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66年10月8日國慶前夕,軍方實施迄今最大規模的「金湯二號」後備軍人動員召集,三軍總共動員後備軍人近18萬人(對外宣傳號稱20萬人),以驗證行政院蔣經國院長「24小時完成動員」及參謀總長宋長志「立即動員,立即作戰」指示的後備動員能力。

民國60年代初台灣國際環境快速惡化,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石油危機、台美外交搖搖欲墜、美方公開宣布金馬外島不再列入美軍協防範圍等等。61年11月蔣經國就任行政院長後調整國家戰略,將國軍任務轉向以防衛台澎金馬為主,尤其要在沒有外援條件下能夠「自力保台」。

自從民國40年代開始徵兵到60年代中期,台灣地區已累積超過200萬名後備軍人,每年由縣市團管區辦理的動員點閱召集,以及三軍部隊辦理的教育召集也持續進行,但是在同一天三軍同時進行如此大規模的動員演習,卻是空前絕後,直到40多年後的今天也未曾再現。

金湯二號—史上最大規模後備軍人動員召集

金湯二號—史上最大規模後備軍人動員召集

民國65年10月9日的「金湯」後備動員演習,由台灣軍管區主辦,大部分是借用各地學校與大型運動場進行後備軍人點閱召集,應召員也沒有換穿軍服與分發武器裝備。因為此次大規模點召的成功,軍方在第二年進行更大規模的「金湯二號」後備軍人教育召集。(圖片來源:國史館)

 

由於65年的金湯後備點召演習成效良好,所以決定66年國慶日前夕再擴大實施「金湯二號演習」,動員規模對外宣稱20萬人(實際約18萬人),依戰時動員方式實施,也是台灣建立兵役及動員制度25年來,首次將台澎地區三軍作戰部隊,在同一天以後備軍人全部編實的測驗。

金湯二號依蔣經國院長指示,定位為「政治性」與「動員戰鬥意義」之後備軍人教育召集,目的在測驗後備動員應變能力與對國內外展示國軍戰力,以鞏固民心士氣。

66年9月19日國防部召開金湯二號演習準備會議,21日採「有預警無預告」方式頒發演習命令,各軍總司令部受命後,分別成立演習指揮部並發布實施計畫;台灣軍管區司令部(警備總司令部兼)也同時協調地方政府役政、警政與交通單位,進行各項籌備工作。

文章標籤

猛沃營參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民國112年9月24日更新

狂賀!!! 249旅已經從馬祖莒光迎回當年201師的榮譽虎旗!!!

---------------------------

今(112)年初媒體報導,為配合後備軍人新制教召與義務役恢復一年役期,國防部「精進後備戰力」改革方案新編的5個甲種旅(新訓旅),最後一個249旅已在1月5日於苗栗頭份斗煥坪編成,平時負責新訓、戰時協助主戰部隊。

新編249旅成軍20230105.jpg

249旅當然是承續民國89年精實案裁編的機械化249師(代號龍虎部隊)的番號,隊徽也繼續採用249師的龍虎圖騰(軍聞社照片)。陸軍10幾年前起陸續恢復過去被裁編部隊的老番號,值得大家用力拍手稱讚 ! 只可惜各部隊許多珍貴的隊史文物早已不知去向。

 

 

龍虎部隊隊歌

青年從軍日寇降 金馬揚威匪膽喪

文章標籤

猛沃營參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民國65年1月1日全國陸海空聯勤的番號全面大改編,造成作戰計畫、人事作業、財務會計、裝備帳冊、公文檔案、後勤補給等等業務一片混亂,混亂還未結束,7個半月後又因新舊番號對照表外流,65年8月16日又再重來一次番號大改編。

每一部隊都有上級賦予的正式番號(又稱「全銜」),例如: 陸軍步兵第206師617旅步6營第1連。除了正式番號外,為了保密欺敵或是不同場合、狀況的需要,也會使用其他代號。例如 :

部隊隊名 : 如206師代號威武部隊、333師代號埔光部隊。

守備地區或駐地銜 : 如馬祖防衛司令部莒光守備區東莒守備隊猛沃營大埔連;或是關渡師基隆旅外木山營、楊梅師、湖口旅等。。

部隊代號 : 如7693部隊、0213附3部隊。(由總政戰部政四處編訂,每年一換)。

郵政信箱 : 如花蓮郵政9172附5號信箱。(原為4碼,民國78年改為5碼)

