B7%B4

目前查到的資料,民國45年之前,不定期徵集的常備兵有3期,補充兵則有4期。

此外,民國40年開始,大專畢業的男生要入營接受預備軍官訓練。 

 

民國45年1月起,台灣開始普遍徵兵,及齡役男依抽籤兵種,分梯次入伍接受新兵訓練後,分發各部隊服役2或3年。

 

普遍徵兵的基礎在建全的戶政與役政制度,過去在大陸沒有完整的戶籍登記,所謂徵兵,其實是招兵與抓兵;也有規定名額由各地攤派,或是所謂「抽壯丁」,1家有2個以上成年男子,須有1人當兵,也有每3家、5家自行協調出1名壯丁當兵。台灣在日據時期即已建立完整嚴密的戶籍登記制度,政府遷台後繼續維持,也因此才有推動普遍徵兵的基礎。

 

大陸時期的壯丁入伍後,有些會集中訓練,有些直接分發基層班排,跟著老兵邊做邊學,沒有一定做法。民國44年7月,陸軍在台灣各地成立9個「新兵訓練團」,準備負擔45年1月開始普遍徵兵的新訓任務;46年1月改稱「新兵訓練中心」(另設有砲、工、裝新訓中心),在美軍顧問的協助下,引進美式新兵訓練制度。

勝利之光5707-3新訓.jpg

還記得入伍第一天的內務示範嗎? (勝利之光月刊,57年3月) 

 

民國47年11月,戰功彪炳的「光頭將軍」劉玉章將軍接任「陸軍預備訓練司令部」司令,當時預訓部下轄9個新兵訓練中心與9個預備師。新訓中心專責新兵入伍訓練;而每一預備師原則上搭配一個常備師,負責後備軍人動員召集。(民國57年嘉禾案後,新訓中心與預備師併編。)

 

劉玉章接任預訓部司令後,以其數十年帶兵練兵經驗,對美軍顧問所引進的新兵訓練制度多有改革,其中一項就是建立「教育班長」制度。(劉玉章撰,戎馬五十年,民66年)

 

美軍新兵訓練是以「排」為單位,由一資深上士或士官長擔任排士官長,輔以若干士官為助教,各項操課都以排為單位實施,如著名軍事電影「金甲部隊FULL METAL JACKET 」的前半段,描繪美國海軍陸戰隊的新兵排操課情形。

 

美式新訓制度引入陸軍後,也採排教練模式,但因士官素質不足,改由軍官擔任的排、連長等隊職官,以及專責的「教練官」主持訓練。隊職官負責政訓活動、體育、戰技、基本教練、軍法及保防教育,以及生活、內務管理等;專長課目由教練官授課(分兵器組、戰術組、一般組) 授課。新兵則從中選擇資質較優、學歷較高者擔任臨時的「代理班長」,然「彼新兵也,我亦新兵也」,眾望不服。而且以40幾個新兵為一個訓練單位的排教練方式,對於當時大多僅小學畢業,甚至不識字、不會聽、說國語的新兵,學習效果欠佳。

中國陸軍畫刊5011-2新訓中心-5新訓中心學國語.jpg

不識字的新兵入伍後,要從注音符號開始學起。(中國陸軍畫刊,50年11月)

 

劉玉章改將挑選出的新兵集中訓練,結訓後升任下士或中士,擔任下一梯次新兵之教育班長,帶完一個完整入伍訓練梯次(當時新訓為16週)後,這些教育班長再抽籤分發部隊,下部隊後仍為士官,連帶補充了各部隊士官缺額,這應該就是各新訓中心「士官隊」的雛型。而原來新兵中的「代理班長」,也演變成為幫忙教育班長處理班內事務的「內務班長」。

 中國陸軍畫刊5011-2新訓中心-6七五砲教學.jpg

當時新訓目標為結訓新兵可立刻撥入步兵連作戰,因此要學會步兵連編制內各項武器的使用。75無後座力砲是民國50年代前瞻步兵師步兵連兵器排的編制武器,所以新兵在中心時就要學會操作。(中國陸軍畫刊,50年11月)  16週的新訓分前8週與後8週,兩階段之間會放探親假。據60砲長轉述其尊翁(陸軍第47梯)服役經歷,當時新兵分為常備兵及特種兵,常備兵新訓120天後下步兵單位。特種兵新訓則是60天,60天後依專長分發至裝校、砲校等再接受60天的專業訓練。

兩年後,劉玉章升任陸軍副總司令,將教育班長的培養與任用正式制度化。50年1月27日陸軍總部頒布「陸軍預備訓練司令部各訓練中心留用教育班長實施辦法」,規定每一梯次新兵,每連以留用4員為原則,經訓練合格者,發給證書,以下士三級任用,服行教育班長職務1年2個月,期滿分發戰列部隊服役,仍任班長職,並與原梯次新兵同時退伍。據「陸軍年鑑」記載,民國50年度各新訓中心共留用教育班長1920員。

 中國陸軍畫刊5011-2新訓中心-1.jpg

教育班長下口令: 上刺刀 ! (中國陸軍畫刊,50年11月)

當時步槍兵不戴S腰帶,而是M1步槍的彈帶,彈帶上也有開孔,可以勾掛刺刀鞘、水壺等裝備。

 

原來的教育班長在帶完1個梯次新兵後,也要下部隊,新辦法則規定士官訓後,要在新訓中心擔任教育班長1年2個月,帶過3、4個梯次新兵後,在役期的最後幾個月才到野戰部隊歷練,如此改變,應是考慮教育班長的經驗累積與傳承。

 

民國56年以全軍戰備訓練為主題的年度「實踐會議」關於改進新兵訓練指示事項中,要求「各新兵中心教育班長,應統一由各士校畢業者選優任用。」然而這項要求顯然難以達成,士校從54年才開始招收以初中畢業生為對象的新制常備士官班,56年底常士班第一期才要畢業,而陸軍各新訓中心教育班長員額近3000人,不但人數相差太多,剛從士校畢業、不足20歲且無部隊歷練的新制常士,能夠改進多少新訓成效?

 

另外,早期新訓中心留用的教育班長是沒有正式編制的,屬於國軍的「維持員額」而非「編制員額」,所謂「維持員額」包括新訓中心的新兵、軍校學生、軍醫院長期住院的「療養戰士」等不列入作戰序列的官士兵。新訓中心教育班長整個役期都在中心帶新兵,應該是在57年嘉禾案新訓中心撤銷,併入預備師,教育班長納入預備師正式編制之後的事。

 

很可惜,不曾見過前輩軍友經歷過新訓中心教育班長,再下部隊的回憶文字。比較接近的,只有一位民國60年左右服役前輩,曾在我部落格留言,彼於車籠埔新訓時選入士官隊受訓,提前結訓調至成功嶺,擔任大專學生暑訓的教育班長,學生結訓後他也下部隊到金門。不過這應該是為補足成功嶺暑訓教育班長不足,所採取的臨時措施。

-------------------------------

同場加映 : 雲林虎尾空軍新訓中心的500人刺槍術(勝利之光月刊,59年6月)。抽到服役3年的空軍,還要揹著背包刺槍,真是辛苦。

勝利之光5905-6空軍新訓中心刺槍術.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猛沃營參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