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所說的山地作戰,是指在山地中進行的正規作戰,不是藍波式的特種部隊作戰。

當年在馬祖服役,耳聞與我們步一營(猛沃營)同在東莒的步三營(福正營),曾經是山地作戰的實驗營,但是詳情如何不得而知。我們210師原來就是適合山地與特殊地形作戰的輕裝步兵師,在台灣期間,各步兵營都要輪流進谷關山訓基地與合歡山寒訓基地,不知為何還要特別編一個山地實驗營

 

                           

山地作戰是反攻作戰必然會遇到的狀況,所以早就有山地戰的演練。民國51220日,老蔣總統在高雄美濃山區親校「南雄」山地裝備攜行及作戰演習,據稱這是陸軍來台後首創。圖片來源:中國陸軍畫刊,民513月。

 

不管別人怎麼說,民國四、五十年代的陸軍是很認真在準備反攻大陸的,各種演習訓練一年到頭沒有停過,下基地是整個步兵師一起下,還有攻堅、渡河、山地、兩棲等等各種專門訓練但是沒有專責山地戰的部隊。

 

 

                          

                               山地作戰裝備展示。圖片來源:中國陸軍畫刊,民513月。

 

民國47年開始的「前瞻案」,將15個步兵師改編為「前瞻師」,而6個未列入美援的步兵師則改編為「輕裝師」,這6個師仍是比照前瞻師39營加1砲指部(3個砲兵營)的大編制。直到57年開始的「嘉禾案」,6個師才改編成5個步兵營1個砲兵營的真正「輕裝師」。

 

「嘉禾案」是全陸軍大規模整編,整體仍是跨海作戰的攻勢戰略考量,輕裝師撤編車輛及大口徑火砲,也減少一半的兵員,以適應大陸南方山地與困難地形作戰。全師編制裝備都能以人力(與獸力)攜行,如有需要再配屬砲兵、運輸兵,彌補火力與機動力不足。

 

 (以下資料主要來自王玉麒先生所撰「明德專案:德國軍事顧問在台工作史實」,民100)

民國56年德國退役高級軍官來台擔任顧問的「明德專案」中,曾進行輕裝步兵師的山地作戰演習,到民國60年代初期,建立山地作戰戰力的「進德案」開始實施,計劃用3年的時間,從連至旅編成山地作戰部隊。

 

當時陸軍高層普遍的觀念,認為現有的輕裝師,都要定期進訓山、寒訓基地,應足以擔任山地作戰任務,對於是否成立專責的山地戰部隊,頗有不同看法。

 

在德國顧問克萊培的指導下,民國62年由輕裝46師的一個加強步兵連,擔任先導實驗部隊,在谷關山訓中心進行4個月的編訓。過程中發現:

現有輕裝步兵缺乏個人與團體山地裝備,在中高海拔山區「生存及運動都成問題,更遑言作戰」;

缺乏火力與機動力編裝,無法有效發揮戰力;

缺乏山區後勤運補能力,無法持續作戰。

 

結論是輕裝師「充其量可擔任困難地形作戰,但絕無法勝任山地戰」。

 

 

                                            

陸軍山地作戰訓練,刊於民國624月的勝利之光月刊,有可能是當時正在接受德國顧問指導的46師山地實驗連。

 

 

該年4「蘭花一號」演習,由結訓的實驗連進行山地連防禦演練,陸軍總司令于豪章率陸總、陸訓部、野戰部隊營長以上百餘名軍官到谷關視察演習,並達成有必要成立山地部隊的共識。這其中于豪章的支持,有決定性影響。

 

63年初德國顧問克萊培再次來台時,原來46師的山地實驗連已隨該師移防,改由剛從澎湖移防回來的輕裝第10(後來改番號為210),指定步三營於62年9月先行進駐谷關,編組為加強山地營實驗部隊(配屬砲兵一連,工兵、通信及人力運輸各一排),並調整營、連、排、班長各級幹部,實施先期訓練。63年1月中旬至5月中旬,再由德國顧問指導訓練4個月。

 

                       

人力運輸隊。曾經在輕裝師步兵營編裝表中,看過營部連在戰時編制時,會增加一個「人力運輸排」,這個排編制超大,有780人,不知是否就是在山地營實驗後修改的編裝。圖片來源:中國陸軍畫刊,民513月。

 

635月,第10師步三營經過大半年的訓練後,於谷關進行「蘭花二號」山兵營攻擊演習。在總司令的支持下,第10師全師將在3年內完成訓練,改編為山地旅(美軍唯一的山地師番號也是第10師,不知是巧合還是故意)




64年,山地營經過訓練與驗證,配合任務需求修訂編裝表,總部也撥下專用裝備。其中登山鞋、背包、登山索、可當睡袋的防寒大衣與山地專用擔架,還是專案進口的高檔貨。全師改編為山地旅的計畫,則將在下一年度完成。

 

但是很不幸,631227日于豪章總司令直升機空難重傷癱瘓,643月底正式去職。實驗中的山兵營,雖然仍依照計畫,繼續進行「蘭花三號」山兵營防禦、「蘭花四號」山兵營攻擊,以及「眉原演習」山地旅推演,但總司令換人後,山地旅改編計畫也到此為止。64年底,第10師準備移防外島,步三營交回山地專用裝備,歸建部隊移防金門。

 

到了695月我抽籤到210師步一營,在馬祖東莒下部隊時,隔壁的步三營就是當年壯志未酬的山地實驗營。5年之間,部隊從台灣、金門、台灣、馬祖,經過四次大移防,營內官兵來來去去換了好幾輪,山地實驗營只剩一個遙遠而模糊的傳說。

 

成立山地旅的計畫無疾而終,應該不只是總司令換人這一個因素而已,外在大環境改變,國軍建軍備戰政策轉向,防衛台灣的守勢作戰,是否還需要專責的山兵部隊?

 

台灣有70%的面積是山地,國土防衛不可能沒有山地戰的狀況。64年山兵部隊實驗結束,72年輕裝師改編,山地作戰由空特旅獨挑大樑。相較於當年輕裝師,空特的編裝還要更「輕」一些,不過既然不再有大規模山地攻勢作戰想定,就在自家後院打仗,火力與後勤可以靠友軍支援。



另外,職掌後備動員的台灣軍管區司令部,於民國717月在全台30個山地鄉中的28(扣除谷關山訓中心所在的和平鄉,以及海島地形的蘭嶼鄉),各成立一個山地後備幹部連,平時救災救難,戰時召集當地原住民後備軍人編實成軍,擔任山地反空降、反滲透的守備作戰;如有需要,還可進一步擴充到55個山地連。


                        

常備打擊後備守土,是國土防衛作戰的基本構想。山地後備連擔任山區守備,空特旅負責機動殲敵,與當年編訓山地旅目地已大不相同。圖片來源:勝利之光月刊,民906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猛沃營參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