為了傳承部隊光榮史蹟,凝聚官兵向心力與榮譽感,正式番號不會輕易修改,世界各國的軍隊都是如此。

210師軍旗.JPG

番號就是部隊的姓名,是所有曾在此服役官兵共同記憶的聯結,也是光榮歷史的傳承。

 

文章標籤

猛沃營參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民國40年美援恢復後,因應台灣及外島防空需要,空軍高砲部隊陸續接收美製裝備與增編部隊。43年駐防金門、馬祖的陸軍第5軍、第19軍調回台灣併編為第4軍,兩個軍的砲兵共6000人則撥入空軍,與空軍原有的高砲單位配合美援裝備到達而快速擴編。45年5月時空軍總司令王叔銘呈報,已接收各式美援武器裝備19000多噸,防砲官兵總數達21581人,編成13個90高砲營與17個40高砲營,共30個營與1個補充兵營;12個高砲團(第1(53年9月30日裁撤)、2、3(53年11月15日裁撤)、4、5、6、7、8(49年5月1日裁撤)、9、10(46年11月1日裁撤)、11、12團) ;2個高砲旅 (台中以北單位為第1旅、以南為第2旅)(57年10月撤銷旅級);1個防空砲兵學校;最高指揮機構為高射砲兵司令部(51年4月更銜為防空砲兵司令部)。

90高砲營通稱大砲營,轄營部連及第1-4連,每連4砲(90高砲)4槍(四管50機槍),番號為1XX營;40高砲營通稱小砲營,轄營部連及第1-4連,每連8砲(40高砲)8槍(四管50機槍),番號為2XX營。

1956俞大維巡視新接收90高砲.jpg

民國45年國防部長俞大維巡視空軍美援M1A1 90高砲接裝訓練(空軍防警建軍紀念特刊,民84年)。90高砲最大水平射程將近20公里,因此布署在金馬外島的90高砲也兼負反砲戰任務。

中國的空軍405-2.jpg

42年開始接裝雷達導引的美援M1A1 90公厘高射砲,第一個完成戰備的第101營,布署在臺北周邊的蘆洲、板橋、南港、景美。90高砲為人力操砲,砲班9至16人(視機動或固定陣地不同編制),每連4門砲,搭配 SCR-584雷達車由M9指揮儀指揮射擊。M9指揮儀可統一遙控4門砲的方向、高低與引信測合。

 

45年初空軍增援金門、馬祖外島(泰山計畫),金門、馬祖各布署1個高砲團(金門砲6團、馬祖砲4團,各團所轄高砲營數量不同時期有所不同),擔任外島地區主要防空任務,並以營或連為單位每一年與本島單位相互換防,團番號則不移防但人員輪調。

67年擬訂「天祥一號」案,將裁撤大砲營並換裝35快砲。68年9月防砲108營(90高砲營)改編為301營並接裝35快砲,70年9月完成換裝訓練,之後陸續裁撤90高砲營,而以新編的35快砲營取代。防砲108營汰換下的18門(2門備用砲)90高砲,併同射控雷達與指揮儀移交給陸軍接收(初期保修作業仍由空軍支援),布署於東北角海岸福隆海灘旁的荖蘭山、淡水河出海口周邊的港子坪、觀音山,以及宜蘭龜山島各4門;原布署於台北淡水河口由海軍移交給陸軍的3門3吋艦砲任務由90高砲接替。空軍並擬之後每年換裝1-2個90高砲營,至74年共汰換10個90高砲營。

 

文章標籤

猛沃營參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陸精七號

陸精六號在民國78年底告一段落,陸精案到此已進行十年,此時國內外情勢卻是快速且劇烈變化,牽動陸軍仍繼續調整組織。

先是蔣經國總統去世前半年,76年7月14日總統頒佈解嚴令,自次日起解除實施38年又2個月的戒嚴。接著在老兵返鄉探親運動造成的輿論壓力下,政府在11月2日開放當年隨政府來台的大陸籍軍民經第三地返回大陸探親,以及有限度的兩岸間接往來,沒有多久難以抵擋的民間力量就衝破了政府的小小窄門,接下來幾年兩岸之間的民間往來及經貿投資飛快發展。

接著蔣經國總統在77年1月去世,副總統李登輝依憲法繼任總統大位,然而最初幾年李總統的權力並不穩固,直到79年5月20日李登輝當選中華民國第8屆總統,80年5月宣佈終止廢止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推動制定憲法增修條文並全面改選中央級民意代表後,政局才逐漸穩定。

一連串內外情勢變化,等同宣告國防政策告別攻守一體,正式進入防衛固守階段。

國內外情勢變化之外,國軍也面臨役男逐年減少的現實困境。民國50年代初期每年新生人口超過420000人的生育高峰期已不再,民國60年新生人口數為382797人,之後十年大致維持平均每年約400000人,73年為3711008人,從此一路下滑;原來大陸來台留在軍中長期服役的幾十萬資深官兵,到了此時也幾乎完全退光,持續裁軍是必然的事。國防部訂出將民國80年會計年度國軍編制總員額513882員(實際員額488760員),降至83會計年度500000員的政策目標。

計畫研擬

民國79年5月2日國防部頒布國軍「七十九年精簡計畫作為訓令」,其中依部長郝柏村指示「陸軍應達成精簡10000人之目標」,並於該年7月31日前呈報實施計畫,12月31日前完成精簡作業。

國防部指示具體內容為:

一、以精簡常備士官、兵為主。

文章標籤

猛沃營參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陸精五號第二階段尚未正式生效時,為持續進行精簡,陸軍總部已開始陸精六號改編案的規劃,但是陸精六號的決策過程卻是一波三折。

陸精六號原訂77會計年度(76/7/177/6/30)緊接著陸精五號之後執行,不過因涉及陸軍全軍兵力結構調整與員額大幅減少,外部環境又有76715日戒嚴令解除,以及77113日蔣經國總統去世等重大變化,研擬過程幾經轉折,內容也不斷變動,從民國76(1987)年研議到實際開始執行的787月歷經兩年,計畫內容多次變化才定案。

005-030208-00006-007-071p.jpg

國軍一級上將在圓山忠烈祠向蔣經國總統靈位致敬(國史館)。陸精六號研議期間蔣經國總統去世,高層權力結構與國內外情勢的變化,不只延宕規劃流程,更因蔣經國之後沒有可以對國軍建軍方向一錘定音的權威人物,讓陸精六號整編方案反覆多次,將近兩年才定案。

 

國防部對陸精六號原始指導原則為:

一、編併預備師與常備師,預備部隊應全部以基幹編成作為動員母體,常備部隊宜編實為緊急應變。

二、在任務無法減少狀況下,戰鬥部隊無法裁減,故改編部分常備戰鬥支援與勤務支援部隊為基幹編組,以達成近程目標。

三、重行設計兵力結構,精簡指揮層級、增加指揮幅度。

 

文章標籤

猛沃營參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民國74年初陸精四號案改編完成後,69年開始的陸精案計畫均已執行,原本應就此告一段落,但因內外環境變化,陸軍仍需繼續精簡。接下來幾年的精簡案,雖然不在原始規劃範圍,但仍以「陸精」為代號。

 75年2月13日參謀總長郝柏村在第四次作戰會報指示:「應本在精不在多的原則,積極汰除無效裝備,持續精簡部隊。陸軍部隊概自今年7月開始,持續精簡18個營(10000至15000人),海、空軍亦應檢討汰除無效裝備與兵力。」依照總長指示,陸軍開始研擬下一波的精簡計畫,代號「陸精五號」。

 75年4月陸軍總部計畫署曾研究裁減第五作戰區(台灣中部)第10軍團 1個預備步兵師的方案,因為當時9個預備師新訓能量一年有124780人次,由於部隊員額下降等因素,74年度實際訓量為113657人次(包括代訓空軍、警總、聯勤、警察役新兵,不包括大專集訓學生),所以有裁減空間。

7404畫刊203大專集訓成功嶺.jpg

民國74年初成功嶺104師大專學生寒訓持槍基本教練(中國陸軍月刊,民74年4月)。陸精四號之後預備師任務除了新兵訓練、動員召集,大部分的預備師都有部分單位編實負責海防及兵科學校教勤;「固安」作戰狀況三生效後則由後備軍人動員編實,負責台灣全島海岸防衛。

 

第10軍團轄有9個預備師中的4個:104師與151師(成功嶺)、146師(官田)、257師(大林),所以被列為優先裁減。綜合部隊歷史、近三年戰力評比、現行任務等因素,計劃署建議裁編257師。不過此議並未成案,也沒有納入陸精五號規畫,257師反而編實2個步兵營,接替海防任務。

 裁減預備師(除了裁減257師,當時一度還有將108師恢復番號、104師改為陸戰動員師的擬案)沒有列入陸精五號,原因在於守勢戰略下國軍員額持續減少,國防經費所佔國家總預算比例也不斷降低,陸精四號後陸軍實際減員27497員,同一時間其他軍種也在精簡,以致役男人數超過國軍需求。而國防部預估76會計年度(75/7/1-76/6/30)將累積歷年超額未徵役男40000多人,形成社會問題,要求陸軍擴大新兵入伍訓練能量,因此預備師無法裁減。

勝利之光7912-新訓中心關東橋.jpg

新竹關東橋206師616旅役男入營(勝利之光月刊,民79年12月)。各軍種每年分配有一定的預算員額,不得超過。增加新兵入伍員額,必須減少現役在營人數,於是陸軍將原訂75年7月1日至75年12月31日之間退伍的2年義務役士官兵,役期一律減少2個月提前退伍。同一時期也將原服役3年的陸軍一特兵(第三年為臨時召集役期),從1481梯次之後,逐梯遞減15天臨召役期,形成後入伍卻先退伍的怪異現象,也造成基層部隊管教問題叢生(75年11月15日國防部宣布一特兵取消第三年臨召役期)。

文章標籤

猛沃營參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7) 人氣()

陸精一號全面調整陸軍裝甲部隊的組織與編裝,將裝甲兵力高度集中,形成攻勢戰力的核心,步兵師則以守勢作戰為主,這是陸軍戰術觀念的大轉變。陸精二號縮減步兵師的砲兵人數,陸精三號將軍團與裝甲旅的火砲自走化,基本上是陸精一號延續的小規模改編。

 民國70年陸精三號完成後,下一階段的步兵師改編規劃持續進行,因涉及全部27個步兵師(含預備師),所以反覆修訂。72年4月22日陸軍總部呈報「陸軍兵力結構調整案(陸精四號)計畫概要表」,主要是步兵師大整編,其他還包括各級司令部(軍團、軍與空降特戰司令部)精減10%員額、增編政戰連、成功嶺訓練中心改編、專設澎湖防衛司令部等大小10多項個案。國防部6月24日核覆「准予照辦」。

 72年9月26日陸軍總部正式令頒「陸精四號案實施計畫」,11月3日國防部同意實施,不過第一梯次改編9月16日已經開始進行。

執行時間原訂24個月,後縮短為15個月,分為7個梯次進行,各梯次改編生效日期如下:
73年度第一梯次:72年9月16日生效。
73年度第二梯次:72年10月16日、11月16日生效。
73年度第三梯次:73年3月16日生效。
73年度第四梯次:73年4月16日生效。
74年度第一梯次:原訂73年9月16日,部分部隊延後於73年10月16日生效。
74年度第二梯次:73年11月16日生效。

文章標籤

猛沃營參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本文之前已先於95年11月貼出,為求敘述連貫,整理補充後改置於此。

--------- 

民國69年到71年陸軍進行的陸精二號、三號,是專屬砲兵的改編案。夾在全軍裝甲部隊大改編的陸精一號,以及全部27個步兵師大重組的陸精四號之間,陸精二、三號顯得十分不起眼,相關的資料也很少,以下整理手邊有限的資料提供參考。

蜂王二號演習則是砲兵在陸精二、三號後,為了驗證新編制與新裝備,於71年3月在澎湖舉行的實彈射擊演習。 

 

 陸精二號

68年11月5日國防部核准陸軍總部呈報的「陸軍野戰砲兵105及155牽引榴砲營編組調整案」,代號「陸精二號」。

步兵師屬砲兵營的編組調整,原來是陸精一號規劃中的一部分,但後來切割出來單獨成案。69年4月國防部核定陸精二號在陸精一號編成一個月後,於69年6月1日生效。

相對於陸精一號將全軍裝甲部隊全面調整重組,陸精二號計畫單純,規模也有限。任務目標是將12個重裝步兵師每師所屬3個105公厘、1個155公厘榴砲營,以及9個預備師每師所屬3個105公厘榴砲營,每營所轄的3個砲兵連併成2個連,原來每連4門砲增加為6門砲,全營12門火砲總數不變;第3個連則視日後火砲獲得狀況再復編。

 整編後每個砲兵營可精簡1個砲兵連連部組的員額,但各砲兵連的前進觀測組從3組增加為5組(全營共10組,原來為9組),營部連則增加射擊計算兵及水平作業兵各1人,以作為將來增編第3個砲兵連的準備。總共12個155榴砲營與63個105榴砲營可精簡員額1338人(官312、士444、兵582),節約的員額部分提供陸精三號增編8吋自走榴砲營使用。

文章標籤

猛沃營參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陸軍師級兵力結構改進方案」(陸精案)原來要與高司單位調整的崑崙案,在民國68年7月同時執行,但蔣經國總統指示暫緩並分階段實施,所以延後一年,到69年5月開始進行第一階段的裝甲部隊整編,代號「陸精一號」。

 陸精案在68年1月30日奉蔣經國總統指示,先執行崑崙案後,再視整體環境與裝備獲得情形分階段實施;參謀總長宋長志也指示:「陸軍6個裝甲旅應優先予以編成,12個重裝師戰車營可研究集中編組與運用。…裝步師因缺戰車及裝甲人員運輸車,似可暫緩考慮。」並指示陸軍研究將步兵師統一為重裝師型態,將6個輕裝師及反共救國軍等7個單位合併,改編為3個重裝師的可行性。

因為現實環境的限制,陸精案勢必修正且分階段執行,而以裝甲部隊整編列為優先。

 

最初規劃

早在47年起陸軍將15個步兵師改編為前瞻師時,就想在每一個師編進一個戰車營,但當時連裝甲師的戰車都缺裝不少,自然沒有可能再給每一個步兵師編成戰車營。到了59年嘉禾二號案改編,12個重裝師編制上雖然都有一個戰車營,但同樣因為裝備來源不足,實際只編成9個營,幾年後因為裝甲旅換裝M48戰車汰換下的M41等型戰車,才補足12個重裝師戰車營。

陸精案計畫目標達成的關鍵,就在於「裝備獲得情形」。陸精案開始規畫時,中華民國與美國外交關係已經搖搖欲墜,美軍顧問團人數減少到幾十人,不可能大規模獲得美援裝備,政府財政也無法負荷高額軍購費用。

陸精一號以裝甲單位改編為重點,依照陸軍擬定的陸精案原始構想,要將4個裝甲旅及2個裝騎團,編為6個裝甲旅及4個戰車群;6個輕裝師,依裝備獲得情形,逐次改編為5個裝步師;加上步兵師編裝調整,改編後全軍裝甲兵力將有33個戰車營、11個戰搜(裝騎)連、26個裝甲步兵營、21個裝甲砲兵營、23個防空砲兵連。與之前編裝比較,減少36個步兵營(相當於4個重裝步兵師之步兵營總數),但增加21個裝步營、8個戰車營、25個砲兵營,加減之後會增加18個營級作戰單位,在總員額不增加前提下,大大提高陸軍戰力。

但是民國68年陸軍擁有堪用的戰、甲、自走砲車數量為:
    1. 戰車1231輛,其中M48A1 237輛、M41 637輛、M24 207輛、M18 108輛、國造64式 42輛。以每一戰車營44輛編制計算,約可編成26至28個戰車營。

文章標籤

猛沃營參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陸精案」為「陸軍師級兵力結構改進方案」的代號,自民國67年7月開始規劃,69年實施後因國內外環境不斷變化,國軍戰略目標調整,因而持續進行至民國80年代初期。同一時期陸續還有「崑崙案」(陸軍高級指揮機構編組改進方案)「靖安案」(特戰總隊、空降53旅移撥憲兵及成立飛彈指揮部)「陸鵬案」(本外島部隊換防改進方案)「鵬程案」與「永固案」(陸軍納編警總海防部隊)、「天祥三號 案」(陸軍納編外島空軍防砲單位),以及國防部「十年兵力整建規劃(中原案)」等相關整編專案。

陸軍原計畫以陸精案進行一次全軍全面大改編,但因變動太大且裝備獲得困難,奉高層指示分階段進行。原始構想在實施過程中,因為國內外情勢快速變化,期間曾多次檢討修訂;原訂目標在陸精四號完成後,又繼續以「陸精」為名,進行下一階段的整編,使陸精案成為陸軍建軍以來時間最長的整編案,實施範圍遠超過原來設定的「師級兵力調整」,最後結果與計畫初期規劃也有相當差距。

 

背景與構想

依據國防部歷年發布的「國防報告書」所載,國軍撤台後的戰略指導原則,從民國38年至57年(1949-1968)為攻勢戰略時期,57年至81年(1968-1992)為攻守一體時期,81年(1992)之後為防衛固守有效嚇阻時期。其中的變化與兩岸情勢、國際關係及國內政局息息相關。陸精案即是因應內外情勢變化需要,戰略目標與軍隊組織的轉型調整。

民國60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中華民國在聯合國中的席位,61年2月美國總統尼克森訪問北京,在台灣的中華民國國際處境迅速惡化;64年4月蔣中正總統去逝,67年3月蔣經國當選總統,68年1月美國與台灣斷交,中止協防條約、撤退駐台美軍。兩岸軍事形勢也有根本改變,過去以軍事力量反攻大陸的攻勢戰略,已無實現的客觀環境,國防戰略必須調整以面對新局面,陸軍不僅進行組織調整,整個戰略構想也重新修正為攻守兼備。

 自民國38年以來,國防經費佔中央政府總預算比例居高不下(參謀總長賴名湯回憶,民國60年代初期國防預算占中央總預算46%),隨著經濟發展與戰略形勢轉變,國家需要投入更多資源進行建設,守勢戰略也不需要數量過於龐大的軍隊,裁減國防預算降低國軍員額,已是政府既定政策方向。

 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兵源。民國60年代(1971-1981),早年隨軍從大陸來台,經過幾次整編後總數約60萬人的資深官兵,30年間陸續退除役,現役三軍官兵絕大多數都是在台灣出生、長大的青壯年。因此國軍能否維持原有的規模與編制,關鍵是有無足夠的役男入伍。

 資深常備軍士官大量退役,同時因推廣家庭計畫及經濟發展,役男來源卻持續減少,人員精簡與組織再造也是不得不為。據內政部人口統計資料,民國36年時出生人口約24萬人,44年首次突破40萬人,之後12年大致穩定在40至42萬人,56年開始低於40萬人,61至64年每年約37萬人。

由於民國40年代出生人口大增,20年後的民國60年代役男人數一度超過國軍預算員額,造成入伍大塞車(請參見自訓自用—另類的入伍新訓 )。之後役男人數開始下降,國防經費所佔國家總預算比例,以及國軍總員額,也因政策改變逐漸下修,陸軍精簡勢在必行。

文章標籤

猛沃營參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復興演習

在台美仍有正式邦交期間,雙方依據中美共同防禦條約曾經舉行過許多次規模大小不等的聯合演習,其中的「復興演習」是模擬共軍犯台的最高層級演習,包括高司指揮所兵棋推演與實兵演習。其狀況想定一直到雙方斷交後,國軍自力保台的「漢陽演習」,以及持續至今的「漢光演習」仍然一脈相傳。

民國60年11月的復興演習首度進行,由我方參謀總長賴名湯上將與美軍協防司令包伯格中將擔任統裁官。此後一直到67年上半年的復興九號,共舉行八次指揮所演習(復興三、四號合併),主要的演習地點在國防部的圓山指揮所。當時尚未使用電腦兵棋,因此演習採取半計畫統裁、單方面指揮所形式。

勝利之光13期4401-中美協防條約簽訂.jpg

民國43年12月2日中華民國外交部長葉公超與美國國務卿杜勒斯,在華盛頓代表兩國簽署中美共同防禦條約(勝利之光月刊13期,民44年1月。)民國40年4月23日首批美軍顧問抵台,5月1日「美國軍事援助與顧問團(Military Assistance and Advisory Group簡稱MAAG或美軍顧問團)」正式成立後,美援武器裝備陸續抵台,但此時並無美軍部隊長期駐台。直到42年7月韓戰停火,東亞局勢大致穩定後,台美雙方經過多次協商才簽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Sino-American Mutual Defense Treaty)。依此條約44年成立美軍協防台灣司令部(United States Taiwan Defense Command,USTDC),負責指揮駐台美軍各單位,司令為美國海軍中將(民國66年後降編為少將)。

 

歷次復興演習的共軍攻台模式,是以大規模空襲,搭配兩棲登陸與空降進行,除了復興九號先攻澎湖,其他皆直接登陸台灣本島。復興八號演習的想定中,共軍在入侵之前,先對台灣實施長達85天的封鎖,搭配海空攻擊。

每次復興演習都設定共軍發動兩棲入侵作戰,美軍協防兵力則以海空軍為主,不包括地面戰鬥部隊。通常每次美軍海軍派出兩個航空母艦戰鬥群,美國空軍派出各式戰機200餘架;另有防空飛彈、直升機、工兵等單位,總兵力數每次不一,最多為五萬餘人。

歷年復興演習推演中,我方發現不少相關問題,包括南部與東部的防空能力不足,防空飛彈與海空軍彈藥數量不夠,與助戰美軍之間無法有效協同作戰等;而後備部隊方面,國軍雖然能在5天至7天內,總共可動員23萬餘人(包括完成9個預備師的動員編實),卻缺乏火砲、戰甲車等重裝備。

 

文章標籤

猛沃營參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空特部指揮東部防衛作戰

 崑崙案的原始規劃中,陸軍全面接管台澎地區防衛地面作戰指揮權, 將空降特戰司令部移駐花蓮美崙,接替警備總部東部警備司令部第二作戰區(花蓮、台東兩縣及台中縣、宜蘭縣少部)的指揮權花東步兵師(輕裝210師)師部移駐北埔營區,讓出美崙營區給空特司令部進駐,北埔營區的305師913旅(北埔新訓中心)移往屏東特戰第24總隊接替台東師(預備步兵305師)防務。

以空特部擔任台灣東部防衛作戰指揮任務,從開始就受到質疑,68年1月30日陸軍總部向蔣經國總統簡報「崑崙案」,並獲得總統同意後不久,2月8日國防部聯五的計畫次長電話轉達參謀總長宋長志指示,要求陸軍總部修改計畫,另改以1個軍部進駐花蓮,接替第二作戰區指揮任務,空特部仍留屏東原駐地。理由是空特部隊因訓練與戰備需要,不宜距離屏東機場空軍運輸聯隊太遠。不過陸軍總部仍擬具理由申覆,希望維持原案。2月24日國防部正式核定實施崑崙案,也同意空特部接替第二作戰區任務「原則可行」。

但是國防部參謀本部對空特部只以司令部東移,所屬空降旅及特戰總隊絕大部分留駐原地執行原任務的作法仍有疑義,4月28日計畫次長室再次發函轉達總長指示,要求陸軍再研究評估。5月18日陸軍總部提出「空特部接替第二作戰區任務整備報告」呈核,結論是應維持原規劃,且「定能有效執行」;國防部作戰次長室會簽意見也表示:「空特部接替第二作戰區任務,指揮所雖分割,但不影響原任務之執行,宜同意按計畫實施。」於是國防部計畫次長室於6月11日函覆陸軍總部「准予備查」。

陸軍堅持將空特部移駐東部,其實理由自相矛盾。既然認為海軍陸戰隊是攻勢作戰部隊,不適合防禦作戰的指揮與戰場經營,所以新成立第8軍團接替第四作戰區指揮。但是空降特戰同樣也是攻勢作戰部隊,司令部卻東調花蓮擔任第二作戰區守勢作戰指揮,而且只帶直屬連隊與1個特戰總隊(欠)東移,其他所轄的大部分兵力仍留在台灣西部執行原任務,形成司令部位置及任務,都與所轄部隊脫節的奇特部署。

5月底陸軍完成崑崙案各項準備工作,6月開始進行部隊改編與進駐新駐地,6月18日國防部核定崑崙案實施計畫於7月1日生效。空特部也於6月9日發下「東寧演習」計畫,開始進行移防準備,預訂7月1日接替第二作戰區任務。

7月2日崑崙案生效後第二天,蔣經國總統主持總統府軍事會談時,忽然指示空特部不宜轉駐花蓮。7月3日國防部以最速件函令陸軍總部:「空特部、步兵305師及特戰24總隊暫緩調整,仍留駐原駐地執行原任務;第二作戰區任務仍暫由東部地區警備司令部兼任。」

此時305師與特戰總隊許多單位已經移防至新駐地,又奉命立刻移防回原駐地。(花蓮北埔營區305師913旅幹部帶領數百名未結訓新兵,連同攜行武器裝備自花蓮港搭運輸艦至基隆,轉乘火車到屏東水底寮新開營區,不到10天後又奉緊急命令原路回到花蓮北埔。)

崑崙案突然有此轉折,傳聞是蔣經國總統雖然在68年1月30日同意陸軍總部的崑崙案計畫,但因台美斷交後國事繁忙無暇瞭解細節,直到6月24日巡視花蓮時,發現陸軍805軍醫院隔壁的北埔營區竟然沒有部隊駐防,才知道913旅已移防屏東,而210師師部尚未進駐。總統對空特部接管花東防務不以為然,才會在一週後的軍事會談指示暫緩。

 

文章標籤

猛沃營參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民國68年1月30日陸軍總部向蔣經國總統簡報「崑崙案」及「陸精案」計畫,「崑崙案」獲得總統同意,並以7月1日為生效日;「陸精案」則應繼續完成計畫準備,配合裝備獲得狀況,再逐次改編,生效日另案再議。


陸軍總部即開始進行準備工作,令頒「崑崙案作業進度管制表」律定各項作業期程,預訂5月底前完成,7月1日生效;並要求作業務求保密、週全穩妥,以免影響改編單位官兵情緒,造成無謂困擾。2月24日國防部正式核定崑崙案實施,大部分均依照陸軍所來所擬計畫。

 

陸軍總司令部各幕僚單位

原陸訓部負責之學校教育、部隊基地訓練與新兵徵集、分配、補充、後備軍人召集等,以及準則、軍品、編裝之研究發展,均移轉總部相關幕僚單位直接掌理。總部各幕僚單位在員額不增加、官額不增加、編階不提高原則下,調整組織與人員。

中華民國陸軍82年版-30陸總大漢營區.jpg

桃園龍潭大漢營區陸軍總司令部(中華民國陸軍,民82年版,陸軍總司令部)。陸軍總司令部原來在台北市林森南路現今中正紀念堂所在,民國50年代中期一度計畫遷建至新店安坑,因腹地有限且出入不便,改為桃園龍潭現址。58年5月計畫核定,59年6月開工,61年6月完工啟用。

于豪章上將紀念集(民89年版)-22陸總部大漢營區破土動工.jpg

文章標籤

猛沃營參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民國60年10月25日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次年2月美國總統尼克森訪問中國大陸,台灣國際環境急速惡化,原來反攻大陸的攻勢戰略轉變為攻守一體、以守為重。因應戰略情勢重大變化,陸軍研擬「陸軍高級指揮機構編組改進方案」(代號「崑崙案」)及「陸軍師級兵力結構改進方案」(代號「陸精案」)。68年1月30日向蔣經國總統簡報後,國防部於2月24日核定,於7月1日起先實施「崑崙案」。「崑崙案」改編完成後,國防部隨即於11月9日起展開三軍聯合作戰的「漢陽演習」,用以驗證在沒有美軍協防下,國軍自力保台的戰略與戰力。

蔣經國61年國防會談指示以守為重.jpg

民國61年11月蔣經國就任行政院長不久,就在召開第六次行政院國防會談時指示,目前國軍任務以防衛台澎基地為主,國防部工作亦以此為重點。但對反攻大陸之計畫及戰備,不可擱置不顧。(國史館檔案)

 

崑崙案的時代背景

58年11月美國第七艦隊不再定期巡弋台灣海峽;自54年至62年幾乎年年進行的中美兩軍聯合作戰實兵演習(「樂成演習」),在63年第九次演習後,美方宣布不再繼續,以「復興演習」高司指揮所兵棋推演取代(60年11月起至67年共有8次復興演習)(除大規模演習外,雙方海軍也經常利用美艦巡弋或過境台灣附近海域時進行小規模聯合操演,最後一次是台美斷交前一個半月,與美國航空母艦中途島號於67年11月18日進行的「藍天」與「反潛獵鯊28號」演習。)

63年11月美方公開宣布金門、馬祖不再列入美軍協防範圍,64年3月美軍顧問撤出金馬外島;越戰期間最高曾超過10000人的駐台美軍,因美軍撤出越南快速減少;而最多時有2400多人的美軍顧問團,也不斷裁減到不足300人;65年3月,美方通知參謀總長賴名湯,駐台美軍顧問團將於18個月後撤銷,後經我方力爭才同意繼續維持,但顧問人數仍減少到不足百人。

中國的空軍401-清泉崗美國空軍空運537師.jpg

62年6月駐清泉崗基地的美國空軍327師新任師長克拉克准將拜會空軍總司令陳衣凡(中國的空軍月刊,民62年6月)。327師是歷年駐台美軍中最大的建制單位,越戰結束後東亞地區美軍數量快速削減,327師於65年1月撤離清泉崗。

文章標籤

猛沃營參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